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能引起人发生腹泻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大肠杆菌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
  • -预防
    预防:
    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传染源的控制非常重要,包括防止护理人员传播疾病,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是发展中国家流行地区婴幼儿腹泻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应普遍改善流行地区的卫生条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对食品、水的卫生检查,避免食用不清洁的食物和使用污染的水源。避免食用流行地区的生菜、凉肉和未经消毒处理的牛奶和奶酪,避免自来水的直接饮用。
    关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腹泻的预防措施与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相似。
    迄今尚无预防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的菌苗可供使用,菌苗研究的重点有四个方面:①类毒素和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毒素亚单位。②提纯菌毛。③活菌苗。④遗传工程菌苗。国内已有可供畜牧业使用的以K88、K99菌毛基因为基础的遗传工程菌苗。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全世界儿童每年由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约达4亿,且由此而导致7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此类菌感染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等不发达国家中与幼儿的慢性营养不良有关,造成较高的病死率。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病和旅游者腹泻病的主要病原。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1岁以内婴幼儿可发生2~3次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它也可引起成人腹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幼儿散发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在20世纪50~60年代,由。EPEC引起的婴幼儿流行性腹泻十分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引起的散发病例和暴发感染逐年增多。
    1.传染源 大部分致泻性大肠杆菌都以人为贮存宿主,亦是家畜如牛和猪的重要病原体。所以传染源是感染了致泻性大肠杆菌各菌种的病人和带菌的动物。
    2.传播途径 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人方式是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污染饮用水源、牛奶,进食污染食品传播。在温湿季节,家庭、餐厅、沿街叫卖的食物或半成品都可能受致泻性大肠杆菌的严重污染。美国报道一次流行的污染食物是餐桌上常有的干酪。在医院环境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可由直接接触或经空气灰尘和污物传播。家庭人员和医护人员有可能是EPEC的无症状带菌者和排菌者。
    3.人群易感性 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研究表明,约25%的儿童在生命的第一年就被感染,6个月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比1~2岁儿童高20倍。虽然成年人也可感染发病,在旅游者腹泻病中占40%~70%,但总的发病率儿童远比成人为高,尤其是婴幼儿细菌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
    4.季节分布 致泻性大肠杆菌可常年引起腹泻,但夏秋季往往是高峰期,它可引起夏秋季腹泻流行,也可引起冬季腹泻。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ETEC 对敏感,进入胃内易被胃酸杀灭。它可依靠菌体表面的菌毛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定殖在小肠上部,释放肠毒素(LT和ST两类)。LT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绒毛细胞对Na+、Cl-、水分的吸收,并刺激隐窝内细胞增加Na+ 分泌,引起Cl-和水分的丧失;ST能刺激鸟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cGMP水平,导致肠液分泌增加。病理上一般无明显变化,惟见肠黏膜杯状细胞中黏液排尽。
    2.EIEC EIEC不产生LT、ST、VT和其他已知的肠毒素,其侵袭力靠一个大分子量的质粒所介导,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扩散、繁殖,继而在细胞间扩散,引起细胞死亡,造成炎症和溃疡。侵袭性腹泻的大便可带黏液脓血。豚鼠结合膜试验(Sereny test)阳性,即在豚鼠或兔子的眼睛角膜引起炎症反应。
    3.EPEC EPEC不产生LT、ST,sereny试验阴性,其致病作用靠其束状菌毛,能使细菌密集地黏附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的黏膜上皮细胞,使局部微绒毛萎缩,肠黏膜变薄,固有层的炎症,以及隐窝细胞肥大等病理变化。一部分EPEC还可产生志贺样毒素(VT)。
