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厅>中医养疗

中医“组合拳”助你对抗夏热暑湿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副主任中医师 郑婕 / 主治中医师 唐瑾秋 吴滢珏

通讯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宣传发展组 温昊月

羊城盛夏已到,天气闷热潮湿。“老广”们煲祛湿汤,都快煲出火星子了,一套中医“组合拳”为你全方位抵抗夏热暑湿。

“温阳”拳 特色艾灸化湿气

广州地处岭南,气候炎热潮湿,造就岭南地区的百姓也常见脾虚体质。小暑过后闷热多湿,对于脾虚的人来说是一大挑战,而艾灸是健脾祛湿的好办法之一。艾叶又称五月艾、纯阳草,性温,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祛湿止痒的作用。

盆灸是其中一种特色疗法,通过在陶制灸盆中置入艾柱,点燃后灸盆倒扣于穴位或需治疗的部位上,盖上灸布,增加盆内聚热。艾灸能调动体内阳气,是空调冷饮依赖者、下腹冷痛、畏寒者的好伴侣,同时能助脾化解湿气,舌苔厚腻、大便溏稀、周身困倦者的好选择。

艾灸虽作用广泛,属于外治法,但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实热体质不宜:口舌生疮、咽喉热痛、大便干燥、脾气暴躁、舌红苔黄厚腻等。

2.阴虚体质不宜:口干咽燥、小便短赤、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

3.不宜过量使用艾灸,以防损耗阳气,加重体虚,反而使免疫力下降。

4.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艾灸,包括灸的部位、频次和时间。(因临床上接触不少患者在家过量艾灸,且部位不对,适得其反。艾灸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宜,需辨证对待)

5.艾灸后应补充水分,避免进食生冷食物,注意保暖。

“散寒”拳 专业拔罐祛湿气

拔罐的作用众多,但被最广泛认识的便是祛湿散寒。夏天炎热,冷饮、空调是大家的最爱,贪凉过后许多患者都喜欢来到门诊拔罐祛湿,但拔罐根据其操作方法及刺激量的不同还能有很多作用,例如:

闪罐,是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的技法,能祛风解表(面瘫、感冒咳嗽初起)、振奋阳气(虚证);

走罐,游走罐是在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用手推动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的技法,能疏经通络止痛(急性痛症、痰瘀阻塞、气血不畅)。

每个方法的刺激量不同,应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去选择。

“保健”拳 夏季常用穴位解暑热

1、水分穴

适用症状:夏季容易出现的水肿、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适用人群:肥胖、肠胃功能低下的人群。孕妇、月经期间的女性应避免按摩水分穴。

功效:按摩水分穴可以帮助调理肠胃,促进水分代谢,有助于消除水肿和暑热。

2、阴陵泉穴

适用症状:夏季容易出现的湿重、疲劳等症状。

适用人群:腹胀,水肿,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的人群。孕妇、月经期间的女性应避免按摩阴陵泉穴。

功效:按摩阴陵泉穴可以帮助健脾利水,通利三焦的作用。

3、足三里穴

适用症状:消化不良、水肿、疲劳、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腹痛、腹胀、肠鸣、便秘等症状。

适用人群:适合所有人群,尤其是脾胃虚弱、经常疲劳的人群。

功效: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帮助调理肠胃,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

4、劳宫穴

适用症状:中风昏迷、中暑,心痛,口疮,口臭,癫狂、痫证等证。

适用人群:适用于心火旺,易上火的人群。

“食养”拳 中药膏方及食谱

夏日酷热暑湿,药房里祛湿药物的使用明显增多,其中包括健脾祛湿茶、理气茶、祛湿消滞袋泡茶、藿香化湿袋泡茶、健脾祛湿膏等我院的明星产品,尤其对于广东闷热潮湿的夏季,健脾祛湿效果显著,大人小孩均可。

夏天易心火旺盛而烦躁不安,如好发脾气,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当戒骄戒躁,可备莲子百合雪耳糖水,清心安神,补脾润肺。

主料:莲子15克、百合15克、薏米10克、芡实10克,雪耳半朵。

调料:冰糖适量

做法:雪耳用清水泡发,去蒂撕块;莲子、百合、芡实和薏米洗净,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冰糖煮至融化便可。

小暑过后,阳气开始逐渐虚衰,人体易出现困乏、烦躁、食欲不振可适当补阳,以抵御风雨湿邪的侵袭。可饮温阳补气汤水调补,如杜仲巴戟炖乌鸡汤。

材料:杜仲10克、巴戟10克、竹丝鸡去皮150克、生姜3片、陈皮少许、矿泉水500—600毫升

养生作用: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适宜体质:阳虚及气虚体质

适合人群:适于肾气、肾阳不足,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小便余沥的中老年人;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胎像不稳及习惯流产的妇女。

注意事项:保健调养意见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