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丁型病毒性肝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引起的肝脏疾病。1977年意大利学者Mario Rizzetto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内发现了与HBsAg和HBeAg不同的抗原,被称为δ抗原,即丁型肝炎抗原(hepatitis D antigen,HDAg)。以后通过猩猩感染试验证实表达δ抗原的病原为一种新的病毒,1983年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正式命名为HDV。HDV是一种亚病毒,只有在辅助病毒HBV存在时才能形成病毒颗粒。合并感染HDV易导致慢性化,并可使乙型肝炎病情加重。
  • -预防
    预防:
    目前对于HDV感染无特异的预防方法。对未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可安全有效地预防丁型肝炎。对已有HBV感染者,严格筛选供血者是预防输血后丁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此外,控制医源性感染(如注射、针刺、创伤性操作、输血及血制品)对于防止HDV的传播亦有重要意义。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重叠感染HDV的乙型肝炎患者或慢性HBsAg携带者。
    (二) 传染途径 HDV的传播方式与HBV相同,输血和血制品是传播HDV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多次输血者、静脉药瘾者中感染率最高。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含病毒的分泌物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HDV也可经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极为少见。
    (三) 易感人群 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是HDV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多次输注血或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等。
    (四)流行特征 HD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各地区感染率有所不同。HBsAg阳性者HDV的感染率为5%,全球约有1500万~2000万HDV感染者。在静脉药瘾的HBsAg阳性者中HDV的感染率较高,西方国家的感染率可达到8%~12%。欧洲南部曾是HDV感染率相对较高的地区,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DV感染率已显著下降,可能与乙肝疫苗的普及、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善以及HIV预防措施的实行有关。而俄罗斯、东欧、日本、印度HDV的感染率有所升高。
    我国HBsAg携带者较多,但HDV的流行却远不如想象的严重。1995年雷祖才等曾对我国9个地区的HDV感染率进行调查,HBV感染合并HDV的感染率为13.01%。2006年一项对武汉静脉药瘾者HDV感染率的调查显示HDV的感染率为2.22%,但目前的确切数字有待通过大规模的流行学调查来确定。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HDV与HBV重叠感染时,可使病情加重,并向慢性化发展,但其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由于HDV感染必须合并HBV感染,在了解HDV致病机制时必须考虑HBV的作用。HD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 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 已有较多的证据支持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如在HDV感染者的肝细胞浆内可见嗜酸性样变性和微泡脂肪变性,这种病理改变提示病毒的直接损害;高水平表达的HDAg可引起肝细胞凋亡。HDV直接损伤肝细胞的机制可能有:HDV在复制过程中竞争肝细胞RNA合成所需的RNA聚合酶,干扰了肝细胞的功能; HDV RNA与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基因区序列具有同源性,可与之形成碱基配对,干扰肝细胞的蛋白分泌。也有一些发现不支持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如有些HDAg阳性肝细胞并无损伤。
    (二) 免疫机制 HDAg阳性细胞数量与汇管区细胞浸润程度一致;慢性HDV感染者常可出现异常的针对胸腺细胞、细胞核纤层蛋白C、肝肾微粒体膜的自身抗体,后者又称肝肾微粒体抗体3型(liver-kidney antibody microsomal type 3,LKM-3),不同于KLM-1和LKM-2;肝组织内有CTLs浸润。以上提示免疫机制参与HDV的致病机制。
    HDV感染的病理变化与HBV感染基本相同,但有其特点。肝组织改变以肝细胞嗜酸性变及微泡状脂肪变性为特征,伴以肝细胞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汇管区炎症反应。如系重型肝炎,除见大块肝坏死外,残留肝细胞微泡状脂肪变性、假胆管样肝细胞再生及汇管区炎症更加明显。委内瑞拉、巴西等南美洲国家的报道认为,HDV感染标本有明显的嗜酸小体形成,而且有明显的微泡状脂肪变性,淋巴细胞浸润并不明显。这些发现与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变有所不同。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HDV感染一般与HBV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HBV感染患者中,因而其临床表现部分取决于HBV感染状态。
