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肥胖症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儿童肥胖症的标准一般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健康儿或同身高健康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或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平均体重的20%。临床多见单纯由于饮食过多所引起的肥胖,称单纯性肥胖症。近年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儿童时期的肥胖症可为成人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的先驱病,因而它又是一个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故应引起重视并及早加以预防。
    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度引起。儿童单纯肥胖症是指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蓄积过多,至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正常小儿的标准。是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主要特征的、多病因的、能够合并多种疾患的慢性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失衡现象。单纯性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婴儿、5~6岁和青春期。
    单纯肥胖是21世纪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目前公认的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问题之一,是当今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一种重要的疾病,肥胖的流行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应从小儿预防开始。
    治疗儿童期单纯肥胖症需要采用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健康教育贯彻始终的综合方案。儿童期不应实施所谓“减肥”或“减重”。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控制目标是培养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去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期肥胖控制有四项禁忌,即严禁短期快速减重,严禁饥饿、变相饥饿疗法,严禁药物减重,严禁手术去脂。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医学道德问题。
  • -预防
    预防:
    孕前期营养准备与保护不仅对促进胎儿正常发育有关,对防止出生后发生肥胖亦有重要作用。脂肪细胞具有“记忆”功能,无论在胚胎期、还是在生后的生长发育期所受到的不正常营养刺激(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度)均可使脂肪细胞在以后的时期内受到再度刺激后过度增生堆积发生肥胖。这种刺激的形式可能不同,其本质可能是干扰了脂肪组织的凋亡程序,使之减弱,从而脂肪细胞的体积和数目增加形成肥胖。这一时期力戒营养和进食的不均衡,防止大吃大喝。
    孕期头3个月避免营养摄入不足,孕期后3个月避免营养过度和增重过速。高热、高脂的食物并不是所谓“补品”,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较之脂肪更为有益。优质蛋白是必须添加的。适宜热量是避免日后产生肥胖的重要前提。
    主要强调母乳喂养,按照婴幼儿实际需要量进行适度喂养,在生后前3个月内避免喂以固体食物。在生后4个月时如果小儿已成肥胖,应注意避免继续摄入过量的热卡,特别在生后6~8个月时对肥胖儿应减少奶入量,代之以水果蔬菜;用全米、全面代替精面的制品。而且从家长的动机上不要把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幼儿行为的象征。
    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得偏食糖类、高脂、高热卡食物。养成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劳动的习惯,比如可以走路的场合尽量不坐车,上下楼时要自己爬楼而不要坐电梯。养成每天都有一定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上述习惯的养成对一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防止成年后静坐生活方式都有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特别是对于女孩子来说,除了在体格发育上脂肪量增加,在心理发育上也是一个关键时期。绝大多数的青年追求苗条,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会引起许多错误的认识和片面的追求节食减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营养知识和食物选择的正确教育。对于已经肥胖和可能肥胖的青年予以个别指导并且鼓励双亲参加、共同帮助子女安排生活。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986年全国儿童单纯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的检出率为0.91%,与国外用同样方法和确定肥胖的标准所进行的研究相比,单纯肥胖症的检出率分别为:英国2%~3%,瑞典2%,新西兰2%~3%。1996年对于我国儿童单纯肥胖症检出率十年动态趋势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与超重的检出率分别为2.0%和4.2%,北片分别为2.0%和4.2%,南片分别为1.8%和5.1%,中片分别为2.5%和3.1%。按年龄分组显示,新生儿期检出率即呈高值,生后头半年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其间有波动,至5~6岁时再度上升。1986~1996年,10年间肥胖检出率年增长值男10%,女8.7%,按年龄组计算为8.3%~19.6%。若按肥胖度计算大多数年龄组的中度肥胖年增长率可高达29.2%。根据1996年的调查,从出生后第一个月和前半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即呈现高值,出生后1年内一直保持这种高检出率状况。在1~4岁时检出率有所下降,5~6岁又呈现第2次检出率回升。