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在食物中毒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在夏秋季节发生,有食海产品史,可集体发病,临床以呕吐、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表现,易误诊为腹泻病或痢疾。
  • -预防
    预防:
    1.卫生执法机关要加强宣传和贯彻食品卫生法规,对食品卫生加强监督。
    2.改变食用方式,海产品必须加热炒熟、烧透后食用。凉拌食品避免操作过程中及用具等污染,并慎重食用。
    3.对发生此菌食物中毒的单位,应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予妥善处理,彻底对厨房和厨具消毒。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学者藤野等从大阪一起食物中毒死者肠内容物及所食沙丁鱼分离出病原体以来,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陆续报告本病,东南亚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于1958年由上海市防疫站从一起食物中毒中分离出致病菌,当时称为“致病性嗜盐菌”。自此我国沿海地区由此菌所致的食物中毒暴发相当多见。由于饮食卫生的改善,集体大规模暴发已渐少见。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海产品亦日趋广泛,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散发性腹泻病例在各地均占重要位置,据国内412起食物中毒资料统计,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占26%,位居首位,其次是沙门菌。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有60%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暴发病例系由副溶血弧菌引起。
    1.传染源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均直接或间接与带菌的海产品如鱼、虾、蟹和贝类有关,夏秋季节,黄鱼、带鱼、章鱼、海虾、梭子蟹、蛤和蛏子等海产品带菌率极高,此外受染的食物如肉类、禽、蛋、咸菜等也可带菌。1997年7月山东省东营市发生一起因食用未炸熟梭鱼引起的食物中毒,经证实为副溶血弧菌污染所致;1998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肠道门诊某日5h内连续接诊某公司的14例急性腹泻患者,证实为副溶血弧菌感染所致,均于病前食用某饭店定购的盒饭,内有受污染的熟肉制品。人群中虽可有带菌者,但一般不辗转相传,对本病的传播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 生食海鲜是重要的传播因素,凉拌生食、熟食品烹调加热不足、食物被厨具或容器污染均可造成传播。此菌在适宜的环境如温度和酸碱度适宜时的增代繁殖仅需数分钟,夏季受染食物放置一定时间就可大量繁殖。
    3.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染病,3个月以下的婴儿和8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均有报道。病后无持久免疫力,常因生食、半生食海产品或受染食物而集体发病。常呈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5~10月份间,7~9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约需摄入超过10万个活菌可使人致病,从病死者尸检发现肠道的病理损害说明此菌有侵袭作用。病菌产生的不耐热肠毒素,经cAMP/cGMP的介导可引起分泌性腹泻和水、电解质的代谢失调,产生的耐热溶血毒素(TDH)和类耐热溶血毒素(TRH)可引起脱水性腹泻、休克等症状。病理损害主要在小肠,黏膜呈轻度糜烂、细胞坏死及炎性渗出等改变。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儿童发病以年长儿多见,经8~16h潜伏期,短者1~2h,长者3d。与成人不同,急骤起病一般多有发热,体温39℃左右,幼年者高热可达40℃以上。同时上腹疼痛和腹泻,多数呈黄水样便,少数呈血水样或痢疾样大便,腹泻次数多者达15次/d,少者3~5次/d。60%以上有恶心和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1~4次/d。少数伴有失水,严重病例出现循环衰竭及休克。本病病程通常2~5d自限,重症者可迁延至10d以上,若及时对症处理,病死率很低。
  • +并发症
    并发症:
    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循环衰竭,可并发中毒性休克。可发生声音嘶哑和肌肉痉挛,甚至出现意识障碍。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常超过1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常超过70%。
    2.大便检查 粪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增高,大便细菌培养以起病第1~2d最高,病程第5d多已转阴。
    3.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检出菌株的分型 采用组成诊断液的8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按Gershwia分型方法,对被检菌株如能裂解,就能作出不同副溶血弧菌的型别确诊。噬菌体诊断相应病原菌的主要优点是快速。
    PCR检测副溶血弧菌的DNA及其TDH基因,不需细菌培养,只需数小时,对原始食物中毒标本及腹泻呕吐物标本,能直接检测。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作X线、B超、心电图等检查。
  • +诊断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
    1.有进食海产品或被其污染的食物史。
    2.经短暂潜伏期后同食者集体发病。
    3.急骤起病,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及呕吐。
    4.可疑致病食物和病人吐泻物中检测到副溶血弧菌或该菌的DNA与TDH基因。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其他细菌性、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腹泻病等进行鉴别。
    1.急性细菌性痢疾 表现为发热、腹泻、脓血黏液便,有里急后重,粪便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
    2.霍乱 腹泻频繁,伴呕吐,常常表现明显失水,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
    3.出血性肠炎 多见于儿童,与进食无关,为散发病例。临床表现有血水样大便,剧烈腹痛和脐周压痛,有时腹部有固定压痛,伴肌紧张,中毒症状重,病程较长;粪培养无副溶血性弧菌生长。
    4.过敏性紫癜 有腹痛、血便外,尚可见皮肤紫癜,关节疼痛等,大便培养为阴性。
    5.本病还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菌食物中毒等鉴别。
  • +治疗
    治疗:
    1.治疗原则 终止进食可疑食物,给予适宜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有失水及酸中毒者,应根据情况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并纠正电解质紊乱,高热者降温,腹痛、呕吐者可给予阿托品、丙胺太林及山莨菪碱等解痉止吐药物。
    2.抗菌治疗 本病一般为自限性,对病情较重有高热、黏胨血便的年长儿童可选用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而年龄偏小的儿童则选用磷霉素、头孢呋辛酯(新菌灵)或头孢噻肟等药物。
    3.支持及对症治疗 脱水者需口服补液盐,脱水明显者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者,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