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结核性脑膜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简称结脑)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结脑在我国常见,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发病特点为儿童高于成年人,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我国结脑中约半数患者有结核病接触史。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结脑可继发于粟粒性结核及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研究发现,部分结脑的结核分枝杆菌是先在脑和脊髓的软膜下和室管膜下形成多个小的结核性肉芽肿,继而肉芽肿破裂并释放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后者乃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结脑。脑底部的炎症能引起结核性渗出物的积聚,渗出物若积聚在大脑动脉环,会导致脑血管炎症、血管痉挛收缩和血管内膜炎症,内膜炎症使管壁日渐增厚,终使脑血管发生栓塞,后者又引起脑实质病变。大脑中动脉的前支受损最为多见,易致尾状核和内囊血管梗死,其他常见梗死部位为丘脑和脑干;渗出物若积聚在脑脊液循环,则引发脑积水;视交叉和脑干腹侧其他脑神经被渗出物包埋,会引起诸多脑神经受损,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脊髓和马尾周围的渗出物会压迫神经根,引起结核性脊髓神经根炎。
    极少数情况下,感染源为邻近脊柱的非神经系统感染灶或内耳、乳突的结核感染。
    结脑的病理变化有三种。
    (一) 脑膜脑炎 结脑在病理上可见脑膜和脑实质均受累。其最初的病理变化是在蛛网膜下腔产生黏稠的结核性渗出物,渗出物为凝胶状且常呈结节样,显微镜下可见多核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和纤维组织。继而以淋巴细胞取代多核细胞,病程后期出现成纤维细胞。渗出物可为典型的结核结节或大片的干酪样坏死,渗出物中分枝杆菌数量不一。在侧脑室中,类似的分泌物经常覆盖脉络丛。脑实质的损害详见以下描述。
    (二) 结核性血管内膜炎 结核渗出物可以影响流经的血管,血管外膜的病理改变与附近渗出物相似:含类上皮细胞、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有时可见成簇结核分枝杆菌。血管内层也有类似改变,可发生纤维蛋白样透明变性,反应性内皮下细胞增生,终于导致管腔堵塞。因此,缺血性脑梗死常见。颅底的大脑中动脉和内、外纹动脉最易受累,可致尾状核和内囊梗死,其他常见梗死部位为丘脑和脑干。
    (三) 脑积水 由于脑脊液(CSF)循环不畅引起脑积水是结脑的另一病理特征,也是慢性感染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儿童比成人更常见。阻塞性脑积水可因渗出物阻塞导水管或孟氏孔所致,也可因脑实质水肿阻塞CSF的流出通道引起。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显示CSF有再吸收,为大多数脑积水的原因,即通常所称的交通性脑积水。
    炎症渗出、血管内膜炎和脑积水三者都会使脑实质受损。渗出物附近的脑组织出现软化和星形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等的炎症反应,而血管栓塞后引起邻近的脑组织片状出血和梗死。慢性脑积水可以引起脑白质和灰质的萎缩。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 一般症状 起病缓急不一,以缓慢者居多。发热者可占97%,低热或中度发热,或为高热,常伴畏寒、全身酸痛、乏力、畏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小儿结脑的临床发现多较隐匿,缺少特征性。
    (二)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1.颅内压增高征象 90%左右患者有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严重者出现脑疝、枕骨大孔疝,可迅速导致呼吸停止。
    2.意识障碍 可多达70%。
    3.脑膜刺激征 80%左右病例早期即出现。粟粒性肺结核患者可无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脑膜刺激征可不典型。
    4.脑神经损害 可占40%左右,面神经常被累及,次为展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有时可以是结脑的首发征象。
    5.脑实质损害征象 表现多变,偏瘫常见,这是由于动脉病变及循环区缺血性脑梗死所致。少见的有去大脑强直、手足震颤与徐动、舞蹈样运动等不同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
    6. 自主神经受损征象 表现为皮质-内脏联合损害如呼吸、循环、胃肠和体温调节紊乱等,亦可出现肥胖、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增高综合征。
