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婴儿湿疹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临床上多伴轻重不等的瘙痒,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时有渗出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小儿时期以婴儿湿疹最为常见,其次是儿童湿疹。其中包括一小部分异位性皮炎的小儿。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称为遗传过敏性湿疹,或特应性皮炎,是与遗传和过敏体质密切相关的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及成人。家族中常由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病史。除皮炎症状外,常患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血清中可产生对花粉、真菌、昆虫、食物、细菌产物以及其他抗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患儿对食物、尘螨、真菌孢子、小动物的皮毛或分泌物等过敏,血中总IgE及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随着年龄增大,皮肤损害逐渐局限于四肢屈侧(肘窝、腋窝),伴剧烈瘙痒,反复不愈,直至儿童期,以至延续到成人期,表现出典型的异位性皮炎临床表现。异位性皮炎在婴儿期,其临床表现与婴儿湿疹非常相像,不易区别,因此我们一般用婴儿湿疹为统括。
    小儿湿疹因其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婴儿湿疹(infantile 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急、慢性期重叠交替,伴剧烈瘙痒,病因常常难以确定。
  • -预防
    预防:
    1.防治原则 主要是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
    2.尽量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 如衣着要柔软、宽身,羊毛、化纤的衣服不要直接贴身穿着。尽量减少粉尘的吸入,避免接触猫、狗等动物。防止患儿因瘙痒而抓破皮肤。
    3.保护皮肤防止感染 但要避免过度的皮肤清洁,特别是用热水、碱性较强的肥皂或消毒药水洗澡可加深皮肤的刺激。衣服、尿布等衣物要勤换洗,保持皮肤清洁。
    4.合理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过敏性食物,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5.注意患儿的消化功能情况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可使用助消化药物。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本病约占北京儿童医院皮科门诊病人的三分之一,非常常见。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患者常有先天性过敏体质,且具有特殊类型的遗传倾向和体质的易感性,约75%的患者其一级亲属中有遗传过敏性疾病史。近来对HLA与异位性皮炎的调查中发现,HLA-A2抗原与本病有显著的相关性。
    2.易发因素 婴儿湿疹的高度发病率主要是由于患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以及内皮含水及氯化物较多,因而容易发生变态反应。
    3.摄入食物性变应原 消化道摄入食物性变应原,使体内发生Ⅰ型变态反应。
    4.母体雌性激素影响 有些婴儿,尤其在新生儿时期,由于母体雌性激素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以致新生儿皮脂增多,易致脂溢性湿疹。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在生后1~3月,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1岁半以后大多数患儿逐渐自愈。一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病情轻重不一。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如额部、双颊、头顶部,以后逐渐蔓延至颏、颈、肩、背、臀、四肢,甚至可以泛发全身。
    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因瘙痒患儿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由于湿疹的病变在表皮,愈后不留瘢痕。
    1.分期 临床上可按发病过程分为3期:
    (1)急性期:起病急,皮肤表现为多数群集的小红丘疹及红斑,基底水肿,很快变成丘疱疹及小水疱,疱破后糜烂,有明显的黄色渗液或覆以黄白色浆液性痂,厚薄不一,逐渐向四周蔓延,外围可见散在小丘疹。面部皮肤可有潮红及肿胀。间擦部位,如腋下、腹股沟部、肛门周围等处可以受累,常合并擦烂。如护理不当可继发感染,或导致湿疹泛发全身。此期病儿夜不能眠、烦躁不安,合并感染者可有低热。
    (2)亚急性期:可因治疗不当或由急性期湿疹演变而来,此期渗出红肿、结痂逐渐减轻,皮损以小丘疹为主,时有白色鳞屑,或残留少许丘疱疹及糜烂面。此时痒感稍见轻,可持续很长时间。
    (3)慢性期:多由急性、亚急性期湿疹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期的表现。反复发作,多见于1岁以上的婴幼儿。皮损以皮肤粗糙、肥厚、丘疹、鳞屑及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极少数可发生苔藓样化。分布在四肢,尤其四窝处较多。若发生在掌跖或关节部位,可发生皲裂而出现疼痛。如治疗不当,或在一定诱因下,随时可以急性发作,自觉剧烈瘙痒。
    2.分型 婴儿湿疹按皮肤损害分为3型:
    (1)脂溢型:多见于1~3月的小婴儿,其前额、颊部、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部可有较厚的黄浆液痂。严重时,颏下、后颈、腋及腹股沟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其母孕期常常有脂溢性皮炎或较严重的痤疮。患儿一般在6个月后改善饮食时可以自愈。
    (2)渗出型:多见于3~6月肥胖的婴儿。先出现于头面部。除口鼻周围不易发生外,两面颊可见对称性小米粒大小红色小丘疹,间有小水疱及红斑,基底水肿,片状糜烂渗出,黄浆液性结痂较厚。因搔抓常见出血,有黄棕色软痂皮。剥去痂皮后露出鲜红湿烂面,呈颗粒状,表面易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向躯干,四肢及全身蔓延,并可以继发感染。
