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生活健康

警惕骨质疏松 为健康加“骨”劲

  来源:《广州卫生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由于该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极易被人们忽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疼痛、脊柱变形,脆性骨折等严重后果,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高额的医疗费用和照护负担。因此,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尤为重要,让我们一起“强肌健骨增力量”,拥抱美好的未来!

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面临的“一高三低”严峻挑战

一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达51.6%,女性患病率水平显著高于欧美国家。

三低:居民对骨质疏松症认知不足

公众对骨质疏松的知晓率及诊断率分别仅为7.4%和6.4%,在发生脆性骨折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率仅为30%。

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

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46.4%。

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

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约20%的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疗费用巨大

预测2035年,我国用于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的医疗费用将达1320亿元。

认识骨质疏松症

人的一生中,骨骼并非是不变的,它的新陈代谢主要受两种骨细胞影响,分别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如果将人体的骨代谢比作是“盖房子”,成骨细胞扮演的“建设队”不断地产生新骨,骨骼因此得以变长、变粗,而破骨细胞扮演的“拆迁队”则将陈旧受损的和即将死亡的骨骼清除掉。在绝经、衰老等因素的影响下,成骨细胞功能逐渐下降,而破骨细胞功能更加活跃,当成骨细胞逐渐不能修复由破骨细胞造成的空隙,骨骼变得疏松多孔,强度也因此受损,就容易出现骨折。

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在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是高发人群。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骨质疏松症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许多患者通常是在骨折发生后,才发现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随着疾病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三大典型症状:

(1)疼痛:常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骼疼痛,夜间或负重增加时疼痛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严重时出现翻身、起坐疼痛加重及行走困难。

(2)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等,导致脊髓神经受压,或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3)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或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常见骨折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等,其他部位亦可发生,而且发生过一次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髋部骨折,又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在骨折后一年内约20%的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如长期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褥疮、静脉血栓等),约50%患者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种族、年龄增大、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不可控因素,还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患有骨代谢的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风湿性免疫性疾病等)、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等因素有关。

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如久坐、缺乏体力活动、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体重过低等,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骨质疏松风险评估自测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为此设计了一分钟测试题(下表1)可以作为疾病风险的初筛工具。以下问题,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为“是”,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或FRAX@骨折风险评估。

表1 骨质疏松症风险1分钟测试题

1.是否实际年龄超过60岁(女性)/70岁(男性)?

2.50岁之后是否有骨折史?

3.是否体质量过轻?(体质指数BMI低于19kg/m2)?

4.是否于40岁后身高减少超过4cm?

5.父母任何一方是否有髋部骨折史?

6.是否存在以下任一情况:类风湿关节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时间制动、艾滋病(HIV)?

7.是否接受过以下药物治疗:曾服用类固醇激素(如持续服用泼尼松3个月及以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癫痫药?

8.女士回答:是否存在以下任一情况:乳腺癌、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早绝经、不正常闭经、卵巢切除或由于性腺功能减退导致低雌激素水平?

9.男士回答:是否存在以下任一情况:前列腺癌、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前列腺癌、低睾酮(性腺功能减退)、是否过量饮酒(每天超过3个单位)和/或是否目前吸烟?

如何检测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定期检测骨密度是早发现和早诊断骨质疏松症和评价骨丢失的有效方法。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目前,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个体骨密度测量后,将测量人的骨密度与相应性别和种族人群的峰值骨密度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到T值。根据T值的范围和医生的建议,及早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

◆T值不低于-1:表示骨密度正常,属于骨骼健康范围。

保证每日通过饮食或钙剂补充摄取足量钙。维持体内钙平衡,帮助预防骨质疏松,长期呵护骨骼健康。

◆T值在-1和-2.5之间:表示低于正常范围,属于骨量减少。

应及早采取相应对策,服用钙和维生素D,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骨质疏松。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了解自己骨骼的状况。

◆T值低于-2.5:表示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

患者应遵医嘱服用钙及维生素D,建议去医院检查并医治,同时坚持每天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均衡膳食,满足体内钙质所需。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正常人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此后随年龄增长,骨量流失加速。所以,年轻时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症状与程度也越轻。因此,骨质疏松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各个年龄段都应关注骨骼健康,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补剂:每天补充足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18-49岁成年人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800 mg,维生素D为400 IU;50-64岁中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为1000mg,维生素D为400 IU;而65岁以上老年人所需钙为1000mg/天,所需维生素D 600IU/天。目前,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 mg,每日仍需补充500~600 mg的元素钙。

均衡饮食:增加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养成低盐(5g/天)饮食习惯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含钙较高的食物包括奶类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水产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而动物内脏、蛋黄、海鱼等食物含维生素D较高。此外,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可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能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还有助于提高反应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应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形式和强度。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80岁以上高龄老人则建议采取低强度运动形式,每周不少于150分钟。建议将有氧运动、肌肉强化和平衡训练相结合,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太极、跳舞、游泳、骑自行车等,肌肉强化运动如推举杠铃、背部下拉、坐姿划船等,平衡训练可以练习脚跟到脚尖走路、踏步走直线等。除此以外,亦可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

体重管理: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定期测量体重、腰围、体脂率等,了解体重变化趋势和身体脂肪、肌肉等成分的比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增加日光照射:经常接受阳光照射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建议正常人每天至少有20分钟日照。值得注意的是,涂抹防晒霜、使用遮阳伞,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影响钙的吸收。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都会加速骨量流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吸烟者应尽早戒烟,成年人一天饮用酒精量不宜超过15g。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和骨密度检测,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预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可以在浴室等地方配防滑垫,在浴室、座便器、楼梯、床等位置安装扶手,避免地面湿滑和光线不足导致的跌倒。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一旦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延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缓解骨痛症状,降低骨折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骨质疏松症并不仅仅是单纯补钙这么简单,除了生活方式干预、服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以外,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也必不可少。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地舒单抗、特立帕肽、罗莫佐单抗等,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康复治疗如电疗、磁疗等理疗方式能有效减缓患者的疼痛,改善躯体运动功能,促进骨钙沉积。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疗程通常以年计算。然而,由于患者对疾病造成健康威胁的认知度低,坚持治疗的积极性不够,治疗时间越久,依从性越差,直接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因此,治疗过程中,务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切勿半途而废。

对于发生骨折的患者,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卧床休息、佩戴支具、止痛等对症保守治疗,必要时还需考虑手术治疗。骨折愈合后,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负重和体力活动,以维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参考资料: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中国疾控中心官方网站。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