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首页
资讯厅
展览厅
演播厅
测评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幼儿急疹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本病是皮肤急性感染性发疹性疾病,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与麻疹、猩红热、风疹一样均发生于儿童,故又称第四种病。
-
预防
预防:
隔离患儿至出诊后5天。无特异预防方法。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本病好发于春、夏季。潜伏期为9~20天。发生于3~4岁儿童。目前对其流行病学还不十分清楚。
+
病因
此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本症可能是柯萨奇-埃可病毒所致的发疹性疾病,但目前尚无确切病毒证据。另外亦有人提出本症与葡萄球菌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有某些相似之处。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春、夏季。潜伏期为9~20天。发生于3~4岁儿童。皮疹为玫瑰色点状斑疹,起初发生在腹股沟、腋、颈等皱褶部位,数小时内迅速扩展到全身,似猩红热皮疹,但色较淡,经4~5天皮疹消退呈糠状脱屑,脱屑可持续达数周。大多数患者仅有皮疹而无全身症状,少数有头痛、咽痛、恶心、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时可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不经治疗可痊愈。需与猩红热鉴别。
+
并发症
并发症:
可致高热惊厥,偶有并发脑炎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告。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减少,淋巴细胞增至70%~80%。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范围,偶见压力轻度升高或蛋白含量增高。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病例无需特殊检查,必要时可做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
诊断
诊断:
根据全身症状轻、细小淡红色皮疹、病程短等特点,可与猩红热相区别。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猩红热鉴别。
+
治疗
治疗: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尤其对高热病人应予以退热镇静剂,加强水分和营养供给。目前尚无十分肯定的抗病毒药,对巨细胞病毒有用的抗病毒药可以在重症患者试用,有人用阿昔洛韦(aciclovir)效果不显著。认为更昔洛韦(ganciclovir)或膦甲酸钠(foscarnet sodium)效果较好。本病一般不重,应着重一般处理,加强护理,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小量退热剂,哭闹烦躁试用镇静剂。惊厥则及时止惊。
+
预后
大多良好,热退后很快康复。但伴有脑炎、肝炎等并发症者可留下后遗症,甚至致死,尤其在免疫低下或缺陷的病人预后较差。
相关检查
知识库
脑脊液压力
知识库
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
知识库
脑脊液蛋白定量
知识库
白细胞计数
知识库
白细胞分类计数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