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重症者应卧床休息。
(2)防治可能诱发高原性心脏病的因素,进入高原前应控制上呼吸道感染。
(3)妇女月经前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引起钠、水潴留而诱发本病,故勿在月经前期进入高原。
(4)进入高原前3天服用螺内酯(安体舒通)20mg,3次/d或乙酰唑胺0.25g,3次/d,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2.氧气疗法 为本病的首要治疗措施,要早期、充分,症状好转后应继续吸氧一段时间。常用鼻导管持续吸氧,一般用2~4L/min,使血氧分压上升到6.67kPa以上,血氧饱和度上升到85%以上。
3.心力衰竭的治疗
(1)洋地黄制剂的应用:本病由于心肌缺氧严重,易发生洋地黄的毒副作用,剂量宜偏小,选用作用开始快,在体内代谢和排泄也快的制剂,常用毛花甙C(毛花甙丙,西地兰),待症状缓解后改用口服地高辛。
(2)利尿剂:高原性心脏病患者由于慢性缺氧可引起红细胞增多,总血容量及肺血容量增多,利尿剂可迅速减少血容量,有效地缓解心衰的症状。对合并有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大量利尿可使血液黏滞度增加,病情加重,应予注意。一般先口服利尿剂,以免利尿过快过多,无效或有急性左心衰竭时才考虑肌注或静脉注射。大量利尿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并及时补充钾盐。常用的利尿剂有:
①噻嗪类利尿剂:常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利尿作用中等强度,常用剂量25~50mg,2次/d。
②襻利尿剂:利尿作用强。有呋塞米(呋喃苯胺酸,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钠)及布美他尼(丁苯氧酸,丁脲胺)等,其中以呋塞米(呋喃苯胺酸)最常用。口服20~40mg,2~3次/d,重度心衰可静脉注射。
③保钾利尿剂:有螺内酯(安体舒通)和氨苯蝶啶,利尿作用弱,大多与上述利尿剂联用以加强利尿效果,防止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宜与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联用。
(3)血管扩张剂的应用:高原缺氧引起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力升高,扩血管治疗可使肺动脉压力下降,降低右心室后负荷,心排血量增加。但扩血管药可影响动脉压,甚至使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应严密监测。此外,高原性心脏病的晚期,大多数肺血管狭窄或闭塞,扩血管药不能降低肺循环阻力,此时更容易引起低血压,故在疾病的早期使用血管扩张剂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在确定使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前,尽可能作右心导管检查以检测肺血管对药物的反应性。如果肺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良好,则疗效较佳。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以下几类:
①钙拮抗药:该类药物能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钙通道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肺动脉高压,使心输出量增加。常用硝苯地平10mg,3次/d。本药可反射性地使心率加快,对心衰患者宜从小剂量开始。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的生成减少,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可缓解心衰症状。常用制剂有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苯丁脂脯酸)等。卡托普利常用量12.5~25mg口服,3次/d。
③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和长效硝酸制剂等。硝普钠具有直接、均衡地扩张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作用,使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下降。为避免血压过低,宜从小剂量开始,先以12.5μg/min静滴,无效时每5~10min增加5~10μg,直至出现疗效或副作用。该药对体动脉压下降比肺动脉压下降明显,作用时间短,故限制了其使用。硝酸甘油对静脉作用明显,使血管扩张,肺动脉压下降,常用量10~200μg/min,静滴。
④交感神经系统阻滞剂:如哌唑嗪、酚妥拉明,可阻滞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扩张,肺动脉及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⑤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1(PGE1)、E2(PGE2)和依前列醇(前列环素,PGI2)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降低外周血管和肺循环阻力,使肺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增加。PGE1剂量为0.01~0.02μg/(kg·min)静滴;PGI2可以4~16ng/(kg·min)静滴。
⑥氨茶碱:有强心利尿和轻度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常用量0.125~0.25g加于10%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
4.抗凝治疗 对合并红细胞增多症和肺血栓栓塞患者,可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剂华法林(warfarin)6mg口服,1次/d,要求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1.5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抵克力特)、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对严重缺氧、顽固性心衰、并发肺水肿者均宜使用。
6.促进心肌能量代谢药物 二磷酸果糖(FDP)、三磷腺苷(ATP)、泛癸利酮(辅酶Q10) 和细胞色素C等,能改善心肌缺氧和能量供应,保护心肌细胞。
7.支持疗法 补充各种维生素,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等合并症。
8.移地治疗 对病程长、有反复发作、在高原上治疗效果不佳或有心衰的患者,可转至平原地区治疗,不宜重上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