    (3)干燥型:多见于6个月~1岁小儿,可一开始就是干燥型表现,或亚急性期以后。皮损表现为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鳞屑及结痂,无渗出,常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侧伸面。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以上3种类型湿疹可以同时存在,3期皮损也可发生于任何一型湿疹,3期可以互相转化和重叠。
  • +并发症
    并发症:
    由于病因复杂难以确定而反复发作。剧烈地搔抓可继发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极少数病例可发生全身感染,导致败血症或毒血症,临床上可出现精神不振、高热、乏力、腹泻等症状,可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及直接计数升高;并发感染时周围血中性白细胞增高,有时出现中毒颗粒。
    2.血液检查 血清IgE升高。
    3.病理改变特点 急性期同接触性皮炎。慢性期为表皮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下延,真皮乳头层增厚,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细胞浸润。
    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测到在表皮真皮连接处有IgG和C3沉积。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需要,必要时选择X线胸片、B超等检查。下述试验阳性:①磷酸组胺皮试阳性;②乙酰胆碱皮试阳性;③划痕试验阳性;④皮肤拔刺试验阳性;⑤被动转移试验阳性。
  • +诊断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皮疹的多形性表现,瘙痒和反复发作,不难诊断。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与擦烂鉴别 发生在耳后、腹股沟、肛周、颈颏部的急性期湿疹应与擦烂鉴别。后者多发生在肥胖婴儿,好发于夏季,因湿热、流涎、腹泻及不注意局部皮肤清洁所致。
    2.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有时需要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此病有接触史,皮肤损害发生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怀疑有接触因素时可用斑贴试验鉴别。但在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斑贴试验往往既不易表现亦不够准确。
    3.与尿布皮炎及念珠菌感染鉴别 在尿布区域或肛周、腋下等处发生湿疹时,须与尿布皮炎及念珠菌感染相鉴别。
    尿布皮炎位于尿布区域、会阴及股内侧,境界清楚的弥漫性红斑、丘疹、丘疱疹及鳞屑。勤换洗尿布,选择干爽型纸尿裤,保持尿区域的清洁干燥即可治愈。
    念珠菌感染则为淡红色斑片及扁平小丘疹,边缘隆起,境界清楚,边缘可有少量鳞屑。很容易查到真菌,同时常合并鹅口疮、口角炎等。
  • +治疗
    治疗:
    除详细询问病史,查找诱发因素,予以纠正外,应采用全身、局部中医及西医综合治疗。
    1.全身疗法
    (1)饮食管理:首先,避免喂过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如疑牛奶过敏,可较久煮沸,使其蛋白变性,以减轻其抗原性。必要时可用配方奶或豆浆(参阅营养性疾病)代替牛奶。如疑对鸡蛋过敏,可单给蛋黄,或从少量蛋白开始,逐渐加量。喂母奶的母亲可酌情忌可疑过敏物如鸡蛋、牛羊肉等。
    (2)抗组织胺类药物:2岁以内婴幼儿宜选用:氯苯那敏(扑尔敏)、异丙嗪(非那根),苯海拉明等单一或轮流内服,有较好的止痒和抗过敏效果,并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2岁以上患儿宜选用第二代无明显镇静作用的抗组织胺药,如西替利嗪(仙特明)滴剂、特非那丁颗粒剂及氯雷他定等。
    (3)皮质类固醇激素:无论口服还是静脉注射,都能很快控制症状,有明显的抗炎止痒作用,但停药后易复发,不能根治,且长期应用后有依赖性和各种不良反应,故应酌情慎用。泛发急性湿疹其他疗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泼尼松(强的松),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
    (4)抗生素:仅用于因继发局部或淋巴结等感染、白细胞增高和体温增高的病儿,一般采用青霉素肌注或红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口服。
    2.局部治疗 原则上是按照病期分别治疗。
    (1)急性期:采用1%~3%硼酸溶液,或0.1%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盐水等作开放式冷湿敷,每次15~20min,每天2~3次。湿敷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3,以防患儿着凉或药物吸收。一般湿敷2~3天即可见轻,湿敷后外用40%氧化锌油,有感染时外用1%氯霉素氧化锌油。
    皮损以红肿、丘疹为主,无渗出时,除用上述溶液作清洗外,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炉甘石呋喃西林洗剂、雷佛诺尔氧化锌软膏或40%氧化锌油等。
    (2)亚急性期:用1%~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外洗,无渗出时同急性湿疹外用药及外用维生素B6软膏、氧化锌糊剂。常配合少量短期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剂,如:0.5%~1%氢化可的松霜,0.1 -丁酸氢化可的松霜(商品名:尤卓尔),0.1%莫米松(糠酸莫米松,艾洛松)或丙酸倍氯美松等。
    (3)慢性期:外用非激素软膏,与外用激素软膏配合交替使用。可用中强效局部外用激素,但不宜封包,以防激素不良反应及皮肤萎缩。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调,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临床上分干性(丘疹性)、湿性(糜烂性)两型。常反复发作,并多伴有胃肠道消化障碍症状。临床治疗多用内外兼治法,内服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渗湿为主,婴儿湿疹尤需健胃消导。婴儿湿疹外用药根据干性、湿性及不同分期,予以同上处理。
  • +预后
    积极防治,一般预后良好。重症常致小儿营养不良、消瘦,并发严重感染可致死亡。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