从脂肪组织发育的内部结构性驱动因素来分析,脂肪重聚比(adiposity rebound ratio,ARR,ARR1和ARR2分别代表0~6个月和0~12个月时的脂肪重聚比)增大是一个重要因素。1996年ARR1几乎皆大于3.0,ARR2皆在2.0左右。ARR值控制在0.5~1.0是理想水平,1.0~1.5是可接受水平。ARR高表明生后第1年内肥胖多,从而引发AR年龄段肥胖增加,继而牵动青春期肥胖检出率大幅度增加。AR年龄的早晚及生后12个月时是否超重/肥胖与成人期肥胖的发生关系密切。AR发生年龄越早,日后发生肥胖的可能性越大。1996年男女儿童人群的AR年龄为5岁,属于早发,预示此人群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期会有较高的肥胖检出率,同时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肥胖-超重比(obesity to overweight ratio,OOR)是一个很有用的预测指标。该比值越大,预示人群中发生肥胖的比率越高。1996年调查结果显示,不分性别、年龄的总OOR为2.1,预示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相当高。从年龄分组数据看,3~4岁是一个高危险年龄段,此期恰值生后脂肪发育第一活跃期。如超重控制不利,直接导致5~6岁肥胖高检出率。OOR的理想水平为0.5~0.9,可接受水平为1.0~1.3。
    我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特点是:单纯肥胖症和超重的地理分布北片、南片高,中片低;脂肪重聚年龄为5岁;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中,近半数来自生后3个月内所发生的肥胖,另外相当一部分则由生后3~4岁发生的肥胖延续而来。建议加强对这两个时期的喂养指导和生活安排;生后第1年是控制学龄前期肥胖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肥胖早期控制的第一道防线。脂肪重聚年龄(即生后5岁)则是第二道防线,要控制我国下一个十年肥胖检出率年增长率过快上升,应加强这两个年龄段的预防和管理;降低脂肪重聚比(ARR)的有效措施是:防止孕后期3个月孕妇增重过速,加强母乳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和过早喂固体食物。
    现在已有不少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胎儿期和儿童期早期营养不良增加了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肥胖的机会和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机会。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孕期头6个月处于饥饿状况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其18岁时肥胖发生率极高。目前的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的消瘦人群(stunting)中肥胖发生率很高,处于营养不良恢复期的儿童其身体组成成分(body composition)有一些变化,即,脂肪与瘦组织(lean tissue)的比例增高,引起相应的代谢变化导致肥胖发生。低出生体重或出生体格过小均导致后期与肥胖相关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增加。由此可见控制儿童期早期营养不良,有利于后期肥胖的产生。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各种宫内因素对胎儿脂肪细胞的大小的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胎儿脂肪细胞的数目。新生儿所含脂肪量取决于细胞的大小而不是其数量。在后期脂肪组织进一步发育主要是脂肪细胞数增加。孕30周~生后18个月是脂肪组织发育的第一个活跃期,此时脂肪细胞对外界各种因素反应最为活跃。脂肪组织在生后6~8个月时增长迅速,生后8~15个月是相对稳定期,以后至学前期则增加很少,在3~6岁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女孩在青春期又开始脂肪堆积。大约从12岁开始称为脂肪组织发育的第二个活跃时期,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对脂肪细胞的作用。当脂肪细胞增大到一定程度(目前估计当脂肪组织重量超过体重25%时)就可能刺激脂肪细胞分裂,致使脂肪细胞数目急剧增加,产生肥胖。在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是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critical period)。这个关键时期内,上述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常有家族肥胖史;智力佳,皮下脂肪丰满,分布比较均匀,身体脂肪积聚以乳部、腹部、臀部及肩部为显著,腹部皮肤出现白纹、粉红色或紫纹;四肢肥胖,尤以上臂和臀部明显。无内分泌紊乱和代谢障碍性疾病;常有疲劳感,活动时气短或腿痛,行动笨拙,膝外翻或扁平足。
    小儿食欲极佳,食欲旺盛、食量大大超过一般小儿,且喜食淀粉类、甜食和高脂肪食物,不喜欢吃蔬菜等清淡食物。
    体格生长发育迅速,但骨骼正常或超过同年龄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或体重超过同身高健康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M 2SD);或体重指数大于23者。
    性发育一般较早或正常。男孩由于大腿会阴部脂肪过多,阴茎可掩藏在脂肪组织中,而显得很小,实际上属正常范围。
    肥胖症小儿临床上常无其他不适,但明显肥胖有氧能力损伤,最大耐受时间、最大氧消耗明显减低;最大心率、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产量、做功量明显增高;无氧阈各项指标均低,呈现“无氧阈左移"现象。肥胖儿活动时心跳、气短、易累的外部表现和不爱参加体力活动的行为习惯。
    部分肥胖症可并发高血压,极度肥胖儿可由于胸廓及膈肌活动限制,使得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低,形成低氧血症,出现发绀,可并发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即所谓肺通气不良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可危及生命。
    个性、气质、性格、潜能发育以及日后的能力发育、人际交往都有消极的影响。对自己体型的压抑大,自我评价差。人际交流时易受奚落、被取外号,甚至受到歧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突,丧失自信心,变得孤僻。青春期因苦恼于肥胖的体型或急于减肥造成许多激烈的心理冲突,有的甚至自杀。
