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急性胆囊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概述:胆囊炎(cholecystitis)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据文献报道,位居急症腹部外科疾患的第2位,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较急性肠梗阻和溃疡病穿孔为多见。近10余年来,随着B超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于胆囊炎及胆道疾患的检出和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检查的有力工具,明显 地提高了胆道疾患的检出率与准确性。传统的十二指肠引流和细菌培养,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由于操作繁琐和胃肠细菌等因素而影响胆汁内细菌培养的准确性,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减少,被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所替代。
    胆囊炎有急性、慢性之分。 它可以是原发的,即不伴有胆囊结石;也可以是继发的,即继发胆囊结石而发生的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强直
    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1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2级,单个随机对照试验。3级,单个队列试验或病例对照试验。4级,多个非试验性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 A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B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C级,低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或该治疗的副作用大于其疗效。D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E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本指南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
  • -预防
    预防:
    预防:预防和治疗胆囊原发性疾病——胆囊机械性梗阻(如周围炎症粘连、蛔虫钻入、结石形成等),细菌感染等,是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关键。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根据国外文献报道,急性胆囊炎患者以中年以上女性,特别是身体肥胖且曾多次怀孕者为多。在性别上,男女之比约为1∶(3~4)。我国患者发病率较国外为低,女性也不如欧美多,患者年龄多在35~45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1∶(1~2)。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急性胆囊炎按是否由于胆石梗阻引起分为: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80%~90%的急性胆囊炎是因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并继发感染而引起的,以中年女性多见,60岁以上患者易发生胆囊化脓、坏疽、穿孔和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死率高。炎症开始时均有胆囊管的梗阻,且梗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胆囊内结石引起的胆囊管梗阻,导致胆囊内胆汁滞留,胆囊黏膜受胆石、高浓度胆汁酸盐和细菌毒素的刺激,引起急性炎症改变。除了胆囊黏膜充血、水肿、胆囊内渗出增加外,还可见到胆囊体积增大,周围组织有水肿和组织增厚等;②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多见于高龄男性患者,发病数占急性胆囊炎的10%~20%,平均发病年龄60岁左右,其病因复杂,发病急骤,病情重,死亡率高。胆囊炎的发生及胆囊管的梗阻是由于胆道蛔虫、胆道肿瘤、胆囊扭转、胆囊管狭窄等非结石性因素引起,统称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国内王炳煌等报道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299例,其中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43例,占14.4%。但由于这类胆囊炎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重且进展快,易于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根据炎症病理改变的程度,将急性胆囊炎分为: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炎症较轻,胆囊稍水肿,病变只局限于黏膜层,黏膜水肿,胆囊壁轻度增厚,镜下见黏膜上皮基本完好,或小灶状糜烂,固有层疏松、水肿、充血、淋巴细胞浸润,很少有中性粒细胞,肌层和浆膜层只表现水肿;②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囊内各层均有炎症,胆囊肿大,浆膜层呈暗红色,上有脓性渗出物,切面见胆囊壁层明显增厚,腔内胆汁混浊或呈脓性,黏膜常有表浅溃疡,镜下可见黏膜上皮脱落,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③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极度肿大,呈暗紫色,发黑,胆囊壁薄而脆,切面可见黏膜皱襞消失,呈现出坏死的粗糙面,镜下可见黏膜上皮消失,血管扩张充血,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碎片。
