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布鲁菌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布鲁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或波状热。病原布鲁氏菌于1886年由英国医师大卫·布鲁斯(David Bruce)在马耳他军队发生此病流行时首次发现。布鲁菌病是一种急性或慢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急性期);或关节痛、睾丸炎、脑脊髓炎及心内膜炎等(慢性期)。人是此菌的机会性宿主,据估计每年全球新发病例在50万例以上,该病被我国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人类布鲁菌病是通过直接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或食用了未经灭菌处理的感染动物的肉、乳制品而感染罹患。
  • -预防
    预防:
    预防接种和病畜管理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
    (一) 管理传染源 病畜应隔离,外地输入的牲畜必须经血清学及细菌性检查,证实无病后方可放牧。用血清学方法检出的病畜应全部捕杀。流产胎羔应加生石灰深埋。急性期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且血、尿培养均阴性。
    (二)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水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人畜分居,生乳须经巴氏消毒处理,家畜肉类经煮熟后才可进食。来自疫区的皮毛须放置4个月,以达自然灭菌的目的。屠宰工人、皮毛乳肉加工厂工人、兽医等均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护用具、污染地面等均宜用苯酚(石炭酸)、含氯石灰(漂白粉)等进行严格消毒。
    (三) 保护易感人畜 主要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现有的疫苗中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较好,现有的畜用减毒活疫苗有S19、S2、M5、RB51和Rev1等,健康牲畜的预防接种应做到连续性(连续免疫3~5年)和连片性(易感动物全部接种),采用减毒活菌苗,做皮上注射或气溶胶吸入。此外,定期监测家畜,发现感染动物及时清除;疫区向非疫区运送可疑动物时需检疫检验。从2011年开始,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开始要求每只羊每年接种两次疫苗。牧民、兽医、实验室工作者等均应接受预防接种,采用减毒活菌苗皮上划痕法,人用减毒活疫苗目前采用19BA及104M菌苗,有效期1年,每年应加强复种1次。疫区人群应在产羔季节前2~4个月接种。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有近1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畜中存在布鲁菌病,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均有分布。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美洲中部和南部、东欧、亚洲、非洲均为布鲁菌病的高发区。在不同国家及国家内部,疫情分布极不均匀,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常规执行动物检疫及疫苗接种,因而此病相对少见,已有14个国家宣布消灭了布鲁菌病。布鲁菌病高发的首要危险因素包括:动物饲养繁殖增多、缺少针对相关动物及从业人员的检验检疫和隔离措施、相关经济动物的频繁交易等。每年流行以2~6月为高峰。流行形式呈多发、分散的点状,而非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受感染的人群除职业人群外,老年、青少年乃至儿童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2004年至2010年,在中国大陆新发病例报告164 752例。2015年报告59 056例,发病率达4.34/10万。疫区分布范围广泛。其中以畜牧业地区为主。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疫区从内蒙古、新疆这样的大型牧区扩展至邻近的北方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小城镇,聚集暴发向散在发病转化。报告病例最多的省份为新疆、内蒙古及与之接壤的北方省份,如山西、吉林、河北、黑龙江等地报告病例占到90%以上。但是,处于南方非牧区的广东、广西省近年也出现布鲁菌病暴发病例,河南、福建等省的发病率也持续上升。
    (一) 传染源 国内主要的传染源为羊,其次为牛和猪。其他动物如鹿、麋鹿和狗也可成为传染源。这些病畜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传染性最强,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和尿液也常带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二)传播途径 可经消化道、经体表接触和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的水平传播病例罕见。
    1.经消化道传播 非职业人群通过与羊玩耍、食入带菌的生乳、乳制品和半生的病畜肉类,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
    2.经体表接触传播 在国内除以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外,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羊毛、挤乳、切病畜肉、屠宰病畜时病菌从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均可受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以上均属职业人群感染。