    4.EHEC EHEC无侵袭力,不产生肠毒素,但能产生毒力甚强的细胞毒素,即Verotoxin(VT)。该毒素在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黏膜充血、水肿以及结肠黏膜炎症,导致炎症性出血性腹泻。VT进入血流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脏时,可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亦可引起肠壁血管梗死、出血。通过血脑屏障尚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5.EAEC EAEC不产生肠毒素和VT。能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表面大量繁殖而引起微绒毛病变,这种黏附现象是它的一种菌毛作用,黏附呈聚合状。
    6.ESIEC ESIEC属于产VT毒素的大肠杆菌,同时又对肠上皮细胞有侵袭力,但豚鼠结合膜试验阴性,致病作用靠其特异性菌毛对肠上皮细胞的集聚性黏附和释放的VT2的变种毒素,导致与ETEC及EIEC相类似的病理改变。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12h~7d不等,通常40h左右
    一般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发生在5~8月份,大便呈蛋花汤样,量较多,带腥臭,有较多的黏液,偶见血丝或黏胨便,常伴有呕吐,但多数无发热和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程度不一的失水症状,病程1~2周。
    1.ETEC肠炎 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在幼儿和年老体弱患者,严重腹泻常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休克。发热较少,多为低热,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全身肌痛,但无里急后重。成人病程很少超过1周,幼儿病后1~3周仍有小肠吸收障碍,所以在发展中国家的患儿常病后发生营养不良。
    2.EPEC肠炎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本病起病缓慢,常有饮食不调或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易误诊为消化不良。轻症者不发热,大便每日3~5次,黄色蛋花样,量较多。重症者可有发热、呕吐、腹胀、腹痛,呈黏胨样大便,腹泻超过每日10次,吐泻严重者可有失水和酸中毒,需对症治疗。本病有自限性,通过饮食疗法和对症处理后,肠道菌群恢复正常即可自愈。
    3.EIEC肠炎 接触传播引起的散发病例居多,儿童及成人均可患本病,水源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但本病远不如ETEC感染广泛。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较重病例酷似细菌性痢疾,发热可高达40℃,头痛、乏力,伴腹痛,腹泻可呈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样便。
    4.EHEC肠炎 由多个血清型引起,其中以O157:H7大肠杆菌致病最为严重。以年长儿童、成年人及老年人多见。初起为痉挛性腹痛,先呈水样泻,继而呈典型的特征性血水便。病人因腹痛、腹泻而面色苍白,但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可伴恶心及呕吐。周围血象检测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多数经5~7d后自愈,少数因严重血水样腹泻后尿量减少,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出现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等。
  • +并发症
    并发症:
    常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休克。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出现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等。可引起肠吸收障碍,致各种营养物质缺乏,慢性腹泻尤为严重。常见有营养不良症、营养性贫血以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长期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可继发各种感染,常见的有中耳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和败血症等。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轻至中度升高。
    2.粪便常规 为不消化食物残渣、稀水或稀薄糊状,含脂肪滴,很少有炎性渗出细胞。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者及久泻者粪检可有黏脓血,红、白细胞超过10个/高倍视野。
    3.细菌培养 常接种在中国蓝培养基或麦康开琼脂培养基上,亦可按菌种不同,考虑选用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待细菌生长,镜下观察,确定形态和革兰染色特征,根据生化反应实验可初步确定种、属。血清学再确定血清型别。
    4.分子细菌学鉴定 此类方法特异性更强、更敏感,可以不分离细菌,而对粪便或其他标本如血、脑脊液等直接检测。
    ((1)核酸探针杂交技术:将致泻性大肠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上的某个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克隆,去除非特异性部分,获得的DNA片段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某种化学物质标记,作为探针经杂交后来测未知标本中是否存在这段DNA或RNA特异互补的DNA或RNA片段,即能确诊。