    急性胆囊炎初起时,因胆囊管梗阻致使胆囊内压力升高,引起胆囊黏膜充血、水肿和渗出增加,造成胆汁淤积和胆囊膨大,严重者胆囊底部可垂至右下腹,此时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如若病情继续发展,炎症继续加重波及胆囊壁全层时,致使囊壁增厚,囊壁外浆膜上出现纤维素和脓性渗出物,部分黏膜可发生坏死、溃疡,胆囊内充满脓性胆汁,即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若胆囊内压力继续升高,压迫胆囊壁影响囊壁血运时,可造成胆囊壁坏死,即成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坏死若合并穿孔,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偶可并发肝脓肿,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甚至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等。胆囊穿孔的部位常见于胆囊颈部和底部,个别病例可借周围组织器官粘连,穿孔进入十二指肠、胃或横结肠等空腔器官而形成胆内瘘,此时,胆囊得到有效的减压和引流,病情即可得到明显缓解。胆囊管结石还可直接压迫胆总管或者嵌入肝总管而发生黄疸,称为Mirizzi综合征。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发热、高血压、坏疽样胆囊、G-菌性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黄疸以及碱性磷酸酶的不成比例升高是其常见表现,而内脏动脉灌注不足和脓毒症是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胆囊炎症、胆汁淤积及继发的细菌侵入导致多发性坏疽是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终末阶段。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往往以腹痛为首要临床表现,多在油腻饮食后或夜间发作,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的绞痛或胀痛,一般为持续性,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腰背部,伴恶心、呕吐。对于结石性和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的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前者以胆绞痛为主,后者以上腹部及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程度不一,在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较轻,并局限于胆囊区。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则腹痛剧烈,有尖锐刺痛感。疼痛范围扩大,提示不仅炎症重,而且有胆囊周围炎乃至腹膜炎。
    主要体征有腹式呼吸可减弱,疼痛阵发加剧时,患者常显吸气性抑制。右上腹压痛,或右季肋部叩痛,墨菲(Murphy)征常为阳性,伴有不同程度的肌紧张,如胆囊张力大,常可在右上腹或右下腹部扪及肿大的胆囊,在腹壁薄者和老年患者更加明显。若在右上腹部触及一个边界不清的触痛肿块,这常是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形成胆囊周围炎的炎性包块。若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可能并发Mirizzi综合征,或表示胆囊炎症已波及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水肿而发生胆总管梗阻,或因胆囊内结石排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梗阻所致。合并化脓性感染或腹膜炎较广泛时,常伴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体温可达39~40℃。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中约半数可出现黄疸。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不敏感,腹部肌肉薄而弱,症状和体征与病情并不相符,加之免疫力降低,重要器官功能降低和基础病等原因,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迅速进展,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导致死亡。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可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似。但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常继发于严重创伤、手术等,特别是腹部手术之后,由于疼痛或应用止痛剂、老年患者反应迟钝等因素的掩盖,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导致诊断延迟或误为十二指肠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甚至胆囊穿孔发生腹膜炎时仍可误为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穿孔等。
  • +并发症
    并发症:
    并发症:1.胆囊坏疽、穿孔 由于胆囊管结石梗阻不缓解,胆囊内压力不断升高,致胆囊壁血供障碍而缺血坏死并发穿孔。胆囊穿孔多见于初次发病或发作次数少的病人,占急性胆囊炎患者的8%~12%。因急性穿孔可致弥漫性腹膜炎,约占穿孔病人的30%,尤以老年伴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者多见,病死率可高达20%。穿孔亦可形成局限性胆囊周围脓肿或胆囊-肠道瘘。对急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腹痛加重、炎性肿块增大、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增高,高度提示有胆囊穿孔。
    2.急性胰腺炎 发生率较高,多为水肿型,出血坏死型少见。
    3.胆管炎、门静脉炎及肝脓肿。
    4.急性气肿性胆囊炎 系一种罕见的急性胆囊炎,约占急性胆囊炎的1%。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其特点是胆囊壁或胆囊腔内有积气。发病后,因胆囊壁缺血,有利于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大肠埃希杆菌和克雷白杆菌也可产生气体。B超和X线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积气。这种胆囊炎病人胆囊坏疽、穿孔的比例大,病死率高,应及早行胆囊切除术,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
    2.血清总胆红素 临床上约10%病人有黄疸,但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者约25%。单纯急性胆囊炎病人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34µmol/L,若超过85.5µmol/L时应考虑有胆总管结石并存;当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含量亦增高。
