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单纯疱疹性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是常见的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又称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既可见于初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也可见于复发性患者。
    病原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Ⅰ型和Ⅱ型。这两型病毒,在外周部位接种后,经PCR技术检测病毒DNA,证实可在体内较长期潜伏。Ⅰ型HSV潜伏在嗅球、嗅束及三叉神经感觉节等部位并易诱发脑炎;Ⅱ型HSV潜伏在骶髓后根节而易诱发生殖器反复疱疹性感染。因此,HSV常成为宿主免疫抑制状况下诱发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之一。
  • -预防
    预防:
    避免直接接触单纯疱疹感染部位,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对有密切接触者应予以隔离。应用避孕套可减少生殖系疱疹的传播,但最好避免性生活。预防新生儿的感染应引起关注:当产妇有宫颈疱疹时,若羊膜未破可剖腹分娩;如已破膜,并不能肯定剖腹比经阴道分娩安全。阿昔洛韦预防性应用的有效性还在观察中。对血清学阳性的孕妇出生的婴儿要密切监视。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疫苗正在研制中。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本病无季节性,无地区性,散发,可见于任何年龄,高峰期在5~30岁,病死率较高,约19%。
  • +病因
    单纯疱疹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侵及脑实质及脑膜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Ⅱ两型,而Ⅰ型是成人和老年人患者的病原体,Ⅱ型是新生患儿的病原体。临床上以Ⅰ型所致脑炎最常见。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成人常先有皮肤,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并潜伏于三叉神经半月节或脊神经节内,有时反复出现唇周围或性器官部位单纯疱疹,仅少数人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潜伏的病毒活化,沿神经轴突入脑,发生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变广泛侵及两侧大脑半球,常以颞叶、额叶最重。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本病临床症状变化很大,轻者可仅表现为轻度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或轻微脑损害体征。而典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常呈急骤发病,病死率高的重症脑炎;突发高热、头痛,由于颞叶、额叶受损为主,故病人表现有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精神症状。数天内很快发展到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及局灶体征较明显。部分病人可同时伴有皮肤黏膜的疱疹。
  • +并发症
    并发症:
    并发脑水肿、颅内高压、昏迷等。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压力常增高。白细胞数多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患者脑脊液中可出现大量红细胞,脑脊液黄变,反映脑实质有出血、坏死。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脑电图 脑电图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在弥漫性慢波背景基础上,伴局限于颞叶的更慢频率δ波,及病理波。为本病特征。
    2.CT及MRI扫描 CT扫描可表现一侧或双侧颞叶低密度灶。而MRI提示上述部位为主的长T1及长T2信号。其显示的炎性改变较CT早3天左右。
  • +诊断
    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本病的预后。一般临床呈脑炎表现,脑电图及CT、MRI提示双侧颞叶受累,并能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可考虑本病,若有口唇疱疹史则诊断依据更充分。确诊则需做病毒学检查:双份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或血清补体结合抗体滴定增加4倍以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脑组织活检观察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多样,主要包括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但除乙型脑炎等少数几种流行性脑炎之外,其他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少有以颞叶及额叶显著损害为主的征象;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出相应病毒的特异抗体有助于鉴别。
    乙型脑炎病情重,进展快,常以突发高热而起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抽搐等脑实质损害表现;而且发病集中在夏秋季多蚊季节,患者未接种乙脑疫苗,均可帮助诊断。
    2.化脓性脑膜脑炎 化脓性脑膜脑炎以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此病已日益受到重视,见于急性发疹性病毒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天花、水痘等)的病程中;也可见于其他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等)的恢复期,称为病毒感染后脑炎;尚有发生于百日咳、狂犬病等疫苗接种后2~3周内者,而被称为疫苗接种后脑炎;甚至可因驱虫治疗而发生,如左旋咪唑性脑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特点为播散性分布的脑和脊髓的脱髓鞘性变,及分布于小静脉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可有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错乱、昏迷、脑膜刺激征及局灶性损害体征等;脑脊液检测蛋白及细胞数量增多。注意查明患者神经症状发生的时间,常有提示临床诊断的意义。
    4.感染中毒性脑病 常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早期或极期,多见于败血症、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罹患者以2~10岁儿童为主,系因机体对感染毒素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脑充血水肿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谵妄、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细胞一般不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原发疾病好转后,脑症状则随之逐步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 +治疗
    治疗:
    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及全身治疗。抗病毒治疗使其疗效明显提高,并大大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的首选药,其特点是对正常细胞无毒,选择性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特殊的DNA聚合酶,治疗愈早,可防止病毒复制造成的细胞损害。所以临床只要考虑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就应马上应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10mg/kg,1次/8h,每次需滴注1h,应维持10天,以后改为口服维持。除此外还应积极支持对症治疗,退热、降低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
    脑炎的中医治疗也应辨证施治,急性期,卫气同病者应辛凉解表,清气泄热;邪在气分则清气解毒,泄热生津;气营两燔则应气营两清,泄热醒热。
  • +预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死率可高达70%,大多死于起病后2周内。凡出现深昏迷、颅内高压严重、抗病毒治疗过晚者,往往预后较差。幸存者的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或失忆、语言障碍、精神异常、劳动力丧失,甚至呈植物人。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