    3.经呼吸道传播 布鲁氏菌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长期悬浮在空气中,混杂羊毛的尘土中可含本菌,经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发生感染。
    (三)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原因,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在北方、东北及西北地区,农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在城市及南方地区,则以从事动物食品加工工人及有过疫区旅游者为主。多发生于春末夏初或夏秋之间,此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少见。
  • +病因
    布鲁氏菌是革兰染色阴性的胞内寄生菌,呈不活动、微小(0. 5~1.5μm)的多形球状杆菌,无荚膜、鞭毛及芽胞。该菌对光、热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 10~20分钟、3%含氯石灰(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鲁氏菌在外界环境的生存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依据最初宿主不同可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种。羊种布鲁氏菌(马耳他种,B.melitensis)、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suis)、犬种布鲁氏菌(B. canis)、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 neotomae)。各种的毒力、生物学性状、人畜感染后的临床表现等都有较大差别。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感染羊,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对人、畜皆不感染。其他各种对人、畜皆可感染。近年来新鉴定分型的4个种是:人型(B. inopinata)、鳍型(B. pinnipedialis)、鲸型(B. ceti)及田鼠种布鲁氏菌(B. microti)。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有极强的组织嗜性,可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内增殖。除此之外,布鲁氏菌还可在许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内增殖,包括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布鲁氏菌细胞内增殖过程不利于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应答,也减弱了抗感染药物杀伤作用。
    布鲁氏菌可快速穿过黏膜上皮层进入体内,随后被黏膜局部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入内。在专职吞噬细胞内,布鲁氏菌可部分存活并增殖,并能逃避和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增殖的细菌在具有细胞间播散能力后,乃通过细胞趋化作用而侵入此菌所亲嗜的组织,如胎盘滋养层、胎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以及生殖道。该菌先和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继而细胞骨架发生改变,胞内信号传导被激活,出现类似于拉链打开的方式让细菌进入宿主体内。此过程仅需十几分钟。随后布鲁氏菌被黏膜吞噬细胞吞噬,约<10%的布鲁氏菌能够在其内存活。随后布鲁氏菌通过调整、启动“隐藏自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来减弱宿主免疫杀伤力。在吞噬细胞内,布鲁氏菌逐渐恢复关键酶的基因表达,代谢过程逐渐恢复,并开始增殖。布鲁氏菌还可阻止被感染单核细胞的凋亡、防止树突状细胞成熟、减少抗原递呈并减少T细胞活化。在适应了所寄居吞噬细胞的微环境后,布鲁氏菌开始无限地扩展其细胞间播散的能力,从而发生布鲁氏菌播散,向亲嗜性强的组织、细胞侵染。后者的病原又可多次进入血液循环而导致症状加重,使发热呈波状型,故本病又称波状热。
    急性期时细菌及毒素起主要作用,而慢性期则变态反应起重要作用。在随后的慢性期可导致严重的器官损伤乃至死亡。急性期表现包括类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大汗、疲乏、食欲减退、肌痛、关节痛。慢性感染还可导致心血管、肝脏、淋巴网状细胞以及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病变。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主要为关节炎、关节强直、脊椎炎、脊髓炎、神经炎、神经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脏病变较血管病变少见,有心内膜炎、心肌炎等。偶见弥漫性肾炎和肾盂肾炎,以及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等。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个别患者仅表现为局部脓肿,而不少患者的多个脏器同时受累。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较重,牛型症状较轻,部分病例可以不发热。本病的潜伏期差异亦非常大,可从7天到2个月或2个月以上,一般为2~4周,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才发病。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日内发病。人类布鲁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详见表1。国内未经治疗的羊型布鲁菌病自然病程约6个月(平均4个月),可短至1个月或长达数年以上。病程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显。下文重点讨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一) 急性及亚急性感染 大多缓慢起病,急骤起病者占10%~30%。