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
□ 朱琼祥 副主
头痛,又称头疼,是指头颅上半部,即眉弓以上到枕部区域的疼痛,是一个极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大约90%以上的人群一生中都经历过头痛,头痛发病率极高,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头痛是多种临床疾病的重要症状,特别是长期头疼或经常头痛可能是重病的一个危险信号,若不及时治疗,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偏头痛”列为全球20大健康危害最大的疾患之一,“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现在认识到的头痛疾病有300余种,引起头疼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因素:当身心受到不良刺激时,或在生活、工作中碰到种种不愉快、生气时往往会引起忧虑、焦虑等情绪而产生压力,进而降低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从而诱发头痛。
睡眠因素:睡眠过多或过少(导致大脑中血清素水平降低)会诱发头痛。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影响偏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一方有偏头痛,则子女患病几率是50%,如果父母均有偏头痛,子女患病概率会飙升至70%。
饮食因素:如酒精、咖啡因、浓奶酪、坚果、大豆、味精、巧克力会引发头痛,如果你习惯喝茶或咖啡,突然停饮也可能诱发头痛。
环境因素:如亮光、噪音、浓烈的气味、天气变化等可诱发头痛。
内分泌因素:如女性偏头痛初次发病常在青春期,有月经期好发,妊娠期缓解,更年期停止的倾向;紧张性头痛在月经期、更年期往往加重;更年期头痛,使用性激素类药物可使发作停止。
行为因素:如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性生活(性交性头痛),缺乏锻炼或运动过度(运动性头痛——运动会导致大脑、脖颈和头皮血管扩张),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导致大脑血管变窄引发或加重头痛),长时间向后仰头(如剪发、洗发时向后仰,会过度拉伸颈脖,刺激三叉神经与血管,引发头痛)等均可引起头痛,还有咳嗽性头痛(咳嗽增加脑内压力导致的头痛),哭泣性头痛,头巾式头痛(马尾辫扎得过紧,导致头皮紧绷产生痛感),冷刺激性头痛(头部暴露低温引起的头痛),游泳镜性头痛等。
药物性因素:包括颠茄、水杨酸类、避孕药、镇痛药、硝苯地平(心痛定)、异山梨酯(消心痛)、硝酸甘油、血管扩张药物等可引发头痛。
肌源性因素:指头颈部肌肉因紧张、痉挛、持久收缩、炎症、局部肿块等引起颅周肌肉或肌筋膜收缩或缺血、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异常、炎症介质释放增多、痛觉敏感度增加等而导致的头痛。主要包括紧张型头痛(又称精神肌源性头痛、慢性每日头痛),约占头痛病人的40%,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头痛;表现为几乎每日双侧枕部或全头部非搏动性胀痛、钝痛或束紧感,形象的主诉为“头上戴了顶帽子”,可伴有失眠、焦虑等症状,可由颈椎间盘病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韧带的变性、颈部外伤、不良姿势等引起,其发病与心理压力、焦虑、抑郁、滥用止痛药物等有关。
神经性因素:指具有痛觉的脑神经和颈神经及神经节因受寒、感染或外伤被刺激、移位、挤压或牵拉引起的头痛,表现为一侧面部(颞侧)闪电样剧烈疼痛,患者常难以忍受。包括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痛等。
血管性因素:指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有发作性、周期性、家庭性等特征,包括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重者可历时数天,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高峰,女性多见。
颅内疾病:包括颅内急慢性炎症的渗出物(如脑膜炎)或出血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液刺激脑膜导致的头痛,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瘤)、脑梗塞、脑外伤、癫痫发作后、脑积水、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所致的颅内压增高以及腰穿、颅脑外伤及手术后脑脊液丢失较多等所致颅内压下降引起脑血管压迫、牵引、伸展或移位引起的头痛。
面部疾病:指面部器官的疾病,如眼、耳、口、鼻、喉、颈部等病变引起的反射性头痛,包括青光眼、屈光不正、眼部急性感染、鼻窦炎、鼻咽腔癌肿、中耳炎、乳突炎、龋齿、齿槽脓肿、颞动脉炎、头皮感染等。
全身性疾病:为全身性疾患使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如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结核)、中毒(铅、酒精、一氧化碳)、高热(热性头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各种缺氧状态(肺功能不全、贫血、高原反应)以及低血糖等。
外感和内伤因素: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外伤跌仆、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等也可导致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