    (一) HDV与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 HDV与HBV同时感染时常表现为急性肝炎,多见于输血后和血液透析患者,潜伏期6~12周,临床表现与单纯急性乙型肝炎基本无区别,但部分病例在病程中可出现两个间隔2~4周的ALT高峰。HDV与HBV同时感染后,HDV在HBV辅助下大量复制,同时抑制了HBV的复制。HDAg存在仅1周,HDV自肝细胞内清除,引起第一次ALT高峰。血清HDAg消失后2~8周出现抗HDV IgM,常不出现抗HDV IgG。HBV继续复制,引起第二次ALT高峰。随后HBV也被清除。整个病程较短,呈自限性,大多在12周内恢复,预后良好,仅2%的HDV与HBV同时感染病例发展为慢性。极少数病例由于同时重度感染,加重了肝损害的程度,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
    (二) HDV和HBV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患者在原已感染HBV的基础上,后又感染HDV,可加重原来的病情。
    1. 急性丁型肝炎 在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基础上重叠感染HDV后,临床表现与急性肝炎类似,但病情常较单纯HBV感染时为重,血清ALT及胆红素可持续升高达数月之久。如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重叠急性HDV感染,有可能导致重症肝炎。少数患者在HDV感染期间,血清HBsAg常可下降,甚至转阴,以致HBsAg携带状态终止。70%~90%的急性HDV重叠感染可转为慢性。
    2.慢性丁型肝炎 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感染HDV后,大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合并慢性丁型肝炎者,往往病情较重,15%在1年内进展为肝硬化,70%缓慢进展为肝硬化,只有15%患者的炎症自发缓解。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HD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除肝功能检查外,主要包括血清学、病毒学和组织学检查等。
    (一) 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抗HDV是诊断丁型肝炎最常用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HDV是抗HDV IgM和抗HDV IgG的总和。急性HDV感染后的1~2个月,抗HDV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因此,抗HDV是HDV感染的标志。在慢性HDV感染时,抗HDV IgM持续阳性,并呈高水平,与HDV复制水平一致,可作为HDV感染和复制的指标之一。在急性HDV感染后3~8周时,血清中可出现抗HDV IgG,滴度较低,甚至不出现。在慢性HDV感染时,血清抗HDV IgG多呈持续性高滴度,即使是HDV感染终止,该抗体仍可保持阳性多年。少数患者肝内HDAg阳性而血清抗HDV阴性,因此不能因抗HDV阴性而排除丁型肝炎。
    HDAg阳性者一般均可检出HDV RNA,因此,HDAg也是病毒复制的标志。HDV感染后HDAg血症出现较早,可用免疫酶法或放射免疫法检测HDAg,阳性率分别达到87%和100%,有助于早期诊断。慢性HDV感染时,由于血清内持续有高滴度的抗HDV,HDAg常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故采用上述方法常不能检出HDAg,但可采用免疫印迹进行检测。
    (二) 病毒学检查 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DV RNA最为常用。血清中检出HDV RNA是诊断HDV感染的直接证据,该方法较为方便,除可作为早期诊断手段外,对慢性HDV感染的诊断与预后判断也有很大价值。目前已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DV RNA。
    (三) 组织学检查 单凭肝脏组织学改变不能诊断丁型肝炎,但可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肝组织内HDV RNA。此外,用免疫组化技术可检出肝组织内HDAg。以上也为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凡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突然出现急性肝炎样症状、重型肝炎样表现,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者,均应考虑到HDV重叠感染的可能。对于血清HBsAg阳性,而同时具备血清HDAg、抗HDV阳性、血清HDV RNA或肝活检免疫组化检出HDAg者,均可确诊为丁型肝炎。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α干扰素是目前唯一批准治疗丁型肝炎的药物。α干扰素用量较大,建议500万单位每天1次或者900万单位每周3次,治疗12个月,该方案有助于清除HDV RNA,被认为与降低HBsAg浓度或者清除HBsAg有关。
    PEG-IFN α-2a或 α-2b均可用于治疗CHD,疗程48周,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HDV病毒载量、HDV-IgM抗体滴度、转氨酶水平、HBsAg滴度逐渐下降的患者,可能受益于延长治疗,可延长疗程至72周。核苷酸类似物尽管对HBV DNA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HDV RNA并无影响。因其能逐步降低HBsAg的浓度,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可能存在潜在效益。
    对HDV终末期丁型肝炎患者,肝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采用联合预防方案(移植前和移植后给予拉米夫定联合HBIG),可有效降低HBV和HDV复发率。
    近几年新型抗HDV药物不断被研发出来,主要有干扰HDV病毒颗粒组装分泌的LHDAg异戊烯化抑制剂(Lonafarnib)以及阻止HBsAg进入肝细胞的NTCP阻滞剂(Myrcludex B,即合成的N-酰化Pre-S1脂肽)。Christopher Koh等关于Lonafarnib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A期临床试验证实使用Lonafarnib 28天可有效降低HDV RNA的载量。
  • +预后
    同时或重叠感染HDV较单纯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和重型化,且使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病程缩短。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