少数患者有一至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差、上呼吸道炎症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0%)、关节炎(70%~90%)、睾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热型以弛张型最为多见,波浪型虽仅占5%~20%,但却最具特征性,其发热期平均约2~3周,继以3~5日至2周无热期后热再起,如此循环起伏而呈波浪形;多数患者仅有2~3个波,偶可多达10个以上。其他尚有不规则持续低热等。多汗是突出的症状,远较其他热性病显著。常发生在深夜或清晨,当热度急剧下降时出现大汗淋漓,大多数患者感乏力、虚弱。关节疼痛常使患者辗转呻吟和痛楚难忍,可累及一个或数个关节,主要为骶髂、髋、膝、肩、腕、肘等大关节,急性期可呈游走性。痛如锥刺,一般镇痛药无效。部分患者的关节有红肿,偶有化脓。局部肿胀的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等也较多见。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后者可出现痉挛性疼痛。睾丸炎也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大多呈单侧性,可大如鹅卵,伴明显疼痛。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次要症状有头痛(30%~84%)、肝脾大(约50%)、神经痛、淋巴结肿大等,皮疹较少见。
    表1 布鲁菌病的临床分类
    临床分类诊断前症状持续时间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实验诊断其他
    亚临床-无症状血清学(+),属低 滴度多见于屠宰工人、畜 牧者、兽医
    急性及亚急性2~3个月,3个月至 1年出汗,关节痛,发热,肝、脾、淋 巴结肿大,疲劳,食欲缺乏,头 痛等血清学(+),骨髓培 养(+)羊型伴严重并发症
    慢性>1年以神经精神症状及低热为主血清学阴性或低滴 度,培养(-) 
    局限性未经治疗的亚急性、 慢性病例骨、关节、泌尿生殖器、肝、脾 等易受累血清学(+),特殊培 养基(+) 
    复发2~3个月类似急性期,但发热较高,出 汗、疲劳、虚弱血清学(+),培养 (+)需与再感染鉴别
    (二)慢性感染 该类型的表现多以夜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主,还可有疲乏、长期低热、寒战或畏寒、胃肠道症状等,诸如胃纳差、腹泻和便秘等为多见。表现为失眠、抑郁、易激动者易被诊为神经症。另一类表现则呈器质性损害,可累及全身器官,以骨骼肌肉系统常见,关节损害以大关节为主,可固定于一个或几个关节,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反复发作,另可见滑囊炎、腱鞘炎及脊椎病变;累及神经系统者可出现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神经丛神经炎等周围神经损害,此外还可有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等。累及泌尿生殖系统有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卵巢炎、输卵管炎等;其他还有心肌炎、血栓性静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等表现。
    如药物治疗的疗程不足,则复发率可达10%~40%,高于未接受特效治疗的患者(6%~10%)。经彻底治疗3年后再发病者称为再感染。
  • +并发症
    并发症: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脑膜炎、脊髓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子宫内膜炎等,个别患者可发生失语、瘫痪、听力减退、耳聋、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肾炎、肾盂肾炎等。妊娠患者发生流产者约占1%。
    并发症也可发生于慢性及恢复期,甚至出现于久病之后,表现为软脑膜炎(可导致蛛网膜粘连及脑脊液梗阻)、弥漫性进展性脑炎(可伴第Ⅱ、Ⅵ及Ⅷ对脑神经损害)、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失语、发音困难、瘫痪等后遗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 特异性检查方法
    1.病原学检查 血培养阳性是布鲁氏菌感染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相对传统的培养方法,采用机器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有更高的检出率且能更快地判读结果(多数在1周内)。急性感染期,血培养布鲁氏菌阳性率可达80%~90%;慢性感染期,血培养阳性率在30%~70%。此外,骨髓培养的阳性率要比外周血高15%~20%。个别情况下,有感染者存在病原培养阳性而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阴性的情况。鉴于存在职业暴露等风险,培养阳性者虽有必要进一步行菌种分型及药敏试验,但亦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菌种分型检测。
    2.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 此法应用简捷,结果便于判读,适用于户外或人群筛查及确诊。目前推荐将两种方法组合应用或同一方法连续检测两个时点样本,动态观察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如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1)凝集试验:包括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试管凝集试验(serum agglutination test,SAT)等。检测的原理是直接检测布鲁氏菌脂多糖抗原所对应的抗体,病程第1周可阳性,第2周强阳性。多先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若为阳性,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霍乱菌苗、兔热病菌苗、布鲁氏菌菌苗后也可呈阳性,故应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鲁氏菌感染。RBPT对于急性期感染者阳性率较高,而慢性期感染者则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该检测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IgA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患者的诊断。该试验操作更方便,不仅用于血清学诊断,还可用于乳汁检查。
