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婴儿湿疹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婴儿湿疹(infantile eczema)是指发生于婴儿期的具有湿疹损害特点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可包括异位性皮炎的婴儿型,但并不是所有婴儿湿疹都是异位性皮炎。婴儿湿疹应包括婴儿接触性皮炎、脂溢性和擦烂性婴儿湿疹和婴儿异位性皮炎。中医称之为奶癣,胎疮。
  • -预防
    预防:
    1.应注意避免毛织品衣服直接接触患儿皮肤。
    2.患病期暂勿预防注射,避免接触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等)患者。
    3.对水洗应尽量减少,以免刺激加重。
    4.乳母的饮食应注意,宜限制辛辣刺激性饮食。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婴儿,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常常于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有遗传过敏性体质者多发。
  • +病因
    常常为遗传过敏性素质,再加上接触某些物质,如轻度刺激性食物,如桔汁和番茄汁、流涎、喂食溢出等的连续刺激及摩擦等,或与食入牛奶、鸡蛋过敏有关,常合并消化不良、胃肠道障碍,如便秘或腹泻等。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很清楚,有人认为遗传过敏性体质,某些物质的轻度刺激性,是机体过敏变态反应中重要的机制。
    中医认为系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如《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脓作片,睡眠不安,瘙痒不绝”。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话解》胎疮记载:“此证又名奶癣,发于婴儿头面部,特别是眉间部位,有干疮和湿疮的分别,干疮患部皮肤发痒,潮红遍起白屑,形如癣疮一样。湿疮患部皮肤起有粟米样的细瘰小疱,剧痒欲抓,烦躁不安,重则滋水渗出结痂,并可见于其他部位如四肢或躯干等。干疮可以转为湿疮,大多由于多用热水洗涤,湿热内侵所致”。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常常于生后3个月内发病。
    2.好发于头面部,尤其是头顶部和两颊部,常呈对称性,重者可延及四肢和躯干等其他部位。
    3.皮损特点 潮红丘疹性,呈片状红斑,有多数如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或上覆鳞屑,多局限于两颊部;渗出糜烂性,在红斑丘疹基础上出现水疱、糜烂、渗出、痂皮(图1、2),时轻时重,在经过中易倾向湿润,常见于颜面、额部、两颊、下颌,过度肥胖的患儿在耳后、颈围、肘窝腻性和粘连性,为黄褐色,亦见于眉弓部。进而发生红斑、丘疹、甚至糜烂、渗出。皮损持久存在时,可继发念珠菌及细菌感染。
    4.自觉剧烈瘙痒,患儿常表现哭闹不安,睡眠不宁,易醒。
  • +并发症
    并发症:
    皮损持久存在时,可继发念珠菌及细菌感染。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及直接计数升高;并发感染时周围血中性白细胞增高,有时出现中毒颗粒。
    2.血液检查 血清IgE升高。
    3.病理改变特点 急性期同接触性皮炎。慢性期为表皮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下延,真皮乳头层增厚,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细胞浸润。
    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测到在表皮真皮连接处有IgG和C3沉积。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需要,必要时选择X线胸片、B超等检查。下述试验阳性:①磷酸组胺皮试阳性;②乙酰胆碱皮试阳性;③划痕试验阳性;④皮肤拔刺试验阳性;⑤被动转移试验阳性。
  • +诊断
    诊断:
    根据年龄、皮损特点、部位等不难诊断。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与擦烂鉴别 发生在耳后、腹股沟、肛周、颈颏部的急性期湿疹应与擦烂鉴别。后者多发生在肥胖婴儿,好发于夏季,因湿热、流涎、腹泻及不注意局部皮肤清洁所致。
    2.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有时需要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此病有接触史,皮肤损害发生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怀疑有接触因素时可用斑贴试验鉴别。但在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斑贴试验往往既不易表现亦不够准确。
    3.与尿布皮炎及念珠菌感染鉴别 在尿布区域或肛周、腋下等处发生湿疹时,须与尿布皮炎及念珠菌感染相鉴别。
    尿布皮炎位于尿布区域、会阴及股内侧,境界清楚的弥漫性红斑、丘疹、丘疱疹及鳞屑。勤换洗尿布,选择干爽型纸尿裤,保持尿区域的清洁干燥即可治愈。
    念珠菌感染则为淡红色斑片及扁平小丘疹,边缘隆起,境界清楚,边缘可有少量鳞屑。很容易查到真菌,同时常合并鹅口疮、口角炎等。
  • +治疗
    治疗:
    1.西医疗法
    (1)一般疗法:注意喂养方法,应定时定量,不宜过饱,致伤劳脾胃。限制糖类,保持消化功能良好。尽量哺母乳,对牛奶或其他蛋白质食品宜煮沸稍久,可减少抗原性。
    (2)全身疗法:给抗组胺类药物,如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啶、布克力嗪(安其敏)等。调理消化功能,给辅助消化酶(胰酶、胃酶)或参苓白术散。补充钙剂、维生素C等。
    2.中医疗法 治则同湿疹,但内服方药中苦寒之品不宜多用,应以甘寒清热药物为主,并佐以健胃消导之品。可服小儿香桔丹。
    3.局部疗法 原则同湿疹,但更应注意缓和对症,避免刺激,消炎、收敛、镇静、止痒。对糜烂渗出严重者可选用2%硼酸水、复方锌铜溶液或地榆、黄柏煎水、马齿苋煎水湿敷,然后用植物油调祛湿散或新三妙散外涂;渗出糜烂较轻者可选用3%~5%黑豆馏油、5%~10%青黛氧化锌油膏外用,上撒以滑石粉。其他可参考湿疹治疗。
  • +预后
    皮损持久存在时,可继发念珠菌及细菌感染。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