    (2)PCR技术检测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各菌种:根据已知菌种某个特异基因的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的引物,引导合成位于两条引物之间的特异性的基因序列。此方法敏感、快速,数小时就可获结果。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低钾血症者应做心电图检查,低钾血症者心电图检查显示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和出现U波。病程迁延者,营养障碍者及感染中毒症状重者,应做X线、B超检查。
  • +诊断
    诊断:
    依据发病季节、流行特征和临床表现,结合粪便和血象等常规检查诊断感染性腹泻病并不困难,而确诊为致泻性大肠杆菌6种病原菌感染,必须靠细菌培养分离菌种后作生化或血清学分型,尚难分型者需作杂交或PCR来鉴定。
    用DNA探针和PCR方法鉴定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标准: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凡是与ST(热稳定毒素)、LT(热不稳定毒素)或ST、LT探针杂交的菌株,或ST、LT特异性PCR试验阳性的菌株都应诊断为ETEC。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凡是与EAF(肠黏附因子)、BFP(束状菌毛)、DA(弥散性黏附基因)探针杂交或针对上述3个基因的特异性PCR试验阳性的菌株,应诊断为EPEC。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凡是具有ipaBCD(侵袭性基因B、C、D)基因的菌株,都应诊断为EIEC。
    4.肠集聚性大肠杆菌 凡是对HEp-2细胞呈集聚性黏附的菌株,均能与其特异性DNA探针杂交,该菌株应诊断为EAEC。
    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凡与已被国际公认的,命名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特异性DNA探针,是从O157:H7大肠杆菌的质粒DNA中用HIND Ⅲ酶切后的一个3.4kb的DNA片段,能与该DNA片段作探针杂交的菌株即是EHEC。
    6.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 凡是与IAL基因(即侵袭相关基因,即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特异性DNA探针)和SLT2(志贺样毒素2)基因探针杂交的菌株,应诊断为ESIEC。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与霍乱、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感染性腹泻病的鉴别,除分析流行特征和特异的临床表现外,主要靠病原体的确定。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夏季发病率高,患儿多有不洁食物史,潜伏期24~72h。大多数病人起病急,高热、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多呈黏液脓血便,排便次数每天数次至10多次。中毒性菌痢者可出现高热惊厥、嗜睡或昏迷,甚至休克等症状。病程长短不等。粪便培养可确诊。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感染及变态反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具有腹泻、腹胀、便血、高热及呕吐五大症状。大便初为水样便,继而转暗红色、果酱样或血便,腹胀多较严重,可早期出现休克,甚至昏迷,惊厥。
  • +治疗
    治疗:
    1.治疗原则
    遵照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和合理用药的原则。
    2.治疗方案一
    适用于无脱水征象的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可在家庭治疗。按以下家庭治疗的原则。
    (1)预防脱水: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防脱水,可选用以下液体。
    ①米汤加盐溶液:配制方法为米汤500ml(0.5kg装酒瓶量)+细盐1.75g(盛满平啤酒瓶盖量的一半)或炒米粉25g(约两满瓷汤勺)+细盐1.75g+水500ml煮沸2~3min。预防脱水:20~40ml/kg,4h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②糖盐水:配制方法为白开水500m1+蔗糖10g(2小勺)+细盐1.75g,剂量服法同上。
    ③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新生儿慎用):服用方法:
    A.<2岁,每次泻后服ORS液量为50~100ml,全日量500ml。
    B.2~10岁,每次服100~200ml,每日1000 ml。
    C.>10岁,每次泻后能喝多少给多少,每日2000ml。
    (2)预防营养不良:给予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继续母乳喂养。非母乳喂养儿及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给予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或烂饭、蔬菜、鱼或肉末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所给食物要烹调好,研磨或捣碎使之易于消化。年长儿则可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儿在恢复期多进食,每日加餐一次,直至腹泻停止后两周。
    (3)需去医院就医:凡3d仍不见好转或3d内出现下列任何一种症状,需去医院就医。①腹泻次数和量增加;②频繁呕吐;③明显口渴;④不能进正常饮食;⑤发热;⑥大便带血或黏脓。
