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生活健康

冬季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你做好准备了吗?

  来源:《广州卫生健康》

当前,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到了高发期。当前流行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易感人群有哪些?如何预防?感染后应该注意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呼吸道疾病具体指什么?

呼吸道疾病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经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病人或感染者经过飞沫传播,不同的呼吸道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为什么会出现呼吸道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

造成今冬呼吸道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原因除气候原因外,也与不同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强度呈现周期性变化有关。

每年冬春季节均是流感、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多病源监测显示今年冬季流行的呼吸道疾病病原体与往年类似,并没有新的病原体流行。

其次,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呈现周期性变化,比如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已经开始下降,但流感发病呈上升趋势。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后,公众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有所弱化,这不利于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不同年龄群流行的主要病原体都是什么?

多病源监测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群体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不同:

60岁及以上人群

◆以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和普通冠状病毒为主

15—59岁人群

◆以流感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为主

5—14岁人群

◆以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为主

1—4岁人群

◆以流感病毒、鼻病毒为主

如何判断是哪种病原体感染?

流感病毒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呕吐、腹泻等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或有重症化趋势的患者,应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这些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并减轻症状,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由于受病毒感染的细胞会融合在一起,形成类似“合胞体”的大细胞结构,因此被形象地赋予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名称。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比较容易在婴幼儿流行,感染后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可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声哑、低烧等症状,多数感染患儿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

◆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的特异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一般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以及止咳化痰类药物等对症治疗即可好转,但如果出现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病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注意肺炎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等。

◆支原体肺炎的一线治疗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对支原体肺炎治疗无效。

◆对于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无效、8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注意,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

◆这些也是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这些病毒感染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以观察病情变化和对症治疗为主。

◆腺病毒有很多种分型,其中只有部分型别感染才可能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引起比较重的腺病毒肺炎。一些比较大的儿童可能检测出腺病毒阳性,如果没有明显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先对症处理。

◆像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一般来说就像普通感冒一样,只要正规的护理、对症用药、适当多喝水、多休息就可能安然度过感染阶段。只有少部分免疫功能低下的或患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特殊情况下当病毒侵犯到下呼吸道才可能引起一些比较重的感染。

出现叠加感染怎么办?

早期鉴别诊断很重要

多数医疗机构能够对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支原体等做检测。

如果流感或新冠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通常需要加用抗菌药物,同时给予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抗菌药使用需医生指导)。

叠加感染先擒“王”

假如测出多种病原体,但并不代表每一种都是致病的。根据患者主要的感染表现,找出真正的致病菌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优先治疗急症、重症。

专家提醒,感冒发烧需要一个痊愈过程,很难立即“药到病除”,一般首次就诊三天后仍发热或出现新发症状才需再次前往医院就诊,反复就诊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预防呼吸道疾病,日常怎么做?

接种疫苗

●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免疫维持的重要基础是合理膳食,重要前提是食物多样化。要确保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保证每天充足的饮水。

●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营养、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好健康合理的体重,是维护良好免疫力的重要基础,做到“吃动平衡”。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尽量避免习惯性触摸眼睛、鼻、口。

保持清洁、少去人员密集场所

●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通风期间做好保暖)。

●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有症状及时休息和就诊

●一旦发生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患者应居家休息。如果症状较重的话,应做好防护,尽早就诊。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家庭成员身体状况良好,家中无呼吸道疾病患者时

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一般无需消毒。日常保持环境清洁,做好室内通风换气。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注意避免因开窗引起着凉感冒。外出回家后,记得及时洗手。

家中有呼吸道疾病患者时

●病人尽量避免与家庭其他成员密切接触及共用餐饮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条件允许时,病人应科学佩戴口罩,或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如单独居住一个房间)以减少接触。

病人要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衣服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等垃圾存放于垃圾袋中并及时处理,避免其他人接触。

做好手卫生,特别是擤鼻涕或处理污染物后,要及时洗手。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注意避免因开窗引起着凉感冒。

●保持家中环境和物品清洁,有明确污染或必要时,可进行消毒处理。如病人口鼻分泌物污染物体表面,应先用可吸附材料对其清洁去污,再对被污染表面进行消毒,并及时洗手;使用的清洁物品也需及时处理。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可选择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手机、钥匙等小件物品可用医用酒精擦拭消毒;餐饮具首选煮沸,全部浸没,水沸腾后计时,煮沸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家庭其他成员外出回家后和在家时均要加强手卫生。手部有肉眼可见污物时,用洗手液(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无可见污物时,可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消毒剂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儿童如何防治呼吸道疾病?

1.近期儿童呼吸道疾病主要是流感,还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支原体感染等。

2.如出现体温>38.5℃超过3天、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口唇青紫、嗜睡、严重呕吐与腹泻、手足皮肤发凉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3.不带病上学,患病期间充分治疗和休息。

4.接种疫苗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及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5.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眼、鼻。

6.适当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活动后要及时换下汗湿的衣服,以免着凉。

老年人如何防治呼吸道疾病?

1.老年人感染后更容易出现重症,如出现高烧不退、胸闷、心慌、精力明显不足、饮食障碍、嗜睡、步态不稳等情况,需及时就诊。

2.有些老年人症状不典型,要多注意观察。

3.接种疫苗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及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4.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保持手卫生。

5.感染后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

预防流感,有哪些误区?

问:流感就是流行起来的普通感冒,不必太紧张?

答:这可能是关于流感最大的误区。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不发热或低热,无全身症状,一般一周自愈;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会引发39℃至40℃高热,还会导致全身酸痛,甚至诱发心肌炎等并发症。二者完全不同,流感必须要格外重视、小心预防。

问:空气中的流感病毒可用白醋熏蒸杀死?

答:这是流传很久的老“谣言”了!食醋中所含的乙酸有一定的抑制微生物滋生的效果,但食醋中的乙酸浓度很低,通过熏蒸进入空气的乙酸更是微乎其微,根本达不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反而容易刺激人体呼吸道黏膜,尤其是老人小孩和哮喘病人。

问:奥司他韦说明书上说能预防流感,我这就连吃10天?

答:说明书要认真看!奥司他韦是一种治疗甲、乙型流感的药物,其说明书中提到,在与流感感染者密接后48小时内可服用它进行预防。您注意到了吗?服用奥司他韦预防的前提是您与流感感染者有过密接,否则提前吃药毫无必要。而且能预防不代表是最优预防方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慎重用药。

问:现在已经是流感高峰期了,打疫苗已经晚了?

答:只要还在流行季,接种就不晚!现在接种疫苗,1至2周就能产生免疫力,在今冬和明春都能产生很好的预防效果。

来源:光明网、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