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非洲锥虫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亦称睡眠病(sleeping sickness),由罗得西亚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rhodesiense)或冈比亚锥虫(T. gambiense)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于非洲。早期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全身淋巴结炎,晚期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有严重头痛、反应迟钝、嗜睡以至于昏迷死亡。
  • -预防
    预防:
    及早发现、隔离和有效地治疗患者,控制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预防锥虫病的重要措施。消灭舌蝇和防止舌蝇叮咬也是防止本病的关键。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锥虫病借舌蝇(采采蝇)传播,人对锥虫普遍易感。锥虫病仅发生于非洲,冈比亚锥虫病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传染源为人,呈慢性病程,表现为晚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淋巴结病变明显。罗得西亚锥虫病分布于非洲东部,传染源除人外,尚有某些野生动物如羚羊、山羊、猴等,呈急性病程,表现为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淋巴结病变轻。1995年世界范围内接近7000万人存在感染风险;虽然2012年报道感染者为7216例,但估计非洲约20 000人发病。接近30个非洲国家受此病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亦将其列入被忽视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NTD)之一。
  • +病因
    罗得西亚锥虫和冈比亚锥虫皆属布氏锥虫(T. brucei)亚种,在人体主要寄生于血液和组织间隙。舌蝇叮咬患者时,锥虫即随血到达蝇胃中,繁殖发育后移行到唾液腺发育成为感染性锥虫,通过叮咬正常人传播本病。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锥虫侵入人体后,先在血液和淋巴系统寄生繁殖,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绝大部分组织损伤和病理变化系由免疫反应引起。病理变化为B淋巴细胞增生,形成早期的淋巴结病变和脑、心脏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并可导致免疫球蛋白增加和免疫复合物的出现,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广泛病变。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锥虫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3周,可短至7日。
    (一) 入侵部位病变 舌蝇叮咬后1~2周,局部皮肤出现暗红色疼痛性结节,质地较硬,称锥虫下疳,数周后消退,局部淋巴结常肿大。
    (二) 血液淋巴期 即锥虫病早期或Ⅰ期,舌蝇叮咬后数周或数月,在局部繁殖的锥虫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关节痛,心率异常增快。
    (三) 脑膜脑炎期 即锥虫病晚期或Ⅱ期,此期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罗得西亚锥虫病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严重者发病后2~4周即出现,冈比亚锥虫病出现较晚,发病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患者表情淡漠、愁眉苦脸、举止迟钝、言语不清、唇舌颤动、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妄想、狂躁,以及其他脑膜脑炎或脑脊髓膜炎的表现,如癫痫样抽搐等。一般情况甚差,消瘦、衰弱、血压偏低、脉搏细弱,易继发肺部感染。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沉显著增快。血浆白蛋白降低,以IgM增高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增多,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明显升高。冈比亚锥虫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卡片凝集实验(card agglutination test,CATT),可作为筛选检查,在未稀释全血标本中敏感性可达87%~98%。但目前尚无针对罗得西亚锥虫的血清诊断方法。血液、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下疳渗出液和骨髓作涂片,可发现病原体。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曾在流行地区居住者,有硬性下疳、反复发热、心动过速、颈后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嗜睡、昏迷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有赖于查见锥虫,临床综合检查结果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一) 喷他脒(pentamidine) 即戊烷脒,用于早期冈比亚锥虫病的治疗。4mg/kg(最大量300mg/d),每日1次静脉给药或肌注7天。可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及心动过速,多为一过性。其他不良反应尚有肾毒性、肝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皮疹、低血糖。
    (二) 硝呋莫司-依氟鸟氨酸(nifurtimox-eflornithine)对早、晚期的冈比亚锥虫病皆有效,能迅速清除血及脑脊液中的虫体,特别适用于晚期冈比亚锥虫病。推荐剂量为每日400mg/kg,分4次静脉注射,疗程14日。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三) 舒拉明(suramin) 为早期罗得西亚锥虫病的首选药物。为防止高敏反应,先给予1个试验剂量0.1~0. 2g,如无反应,于第2、3、7、14及21日给予1g,以注射用水配成10%新鲜溶液缓脉静脉注射。舒拉明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抽搐及休克,给药时必须有医师在场严密观察。本品有肾毒性,可引起蛋白尿、管型尿等,不宜用于有肾脏疾病者,在每次用药前均应作尿液检查。尚可有发热、畏光、关节疼痛、皮疹等不良反应。
    (四) 美拉胂醇(melarsoprol) 对两种锥虫病的各期皆有效,因毒性较大,一般仅用于罗得西亚锥虫病晚期患者,对舒拉明或喷他脒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早期锥虫病患者也可选用。成人治疗3日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推荐剂量为每日2~3.6mg/kg,分3次静脉注射,连用3天;间隔1周后,每日3. 6mg/kg,连用3日;10~21日后再重复1个疗程。本品主要不良反应为“砷剂脑病”,发生率5%~18%,表现为高热、头痛、抽搐、昏迷等,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反应减轻或减少。脑病一旦出现,应立即中止治疗,予以对症处理后,一般数日内即可恢复,然后再从小剂量开始继续治疗。本品也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肾脏损害、剥脱性皮炎、白细胞减少等。
  • +预后
    早期患者治疗后一般皆能迅速而完全地恢复。晚期患者已有神经系统损害和免疫反应出现者,治愈率仅30%。某些患者可有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且有复发可能。患者进入昏睡阶段、脑脊液蛋白含量高和有心血管系统损害者预后较差。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