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血管性血友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由于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突变导致血浆vWF数量或质量异常所致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以反复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1926年von Willebrand首先在芬兰Bothnia湾的Aland岛上发现。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发病率报道不一,高至1/100,但是普遍接受的儿童有临床症状者的发病率约为1/1000,而在月经增多伴缺铁性贫血女性中,发生率则高达15%以上,国内尚无准确报道。
  • +病因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因von Willebrand因子(vWF)质或量的异常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普遍认为本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编码2813个氨基酸前体蛋白。vWF前体蛋白含有ABCD四种结构域:D1-D2-D’-D3-A1-A2-A3-D4-B1-B2-C1-C2-CK。大部分成熟vWF以固有分泌形式持续释放至血浆和细胞外基质,以这种形式释放的vWF多聚化程度低,分子量相对较小,生物活性低;另一部分成熟vWF经特殊装配后以小管状物储存在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和血小板的α颗粒中,以调节分泌形式释放,多聚化程度和生物活性高。内皮细胞在受外界因素或DDAVP的药物刺激后释放出Weibel-Palade vWF小体中的vWF多聚体,血小板活化后释放出α颗粒中vWF。vWF多聚体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是12小时,平均血浆浓度为10mg/L。
    血浆vWF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遗传因素、年龄(年龄越大、vWF水平越高)、种族(美国黑种人血浆vWF水平高于美国白种人)、ABO血型(O型血人中的vWD半衰期较其他血型短,血浆vWF水平较其他ABO血型低约25%)、肾上腺素和荷尔蒙水平(怀孕和炎症压力时该水平高)、炎症因子等。
    vWF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两方面:①在初级止血中,介导血小板黏附到损伤的血管壁。vWF A3区与暴露的内皮下胶原结合,在血流剪切力作用下vWF伸展为丝状结构并暴露A1区,后者结合血小板GP Ⅰ b-Ⅸ-V复合物,介导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初级黏附。②在凝血中,作为因子Ⅷ的载体,vWF通过D区与因子Ⅷ的轻链部分形成非共价键复合物,保护因子Ⅷ不被各种蛋白酶降解。
    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导致血小板黏附力和(或)血浆FⅧ水平不同程度下降是其发病机制。vWD的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根据VWD发病机制,VWD可分为三种类型:1型为VWF量的减少;2型为VWF质的缺陷,又可分为2A、2B、2M和2N四种亚型;3型为VWF缺如。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患者常可追溯到出血性疾病家族史。自幼发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特别是牙龈出血和鼻出血最为常见。女性患者常有月经过多,可发生分娩后大出血。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肌肉等部位出血现象。随年龄增长,出血倾向可减轻。
    多为自发性出血或外伤、手术后过度出血。在出血程度上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部分1型vWD者无自发性出血表现。
    各型特点如下:分型见表28-33。
    表28-33 vWD分型
     1型2A型2B型2M型2N型3型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显性或多为常染色体隐常染色体隐性
    出血倾向轻中度多中度,个体差多中度,个体差多中度,个体差多中度,个体差重度
    病理特征VWF部分数量与血小板黏附降与血小板GP Ⅰ bVWF多聚体正与FⅧ亲和力明VWF完全缺乏
    vWF:Ag减低(<30%)减低或正常(<减低或正常(<减低或正常(<多正常(30%~缺如(<3%)
    vWF:RCo减低(<30%)减低(<30%)减低(<30%)减低(<30%)多正常(30%~缺如(<3%)
    FⅧ:C减低减低或正常减低或正常减低或正常显著减低显著减低
    vWF:RCo/vWF:>0.5~0.7<0.5~0.7<0.5~0.7<0.5~0.7>0.5~0.7-
    RIPA减低减低增加减低多正常缺如
    vWF多聚体正常异常(缺乏大、异常(缺乏大分正常正常
    DDAVP治疗反应有效,多聚体增部分有效,中分致血小板减少部分有效,多聚部分有效,多聚无效
    1. Ⅰ型vWD(vWD type Ⅰ) 为vWF量部分缺陷,是vWD最常见类型,约占患者总数的75%,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轻度或中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女性月经增多。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正常或延长;血浆vWF:Ag正常或轻度下降;FⅧ正常或轻度下降;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降低,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降低;血浆和血小板多聚物分布正常。此型发病机制包括vWF基因转录异常、vWF蛋白加工、多聚化及转运异常、vWF在血浆中清除加速。
    2.Ⅱ型vWD(vWD type Ⅱ) 是vWF质的异常,占总病例数的20%~30%。根据遗传特点、临床表现、vWF多聚体结构及分子病理机制的不同,又分为2A、2B、2M和2N四种类型。
    (1) 2A型vW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约占所有vWD的10%~15%,是Ⅱ型vWD中最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多为中等度出血,且个体差异加大。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vWF:Ag及FⅧ:C减少;RIPA、vWF:Rco降低;血浆中大、中分子量的多聚体消失。2A型vWD患者因vWF基因突变,引起D2、D3区氨基酸改变,影响到vWF在高尔基体内的多聚体化,或者引起A2区及其邻近区域氨基酸改变,导致vWF对ADAMTS13敏感性增加,vWF降解加速。
    (2) 2B型vWD:一般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轻度或中度的皮肤、黏膜的出血。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vWF:Ag及FⅧ:C减少;vWF与血小板GP1b的亲和力显著增加,血小板消耗增加,血小板数量减少;低浓度的RIPA增高;血浆中大分子量的多聚体消耗性减少。此型是由于vWF基因突变,引起vWFA1及其邻近区域氨基酸改变,使得vWF分子与血小板GP1b的亲和力显著增高。
