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属岭南湿热地带,容易患湿疹、体癣、荨麻疹等常见皮肤病。其中湿疹和体癣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被误诊、误治,导致病情缠绵难愈。那么,湿疹是什么?与体癣有什么区别?治疗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湿疹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过敏性皮肤病,如炎症、药物、食物、搔抓等均可引起。临床上有四大特性,即多形性、对称性、渗出性、反复性。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急性期皮疹呈多形性,在红斑、水肿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疱破后可出现点状糜烂、渗出、结痂,损害易融合成片,中心较重,且向周围扩展,外围又有散在丘疹、水疱,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皮疹以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许丘疱疹、水疱及糜烂,瘙痒剧烈;慢性期表现为皮肤粗糙、抓痕、结痂、浸润肥厚,部分苔藓样变、色沉。局部真菌检查为阴性。日常生活中部分患者因出现皮疹且瘙痒明显便自认为是患上“湿疹”,自行购买药膏外擦,不料效果不佳,甚至加重,导致病情延误。但是,皮疹和瘙痒不是湿疹独有的特征,患者不应以此当作湿疹的诊断标准。
体癣是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趾、甲板以及阴股部以外皮肤上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多在夏季发作或加重。体癣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3周,原发损害为丘疹或小水疱,逐渐向周围扩展蔓延,中心炎症减轻伴脱屑或色素沉着,边缘微高出皮面,由丘疹或水疱连接融合在一起而呈环状,体癣的数目可1个或多个,大小不等。自觉瘙痒,剧烈搔抓后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苔藓样变。体癣有传染性,如果不及时治疗,一般会在病损部位扩大,或将真菌带到其他皮肤粘膜有破损的部位,引起泛发性体癣。临床上刮取皮损边缘鳞屑进行真菌镜检,找到孢子或菌丝可确诊。另外,真菌培养有助于致病真菌种类的确定。
湿疹和体癣的临床表现相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鉴别:
1.从皮疹形态上看,体癣多为环状损害,中心可自愈,边缘高起可有活动性红斑、丘疹、水疱,而湿疹无此现象;
2.体癣多不对称分布,湿疹则对称排列;
3.体癣的活动性皮疹真菌镜检可找到孢子或菌丝,而湿疹检查结果则阴性。
总之,湿疹和体癣临床表现相似,不要以为瘙痒性皮疹就是湿疹,盲目地自行购买“皮炎平”、“艾洛松”、“肤轻松”、“皮康王”、“湿疹膏”等外擦,结果花钱不说,病情还更加严重。建议患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可进行真菌检查,如果阳性,应给予抗真菌药膏外擦,泛发性皮疹患者还可口服抗真菌药物系统治疗。其中常用的抗真菌药膏包括盐酸特比奈芬乳膏(兰美抒)、硝酸咪康唑乳膏(达克宁)、克霉唑乳膏、复方土槿皮酊、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药有特比奈芬片、伊曲康唑胶囊等。如果您不知道自己患的是湿疹还是体癣,可先选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咪康唑乳膏(曲咪新),用药一周后如果仍未痊愈或反复发作,请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不管是患上了湿疹还是体癣,都应尽可能的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