    3.血清转氨酶 40%左右的病人血清转氨酶不正常,但多数在400U以下,很少高达急性肝炎时所增高的水平。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1.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常能提供一些重要的诊断依据,如:①局部反射性肠淤积;②有时在胆囊部位可见到结石影,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者,偶可见胆囊壁钙化;③可见肿大的胆囊阴影,虽然肿大的胆囊并不显影,但周围反射性充气扩张的肠管受肿大胆囊的压迫,可形成一半月状压迹,可清晰地显示出胆囊下缘,这也是急性胆囊炎的一个典型征象。
    2.超声
    胆囊增大,形态饱满,胆囊壁轮廓线模糊,外壁线不规则。囊壁弥漫性增厚,增厚的胆囊壁呈增强回声带,中间同时出现间断或连续回声带,成为胆囊壁的双层回声带(double-layer echo),系浆膜下水肿、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所致。胆囊腔内出现弥漫性漂浮斑点状或云雾状回声,提示胆囊脓肿。胆囊床显示无回声或低回声带,提示胆囊周围液体潴留或积脓。扫查中将探头压迫腹部胆囊区患者感疼痛增加,或突然屏气停止呼吸,出现所谓超声墨菲征阳性。
    3.CT 胆囊明显增大,直径>5cm,壁增厚,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80%~90%的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周围常可见低密度环,系胆囊周围组织水肿、渗出所致。少数病例可见胆囊窝积液。若并发坏疽、穿孔,则胆囊窝部形成有液平的脓肿,肝胆界面不清。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可蔓延到邻近肝,形成肝内脓肿。 气肿性胆囊炎和出血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的少见类型,前者CT特征性的改变为胆囊壁内显示有气泡或线状气体影,后者表现为胆囊内容物呈高密度。
    4.MRI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胆囊腔增大,增厚的胆囊壁因水肿而出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胆囊窝积液及胆囊周围水肿带。MRCP可显示胆囊增大及胆囊内结石影。
    5.放射性核素显像 静脉注射131I-玫瑰红或99mTc-二甲基亚氨二醋酸(99mTc-HIDA)后进行肝及胆囊扫描,一般在注射后90min内胆囊如无放射性,提示胆囊管不通,大都是急性胆囊炎所致。本法安全可靠,阳性率较高,故有报告99mTc-HIDA闪烁可作为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法。
  • +诊断
    诊断: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与严重程度评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本指南制订的诊断标准见表1。在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检查的诊断依据(4级)为:Murphy征阳性(用超声探头压迫胆囊时出现疼痛),胆囊壁增厚[在不伴有慢性肝脏疾病和(或)腹腔积液或右心衰竭时,胆囊壁厚度>4mm],胆囊增大(长轴>8cm、短轴>4cm),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积液,胆囊壁“双边征”。CT检查的诊断依据(3级)为:胆囊周围液体聚集、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脂肪组织出现条索状高信号区。MRI检查的诊断依据(1级)为:胆囊周围高信号、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
    诊断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最佳的影像学方法是腹部超声和CT检查,但诊断困难,确诊率低。
    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因此,本指南中将急性胆囊炎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见表2。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多数病人有溃疡病史。其腹痛程度较剧烈,呈连续的刀割样痛,有时可致患者于休克状态。腹壁强直显著,常呈“板样”、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惟少数病例无典型溃疡病史,穿孔较小或慢性穿孔者病状不典型,可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2.急性胰腺炎 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体征不如急性胆囊炎明显,Murphy征阴性;血清淀粉酶升高幅度显著;B超显示胰腺肿大,边界不清等而无急性胆囊炎征象;CT检查对诊断急性胰腺炎较B超更为可靠,因为B超常因腹部胀气而胰腺显示不清。
    3.高位急性阑尾炎 其转移性腹痛、腹壁压痛、腹肌强直均可局限于右上腹,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但B超无急性胆囊炎征象及Rovsing(罗符苯)征阳性(按左下腹可引起阑尾部位的疼痛)有助于鉴别。此外,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史、疼痛的特点,对鉴别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4.急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绞痛多位于下腹部,常伴有肠鸣音亢进、“金属音”或气过水声,腹痛无放射性,腹肌亦不紧张。X线检查可见腹部有液平面。
    5.右肾结石 发热少见,患者多伴有腰背痛,放射至会阴部,肾区有叩击痛,有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X线腹部平片可显示阳性结石。B超可见肾结石或伴肾盂扩张。
    6.右侧大叶性肺炎和胸膜炎 患者也可有右上腹痛,压痛和肌卫而与急性胆囊炎相混。但该病早期多有高热、咳嗽、胸痛等症状,胸部检查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啰音或胸膜摩擦音。X线胸片有助于诊断。
    7.冠状动脉病变 心绞痛时疼痛常可涉及上腹正中或右上腹,若误诊为急性胆囊炎而行麻醉或手术,有时可立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凡50岁以上患者有腹痛症状而同时有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或高血压者,必须作心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8.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可有类似胆囊炎的右上腹痛和肌卫、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及黄疸。但肝炎患者常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低热等前驱症状;体检常可发现肝区普遍触痛,白细胞一般不增加,肝功能明显异常,一般不难鉴别。
  • +治疗
    治疗:
    对所有急性胆囊炎患者,尤其是重度患者应进行胆汁和血液培养(A级推荐)。在我国引起胆道系统感染的致病菌中,革兰阴性细菌约占 2/3,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细菌前3位依次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14.0%~75.5%的患者合并厌氧菌感染,以脆弱拟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分别为56.6%和31.1%,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64.6%和29.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8.7%、19.8%。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
    轻度急性胆囊炎常为单一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如果患者腹痛程度较轻,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提示炎症反应不严重,可以口服抗菌药物治疗,甚至无需抗菌药物治疗。在解痉、止痛、利胆治疗的同时,适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1级,A级推荐)。如需抗菌药物治疗,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首选第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替安等)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等)。由于肠道致病菌多可产生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唑啉耐药,推荐使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等。
    中度和重度急性胆囊炎应根据当地病原学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合并肝肾疾病选择抗菌药物。首先进行经验性治疗(A级推荐),在明确致病菌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治疗,并定期对疗效进行评估,避免不必要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对中度急性胆囊炎,应静脉用药。经验性用药首选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第二代头孢菌素或者氧头孢烯类药物 。见表3。重度急性胆囊炎常为多重耐药菌感染(2级),应静脉用药,首选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第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单环类药物(3级、4级)。见表4。如果首选药物无效,可改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1.0~3.0g/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5~3.0g/d,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0~2.0g/d。急性胆囊炎抗菌治疗3~5d后,如果急性感染症状、体征消失,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正常可以考虑停药。需要强调的是,不适当地使用或过度使用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以及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任何抗菌治疗都不能替代解除胆囊管梗阻的治疗措施。胆囊切除是针对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治疗手段,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正确把握手术指征与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首先结合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若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术(A级推荐)。首选早期(发病时间<72h)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A级推荐)。
    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轻度急性胆囊炎,LC是最佳治疗策略。中度急性胆囊炎,可以立即行LC,但如果患者局部炎症反应严重(发病时间>72h、胆囊壁厚度>8mm、白细胞>18×109/L),因手术难度较大无法行早期胆囊切除术,在抗菌药物、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4级)或行胆囊造瘘术,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行二期手术切除胆囊。重度急性胆囊炎患者首先应纠正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通过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减轻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延期手术切除胆囊。对于老年、一般情况较差、手术风险极高或合并胆囊癌的患者,也应先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4级)。少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手术安全时,发现胆囊穿孔,也可早期行胆囊切除术,否则可行胆囊造瘘 +腹腔引流术。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是应尽早行胆囊引流治疗。一般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后复发率极低。但如果经胆囊引流后患者症状、体征没有明显改善,需考虑行胆囊切除术(4级)。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流程见图1。
  • +预后
    预后:急性胆囊炎经内科治疗,约80%~90%可以消退治愈,另10%~20%患者因病情加剧而行手术治疗。值得指出的是,所谓“痊愈”的病人以后有可能反复发作,或引致胆石症或胆总管炎等并发症,而终需外科治疗。急性胆囊炎总病死率为5%。手术治疗预后较佳,约70%~80%的患者可获痊愈。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人的年龄、有无并发症,病情的早晚、术前准备充分与否,以及手术的方式。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