    3.治疗方案二
    适用于轻度脱水的患儿,用ORS液及时纠正脱水。
    (1)最初4h内ORS液的用量:
    ①按年龄估计用量:
    A.年龄<4个月,体重<5kg,服用量为200~400ml。
    B.4~11个月,体重5~8kg,服400~600ml。
    C.12~23个月,体重在8~11kg,服600~800ml。
    D.2~4岁,体重在11~16kg,服800~1200ml。
    E.5~14岁,体重16~30kg,服1200~2200ml。
    F.≥15岁,体重>30kg,服2200~4400ml(老人酌减)。
    以上适合体重不确定时,用年龄估计服用量者。
    ②按体重估计用量:也可用体重公式计算:服用量(m1)=体重(kg)×75ml。
    ③鼓励母亲继续用母乳喂养患儿。同期内应额外给100~200ml白开水。
    (2)服ORS液方法: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指导患儿服用ORS液的量。示范给患儿服ORS液:2岁以内患儿,每1~2min喂1小勺,年龄大一点的患儿可用杯子一点一点不断地喝。随时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如果患儿呕吐,可10min后再慢慢喂服,每2~3min喂1小勺。当患儿眼睑出现水肿时,停服ORS液,改用白开水或母乳,水肿消除后按治疗方案继续服用ORS液。
    (3)4h后重新估计患儿脱水状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方案一、二或三)继续治疗。
    (4)当治疗尚未完成,母亲自动带患儿离开医院时则告诉母亲完成4h治疗所需的ORS液量。除给母亲足够完全纠正脱水用的ORS外,按方案一,再给2d的ORS。向母亲示范如何配制ORS液。向家长解释方案一所述的腹泻病家庭治疗三原则。
    4.治疗方案三
    适用于中度至重度脱水患儿。
    (1)静脉补液:因病情重、呕吐腹泻频繁,有明显失水和酸中毒。
    ①补液总量:是指补充累积损失、生理需要及继续损失的液体总量。第1d补液总量,轻度失水约120ml/kg,中度失水约150ml/kg,重度失水约200ml/kg。其中按累积损失量轻度失水50ml/kg、中度失水80~100ml/kg、重度失水100~120ml/kg计算出所需液量在短时间内补入。
    ②补液速度:决定于失水的程度,以先快后慢的原则,第1d对轻、中度失水的患儿,可把补液总量的1/2在开始8h内滴完,余量16h内输入;重度失水或有休克表现者尽量快速补充血容量,按10~20ml/kg静脉推入或于0.5~1h内快速滴入,按累积损失量计算,不足部分在4~6h内静脉滴入,初8h内至少滴入第1d总需液量的一半,而余量再在16h内均匀滴入。患儿第2d如仍需补液,就以平均速度输入,或重新评估病情,选择适合的方案一、二或三继续治疗。
    ③补液成分:静脉输液的液体成分,根据失水的性质而定。
    A.等渗性失水(血清钠130~150mmol/L)用1/2张含钠液,如2:3:1溶液=O.9%氯化钠液:10%葡萄糖液:1.4%碳酸氢钠(或1/6M乳酸钠)。
    B.低渗性失水(血清钠<130mmol/L)用2/3张含钠液,如4:3:2溶液= 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液:1.4%碳酸氢钠(或1/6M乳酸钠)。
    C.高渗性失水(血清钠>150mmol/L用1/3张含钠液,如1:2溶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液,或2:6:l溶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液:1.4%碳酸氢钠(或1/6M乳酸钠)。
    因为婴儿腹泻多为等渗性失水,故一般轻、中度失水或无条件测定血清钠时,可先按1/2张含钠液补给,以后随病情好转,逐步改用1/3张含钠液。
    ④钾的补充:纠正低血钾,一般可按10%氯化钾1~3ml/kg计算,浓度常用0.3%(新生儿常用0.15%~0.2%,婴儿腹泻已证实有低血钾时可用0.4%)。补钾速度根据低钾的程度可定为6~8h,8~12h或12h以上不等,不能直接静脉推注。一般补钾原则是见尿补钾,因无尿时补钾则钾潴留体内引起高钾血症。患儿如能口服或缺钾不严重时,可用口服方法,剂量同静脉补钾。
    ⑤钙的补充:在补液过程中,如出现手足搐搦(尤多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患儿),可以静脉缓慢滴入10%葡萄糖酸钙5~10ml(用等量葡萄糖溶液稀释)。
    (2)鼻饲管补液:如无静脉补液条件,可用鼻饲点滴ORS溶液,按每小时20ml/kg,连续6h,总量为120ml/kg。6h后重新评估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5.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对产肠毒素性细菌,一般不用抗生素,做好液体疗法,患儿可以自愈。对重症者,腹泻呈黏脓、脓血便者,多数是侵袭性细菌,可选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年幼儿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用药48h病情未见好转,再考虑更换另一种抗菌药物,或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2)微生态调节剂和肠道黏膜保护剂:前者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常用乳酶生(活的乳酸肠球菌或乳酸杆菌的干制剂)、培菲康(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链球菌活菌组成)、促菌生(需氧芽胞杆菌的活菌制剂)、乐托尔(含乳酸杆菌、乳酸杀菌素、乳酸杆菌素、乳酸乳菌素及乳酸菌素的制剂)等。后者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壁细胞正常吸收与分泌功能,并与肠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增强其屏障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思密达、必奇等。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