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MI)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
虽然BMI常常被用来快速判断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但有时也会失效。除了“一目了然”的肥胖之外,在人群里还有一类“隐形肥胖者”——这类人外表看起来身材匀称。但“隐形肥胖”其实已经是亚健康信号,一定要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减少对健康的危害。
内脏脂肪多?存在“变胖”隐患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关注BMI是否在标准范围(18.5~22.9)内,一旦超重,就开始拼命减肥,却忽视了尽管BMI正常,但身体脂肪比例已超过正常的情况。即肌肉含量低,脂肪含量高。
造成内脏脂肪增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基础代谢率降低,尤其是进入到更年期后,随着男性雄性激素减少,女性雌激素的减少,脂肪会在体内堆积,造成腹部肥胖;二是遗传因素;三为运动少,消耗少,让体内多余的能量转化成了脂肪留存在体内。隐形肥胖可通过磁共振或CT检查来精准判断,但检查繁琐,价格昂贵,用体脂分析仪也可以快速准确的判定。
控制内脏脂肪?需要控制热量
隐形肥胖在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但它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亚健康信号,若任其发展,会诱发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为防止隐形肥胖进一步恶化,建议市民分别从控制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两方面双管齐下。
具体做法是,在饮食方面,应按照个人劳动强度合理控制饮食和能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要均衡,限制盐的摄入,保证水、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充足供给。在运动方面,最好要养成长期、有规律的运动习惯,增加肌肉比例。比如经常坚持爬楼梯、深蹲等运动。
延展阅读: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2(m)
BMI亚洲标准:正常(18.5-22.9),超重(≥23),偏胖(23~24.9),肥胖(25~29.9),重度肥胖(≥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