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命,医生、救命……”近日,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传来急促的求救声,正在查房的行政总值班人员刘杏珍主任看到几名家属抬着一名40岁左右意识丧失的男性,惊慌失措地冲进院门诊大厅。刘主任马上和家属合力将患者抬进急诊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急诊科值班护士们马上对患者进行评估,当时患者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吸氧、吸痰、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等等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患者五分钟后恢复了心跳呼吸。值班医生考虑到病情仍然严重,患者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马上启动急救绿色通道,行政总值呼叫二线值班肖广新副主任、急诊科副主任王海祥参与抢救。
由于无法对病人问诊,初步怀疑是“脑血管意外、哮喘发作?”但患者病历上显示上午因手外伤做过清创手术,使用了头孢类药物,而且从患者的呕吐物闻到有强烈酒精的味道,肖主任马上意识到是患者服用头孢类药物后喝酒导致的过敏休克,经过询问家属,证实患者晚上聚餐时喝过一小杯酒,肖主任考虑该患者是头孢类药物与酒精反应所致的“双硫仑样反应”,采取纳洛酮静滴对症治疗,10分钟后,患者苏醒过来。
知识链接:
头孢类药物与酒精反应所致的“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是急诊科常遇到的一种急症。是病人在应用某些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双胍类降糖药)治疗期间,服用了含乙醇的药物或饮酒后引起的反应,有些病人用酒精对皮肤消毒也会引起发病。用药者饮酒后5—10分钟即可发病,其严重程度与药量及饮酒多少成正比。饮酒耐受量很小或“不会”饮酒的人,此种反应更严重。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比口服用药反应更快、更严重。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到了体内,需要氧化代谢,产生乙醛,乙醛在肝细胞内需要经过酶的作用才能进一步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有些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双胍类降糖药等抑制了上述代谢过程的酶的活性,使乙醛不能正常代谢而在体内蓄积,导致乙醛中毒,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果在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或停药2周内饮酒,就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面色潮红、视物不清,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心力衰竭、惊厥、脑出血、心肌和肝肾损害等症状。儿童、老年人及过敏体质者更严重,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为了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患者在应用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期间以及停药2周以内应绝对禁止饮酒。除了不能饮酒外,还应避免服用含有乙醇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食品(如发酵的食醋、酒心巧克力)、饮料(含酒精的饮料)以及补品(如人参蜂王浆)等。甲硝唑类、呋喃唑酮、酮康唑、磺胺类、奥美拉唑、双胍类以及磺脲类降糖药等药物也可以引起类似反应,应用这些药物时也应避免使用含酒精的食品和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