    (3) 2M型vWD:少见,一般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轻度或中度的皮肤、黏膜的出血。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vWF:Ag正常或下降;vWF与血小板GP1b的亲和力下降,RIPA下降;血浆vWF多聚物分布基本正常。此型是由于vWF基因突变,引起A1区域氨基酸改变使得vWF分子与血小板GP1b的亲和力下降。
    (4) 2N型vWD: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症状与血友病相似,表现为关节肌肉血肿。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正常;vWF:Ag正常;FⅧ:C显著下降;RIPA正常;vWF与FⅧ结合试验下降;血浆vWF多聚物分布基本正常。此型是由于vWF基因突变,引起D′-D3区氨基酸改变,使vWF与FⅧ集合明显下降。
    3.Ⅲ型vWD(vWD type Ⅲ) 为极重度vWF质和量的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总病例数的5%左右。临床出血症状较重,可自幼出血。出血时间明显延长;血浆vWF:Ag和vWF: Rco几乎测不出(≤5%);FⅧ显著下降;血浆vWF多聚物缺如。引起此型的突变多是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导致正常vWF合成受阻。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 出血过筛试验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APTT/PT、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筛选检查结果多正常或仅有APTT延长且可被正常血浆纠正。
    2. vWD诊断试验 包括血浆vWF抗原测定(vWF:Ag)、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血浆因子Ⅷ凝血活性(FⅧ:C)。
    3. vWD分型诊断试验 血浆vWF多聚体分析、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血浆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和血浆vWF因子Ⅷ结合活性(VWF:FⅧB)等。
    对有明确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患者,建议分步进行上述实验室检查,以明确vWD诊断并排除其他出血相关疾病。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1.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
    2.有自发性出血或外伤、手术后出血增多史,并符合vWD临床表现特征。
    3.血浆vWF:Ag<30%和(或)VWF:RCo<30%;FⅧ:C<30%见于2N型和3型vWD。
    4.排除血友病、获得性vWD、血小板型vWD、遗传性血小板病等。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血友病A Ⅲ型和2N型vWD可以有关节和肌肉出血,FⅧ减低,与血友病A相似。鉴别要点:vWD为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均可发病;Ⅲ型vWD表现BT延长,vWF:Ag显著减低;2N型vWD与血友病A的鉴别主要依靠FⅧ/VWF结合试验。
    2.血小板型vWD(platelet type vWD) 此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子缺陷在于血小板膜GP Ⅰ b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与vWF亲和力增高使血浆中vWF减少,类似vWD。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体积增大;BT延长;RIPA增高;FⅧ:C、vWF:Ag、vWF:RCo降低;血浆vWF缺乏高分子多聚物;患者PRP+正常vWF,血小板型vWD出现血小板聚集,而2B型vWD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
    3.获得性vWD(acquired vWD) 是指由于体内出现特异性vWF抗体而造成的vWF数量或质量的异常,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可于原发疾病出现前数月至数年发生。
  • +治疗
    治疗:
    vWD的治疗目的:预防和控制出血。治疗策略包括非替代治疗(DDAVP)和使用含有vWF成分的浓缩替代物治疗。vWD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vWD类型及其严重程度。
    1. 一般措施 适量运动可使FⅧ:C增加,减少出血;禁用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右旋糖酐、双嘧达莫、保泰松、吲哚美辛及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对于Ⅰ型及Ⅱ型vWD的女性患者,雌激素可用于反复鼻出血及月经量过多。
    2. 药物治疗 在出血发作时或围术期,通过提升血浆vWF水平发挥止血效果,并辅以其他止血药物。应根据vWD类型和出血发作特征选择治疗方法。
    (1) 1-去氨基-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储备的vWF等机制提升血浆vWF水平。适用于Ⅰ型vWD;对2A、2M、2N型vWD部分有效;对Ⅲ型vWD无效;对2B型vWD慎用。推荐剂量:0.3μg/kg稀释于30~5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至少30分钟)。国外也有皮下注射及鼻喷剂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本药间隔12~24小时可重复使用,但多次使用后疗效下降。DDAVP副作用有面部潮红、头痛、心率加快等,反复使用可发生水潴留和低钠血症,需限制液体摄入;对年幼儿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慎用。
    (2) 替代治疗:适用于出血发作或围术期的各型vWD患者,以及DDAVP治疗无效患者。选用血源性含vWF浓缩制剂;如条件限制可使用冷沉淀物或新鲜血浆,但存在输血相关疾病传播风险。使用剂量以vWD类型和出血发作特征而定。剂量标定以制剂的FⅧ:C单位数为准。推荐剂量:严重出血或大型手术者,首次或术前用量40~60U/Kg,维持量20~40U/Kg,每12~24小时一次,持续7~14天;中度出血或小型手术者,首次或术前用量30~60U/Kg,维持量20~40U/Kg,每12~24小时一次,持续1~5天;轻度出血或拔牙、简单操作术者可单次使用,20~30U/Kg,观察。制剂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vWF-FⅧ浓缩剂、vWF浓缩剂、FⅧ浓缩剂。
    基因重组全长vWF蛋白具有同等的止血效果,且能避免血浆源性制剂可能的疾病传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国内尚无。
    (3) 其他治疗:抗纤溶药物6-氨基己酸0.1g/kg,静脉滴注,每天2~3次至出血控制;24小时总量不超过24g。氨甲环酸10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抗纤溶药物偶有血栓形成危险,血尿者禁用。牙龈出血时可局部使用。对口腔、鼻出血、拔牙引起的出血效果好,在血尿、肾功能不全时不主张常规使用。局部使用凝血酶或纤维蛋白凝胶对皮肤黏膜出血治疗有辅助作用。
  • +预后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