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中医养疗

身体常用的治疗穴位

  来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中医科 黄昌锦 主治中医师 通讯员:胡颖仪

百会穴

取穴: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两耳尖连线与正中线交点处。

作用:头为诸阳之会,百会穴为于头之巅,具有醒脑开窍,回阳固脱的功效。可以治疗头痛、眩晕、失眠、久泄久痢等。

大椎穴

取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所以大椎穴可以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枢机以驱邪外出,故可以治疗全身热病及外感疾病。

曲池穴

取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作用:曲池为阳明经合穴,经气流经此穴,如水注池中故名。具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等病症。

手三里穴

取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作用:疏经通络,清肠利腑。可用于治疗手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牙齿疼痛,面颊肿痛等病症。

内关穴

取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可以治疗心悸、胸闷、胸痛、 胃痛、呕吐、呃逆、 失眠、偏瘫、手指麻木等病证。

膻中穴

取穴: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膻中穴具有调畅气机的功效,可以治疗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等病证。

神阙穴

取穴:脐窝正中。

作用:神阙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功效,可以治疗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肠炎,产后尿潴留等病症。

气海穴

取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作用:气海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的功效,可以治疗各种气虚、气脱所致的病证。

关元穴

取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3寸。

作用:关元穴具有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可以治疗各种元气亏损导致的病变。

天枢穴

取穴: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作用: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可以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中脘穴

取穴:剑突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作用:中脘穴为腑会穴,可以治疗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疳积,黄疸,泄利,便秘等病症。

命门穴

取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命门穴可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月经不调、慢性肠炎、腰部疾患等病证。

肾俞穴

取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肾俞穴可用于治疗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水肿,耳鸣,耳聋,腰痛等病证。

足三里穴

取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作用:足三里穴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胃肠病证,下肢痿痹,各种虚劳等病证。

阳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阳陵泉为筋之会,可以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等病证。

血海穴

取穴: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血海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病,血热性皮肤病,膝股内侧痛等病证。

三阴交穴

取穴: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

作用:三阴交穴具有重组和分配足三经气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失眠、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病证。

阴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阴陵泉具有排渗脾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遗尿,阴部疼痛,痛经,遗精,膝痛等病证。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