    7.脊髓受损征象 可出现脊神经受刺激或脊髓压迫、椎管阻塞等症状与体征。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 CSF检查 可出现以下变化:①压力增高,80%以上病例压力>20cmH2O,外观清晰或呈毛玻璃样,放置数小时后可因纤维蛋白增多而出现纤维薄膜;②细胞数(100~500)×106/L,5%左右病例可在1000×106/L以上,60%~95%的病例以淋巴细胞占多数,但在疾病早期,4%~17%的患者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③蛋白含量在1510~2060mg/L间,高者可达10g/L乃至29g/L;④56%~88%患者的糖含量减至2.24mmol/L以下,但5%左右病例的糖含量可正常。氯化物大多低于正常。
    以5ml脑脊液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沉渣涂片做抗酸染色找结核分枝杆菌,脑脊液作培养及动物接种等则可增加病原诊断的机会。在国外7个系列的报告中,有5个报告显示培养阳性率在25%~40%。
    (二) CSF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 γ-干扰素释放试验被广泛用于结核感染的免疫诊断,但难以区分潜伏性感染还是活动性结核。当前有直接对CSF作IGRAs检测用于结脑的诊断,但是敏感性较低,需要相对大量的CSF(5~10ml)。然而,该检测技术在严重免疫缺陷者中的假阴性率较高。
    (三) 核酸扩增技术(NAATs) PCR在结脑患者中敏感性在31%~100%,特异性在66%~100%间。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结构的构成,因而细胞溶解相对困难,用常规方法,核酸产量小、质量低。而NAATs技术仍需评估。其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有望应用,LAMP测结核分枝杆菌IS6110基因区的敏感性达到88%,特异性80%,而传统的PCR分别为53%和90%。
    (四) 腺苷脱氨酶(ADA) 检测简单、廉价、快速,在结脑患者中明显升高。用于结脑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范围分别为60%~90%、80%~90%。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75%左右可发现影像学异常,但不具特异性。CT检查结脑可有如下表现:蛛网膜下腔渗出。表现为鞍上池、环池、侧裂池变窄、模糊,甚至消失;增强扫描可见软脑膜、蛛网膜增强征象,以脑底部脑池明显,头顶部脑沟、纵裂池次之;脑积水;脑白质水肿。表现为脑室旁密度较低;脑结核球。脑结核球呈结节状、小环状强化,周围有轻度水肿,位于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结核性脑脓肿。平扫见单发圆形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环形强化,壁厚,周围水肿明显。
  • +诊断
    诊断:
    确诊结脑较为困难,可以根据以下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诊断结脑:
    1.临床表现 发热和头痛>14天(必备条件);呕吐、感觉丧失或部分丧失(非必备条件)。
    2. CSF检查 淋巴细胞数>20×106/L,淋巴细胞>0.6,蛋白>1000mg/L,糖<血糖的60%,隐球菌和恶性细胞检查阴性。
    3.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检查符合以下两条或更多:①脑基底部或大脑外侧裂渗出;②脑积水;③脑梗死;④脑回增强。
    4.神经系统以外的结核 有影像学或细菌学检查的依据,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干酪样坏死存在的活动性肺结核、胃肠道结核、泌尿生殖系结核、淋巴结核、骨关节结核或皮肤结核。
    可对以上临床表现与辅助诊断结果进行评分,用以诊断结脑:
    临床评分:符合前述典型临床症状,4分;体重减轻、盗汗、持续咳嗽超过2周,2分;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2分;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脑神经麻痹除外),1分;脑神经麻痹,1分;意识改变,1分。
    CSF评分:外观清亮,1分;细胞数10~500/μl,1分;淋巴细胞比例>50%,1分;蛋白浓度>1g/L,1分;葡萄糖的CSF/血浆比值<50%,或CSF糖<2.2mmol/L,1分。
    脑影像评分:脑积水,1分;基底膜增强,2分;结核球,2分;脑梗死,1分;增强前基础密度增高,2分。
    判断标准:①明确诊断:临床症状1项或以上,加上CSF中找到抗酸杆菌;CSF中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者;②高度可能:临床诊断分+其他分(必含CSF)共≥10分(无脑部影像分)或≥12分(有脑部影像分)+排除其他诊断。均需做腰椎穿刺或脑部影像检查;③可能:临床诊断分+其他分数6~9分(无脑部影像分)或6~11分(有脑部影像分)+排除其他诊断。未做腰椎穿刺或脑部影像检查者,不能进行评分。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结脑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见表1。
    表1 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改变
    正常/疾病脑膜刺激征压力(mmH2O)细胞数(×106/L)细胞类型蛋白质(g/L)病原体起病方式
    正常-70~180(0.69~ 1.76kPa)0~8淋巴细胞0.2~0.4--
    病毒性脑膜炎++正常或轻度升高10~200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正常或略增高病毒分离阳性急起