  • +并发症
    并发症:
    在婴儿期肥胖儿容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肥胖儿童易患皮肤感染如疖(furunculosis)、擦疹(lintertrigo)和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等。在青春期易患股骨骨骺端滑脱等关节承重部位的损伤性疾病。在女童中有时可见胰腺炎,后期可发展为糖尿病。儿童期肥胖症的胰岛素代谢有特征性变化,在有些肥胖儿童可见糖尿病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肥胖儿童常规应检测血压、糖耐量、血糖、腰围、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根据肥胖的不同程度可能出现其中某些指标的异常,严重的肥胖儿童 肝脏超声波检查常有脂肪肝。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有氧能力下降,心肺功能下降。常发生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或pickwickian syndrome)膈升高限制胸廓扩张和膈肌运动,肺通气减少,肺功能减弱,肺活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活动中提前动用心力储备,至心功能不足,通气功能下降,有氧能力降低。
    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pickwickian syndrome)者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 +诊断
    诊断:
    2岁以上儿童肥胖诊断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年龄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是 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m2),当儿童的BMI在P85~P95为超重,超过P95为肥胖;另一种方法是 用身高(身长)的体重评价肥胖,当身高(身长)的体重在P85~P97为超重,>P97为肥胖。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与继发性肥胖症鉴别,除外某些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或因使用药物所引起的肥胖。从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可以鉴别。主要鉴别点:上述疾病是病理性疾病,单纯肥胖症是生活方式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及丘脑下部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男性生殖腺功能低下以及糖尿病患儿均有肥胖表现,但各种内分泌疾病还各有其特点,易于鉴别。有关内分泌和代谢的病理改变,不是单纯肥胖症的早期表现,更不是原因。糖耐量曲线,据此可将其与经常在肥胖者身上常见到的功能性高胰岛素血症相区别。如疑及内分泌疾病的可能,可结合病情做内分泌功能检查、头颅X线摄片、眼底检查等。
    在肥胖儿童中还见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和C4及淋巴细胞T和B的数目均低于非肥胖儿童,同时可见血浆铜、锌水平处于亚临床水平缺乏,经用补充锌和铜的制剂后有所改善。月经初潮在肥胖女孩明显早于同龄非肥胖女孩。
    如Prader-Willi综合征,以肥胖、肌张力低下、矮小、手足均小、智能低下、生殖腺发育不全、斜视等为其主要症状。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有肥胖、智能低下、视觉障碍、指趾畸形等症状。
    当生长障碍或身体活动量少、能量需要减少时亦可发生肥胖,如患骨骼或神经系统疾病时,长期卧床等。
  • +治疗
    治疗:
    肥胖症的治疗原则是减少产热能性食物的摄入和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使体内脂肪不断 减少,体重逐步下降。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是两项最主要的措施,药物治疗效果不很肯定,外科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严重,不宜用于小儿。
    鉴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以及肥胖治疗的长期性,故多推荐低脂肪、低 糖类和高蛋白、高微量营养素、适量纤维素食谱。低脂饮食可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的脂肪储备,但 也会使蛋白质分解,故需同时供应优质蛋白质。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后会强烈刺激胰岛素分泌, 从而促进脂肪合成,故必须适量限制。适量纤维素食物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患儿产生饱腹 感,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且热能低,故应鼓励其多吃体积大而热能低的蔬 菜类食品,其纤维还可减少糖类的吸收和胰岛素的分泌,并能阻止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 排泄,且有一定的通便作用。萝卜、胡萝卜、青菜、黄瓜、番茄、莴苣、苹果、柑橘、竹笋等均可选择。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减肥具有重要作用,如避免不吃早餐或晚餐过饱,不吃夜宵,不吃零食, 减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等。不要经常用食物对儿童进行奖励;父母、兄弟姐妹及同伴建立平衡 膳食、健康饮食习惯,多尝试新食物。
    适当的运动能促使脂肪分解,减少胰岛素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蛋白质合成 增加,促进肌肉发育。肥胖小儿常因动作笨拙和活动后易累而不愿锻炼,可鼓励和选择患儿喜 欢和有效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晨间跑步、散步、做操等,每天坚持至少运动30分钟,活动量以运 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尤其注意饭后不要立刻坐下来看电视,提倡饭后参加家务和 散步,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求之过急。如果运动后疲惫不堪、心慌气促以及食欲大增均提示活 动过度。
    一般不主张用药,苯丙胺类和马吲哚类等食欲抑制剂以及甲状腺素等增加消 耗类药物对儿童均应慎用。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