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戊型病毒性肝炎
-
-概述
疾病概述:戊型肝炎一度曾被称为经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nterically transmitted non-A,non-B hepatitis)。前苏联学者Balayan等于1983年用免疫电镜技术(1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一种直径为27~30nm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狨猴获得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颗粒是引起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此后,美国、印度、缅甸和中国等学者也先后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该病毒。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 E)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甲型肝炎,病程呈自限性,但老年人和孕妇戊型肝炎的病死率较高。
-
-预防
预防:预防的主要策略是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保护水源,防止水源被粪便污染,保证安全用水;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对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现已证实,注射免疫球蛋白并不能预防戊型肝炎的发生。接种疫苗是个体防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有两种重组疫苗(p56kDa蛋白和p239蛋白)进行了临床试验,其中由厦门大学、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Hecolin 益可宁,p 239)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并于2012年在我国上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2014年,WHO疫苗安全专家组(GACVS)通过对戊肝疫苗安全性的审查。相关研究显示,疫苗预防戊型肝炎的保护率为100%,接种2针后即具有保护性,保护率为100%,随访观察4.5年,疫苗有效性未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且很少发生副作用或副作用轻微。戊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为三针,分别为第0月、1个月和6个月,每次剂量30μg戊型肝炎疫苗。总体适宜16岁~65岁人群,推荐对HBV感染者、饮食行业从业人员、无偿献血者、孕妇看护保健人员进行疫苗接种。前往戊肝高流行地区的务工人员、旅行者、维和部队官兵等高风险人群,以及准备妊娠的妇女、已有基础性肝损伤的人群、中老年人等感染HEV后易出现严重后果的人群也应考虑进行疫苗接种。该疫苗可以预防HEV基因型1和4,但是对基因型3的预防效果还不清楚,在终末期肝病、免疫缺陷患者中的预防效果还需进一步评估。
- +流行病学
- +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后
相关检查
- 知识库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
- 知识库抗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 知识库抗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
- 知识库肝脏的超声诊断技术
请给以上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