    化脓性脑膜炎++++升高1000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增加涂片找到细菌,培养阳性急起
    结核性脑膜炎+++常升高25~500淋巴细胞为主(早期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增加(约0.5)培养或动物接种阳性大多缓慢 或亚急性起病
    真菌性脑膜炎++++升高,200~25010~800,200 以下多见淋巴细胞为主增加墨汁涂片或培养新型隐球菌阳性同上
    乙型脑炎++升高50~500单核细胞为主(病初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正常或略增高CSF乙型脑炎抗体IgM(+)急起,夏秋季多见
    脑脓肿±常升高10~200(脓肿溃破时可达1000以上)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增高脓肿溃破时可找到细菌可急起
  • +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结脑的治疗应采用以抗结核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早期诊断、联合用药、足量用药、规律用药、全程用药是治疗的关键。
    治疗目标:结脑的治疗目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疗程结束后2年无复发者,可认为治愈,但仍应继续观察,直到停止治疗后5年。
    一般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与乙胺丁醇(HRZE)四药联合方案,强化期3~4个月,总疗程12~18个月,也可根据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自二者均恢复正常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8个月。
    异烟肼易透入脑脊液,是治疗的主要药物。当口服常规剂量的异烟肼时,脑脊液的峰浓度为3~5μg/ml,远高于异烟肼对敏感菌的最低菌抑浓度(0.025~0.05μg/ml)。异烟肼可采用600mg/d静滴,同时加用维生素B6。待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300~600mg口服,疗程至少1年。利福平可与异烟肼合用,成人450~600mg/d,疗程1年以上,注意两药对肝脏的损害,密切随访肝功能变化。吡嗪酰胺对代谢旺盛高的细胞外菌及静止菌均有作用,且在脑脊液中的浓度高,近年已成为治疗结脑的主要药物,剂量为1.5~2g/d,分3次口服。于病程的最初4个月使用。乙胺丁醇于脑膜有炎症时,其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清浓度的15%~40%,成人剂量为750~1000mg/d,顿服或分两次服用。应注意该药对视神经的毒副作用。以上四种药物是结脑治疗强化期的常用药物。强化期亦可用链霉素取代乙胺丁醇。链霉素难以透过血脑屏障,总量为90g,初为1g/d,每日1次,以后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达到总量即停药。若因不良反应无法达到总量者,可提前停药。强化期治疗也可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加用链霉素。
    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甚为必要,泼尼松每日40mg(成人),待症状及脑脊液检查开始好转,则逐渐减量直至停用。亦可采用地塞米松每日5mg静脉滴注。
    对症治疗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或内镜第三脑室造口(引流)术;结核球可考虑外科治疗。
    耐药结脑治疗方案的选择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更新指南和我国的结核病诊治指南。耐药结脑治疗中可根据药敏选择二线药物,可在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中选择一种;喹诺酮类中的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是二线抗结核药物的首选;其他还可以选用丙硫异烟胺以及环丝氨酸,在疗效不佳时尚可加用非核心的二线抗结核药物,如利奈唑胺、对氨基水杨酸等。
    HIV合并结脑病死率高,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时要同时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毒副作用、发生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IRIS)的风险等,一般建议抗结核治疗2~8周后再开始抗病毒治疗。抗结核治疗的2~8周内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可减少IRIS的发生。
    鉴于利福霉素是抗结核的基本药物之一,但利福霉素(RIF)是最强的肝P450酶诱导剂,RIF与蛋白酶抑制剂(PIs)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合用,会降低后两者的血药浓度,而利福布汀的酶诱导作用远低于RIF,所以利福布汀可和PIs及地拉韦定以外的NNRTIs合用,但后者的剂量仍需调整,如依非韦伦应由原来的600mg/d增至800mg/d,但依非韦伦也会降低利福布汀的血浓度,因此后者的剂量应调整,应增至0.45~0.6g/d。奈韦拉平合用利福布汀易造成肝脏损害,故不主张用此方案。HAART整合酶抑制剂+ZNRTIs为首选。
  • +预后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