    (3)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亦属IgG,病程第3周的效价可超过1:16。本试验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特异性亦高,但所测抗体的出现时间晚于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至今仍是布鲁菌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4) 2-巯基乙醇试验(2-mercaptoethanol,2-ME):自然感染达1个月后,体内凝集素由IgM转为IgG型。因菌苗免疫后3个月内的抗体以IgM为主,可为2-ME所破坏,而IgG对2-ME有耐受性。因而可用二巯基乙醇试验来鉴别是自然感染抑或疫苗所致。
    (5)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是一种定量免疫分析技术,操作简便。其灵敏度与特异性和ELISA相当,可用于牛、羊及猪布鲁菌病筛查。
    3.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CR)优点在于不需要接触活菌,减少了职业暴露风险;所需样本量少,检测灵敏度高,而且还可以分型,弥补了血清学检测技术的不足,符合临床快速诊断的要求。目前主要有普通PCR、多重PCR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多处于实验室应用阶段,还未能大规模应用于临床。
    (二) 非特异检查 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其余均正常。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示PR间期延长、心肌损害、低电压等。骨、关节的X线检查可见软组织钙化、骨质修复反应强而破坏性小,椎间盘和椎间隙变窄等。肝功能及脑电图的改变均属非特异性。
  • +诊断
    诊断:
    综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及职业对协助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若同时有急性或隐匿性发热、盗汗、过度疲劳、厌食、体重减轻、头痛和关节痛及本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波状热、睾丸炎等,则诊断可基本成立。因该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若无深入病史询问容易误诊或者漏诊。故对于3个月内前往过疫区游历的患者或有相关职业接触的患者,一旦出现发热、不适、关节痛等,均应注意此疾病可能。
    实验室诊断依据有:①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布鲁氏菌;或者②同一实验室间隔2周以上血清标本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滴度变化大于4倍或以上;或者③临床标本布鲁氏菌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试验阳性。血、骨髓、脓液等培养的阳性结果为确诊的依据。慢性患者凝集试验阴性时宜加做ELISA。为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确疾病是否活动,则可作2-ME试验。
    临床病例可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为与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上相关的,同时有血清学证据(从症状出现后的1份或多份血清标本的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滴度大于1:160)的病例;确诊病例为实验室证实的疑似病例。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的急性期易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流行性感冒以及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疟疾、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混淆。本病的慢性期宜与各种骨和关节疾病、神经症等相鉴别。
  • +治疗
    治疗:
    (一) 急性感染
    1.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补充,给予足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毒性症状,但必须与抗菌药物合用,疗程3~4日。
    2.抗菌治疗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无并发症的布鲁菌病首选方案为:多西环素加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或链霉素)治疗,前者成人的剂量为100mg,一日2次,疗程45天,庆大霉素160~320mg/d,或5mg/(kg·d),静滴或肌注,疗程7~10天,也可用链霉素替代庆大霉素,每日1g,肌注,疗程15天,复发率约6%。备选方案为:多西环素(200mg/d,分2次服)加利福平15mg/(kg·d) (600~900mg/d,空腹分2次服),疗程45天,复发率约15%。利福平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疗效与多西环素加利福平的疗效相当。
    孕妇、新生儿和8岁以下儿童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 8岁以下儿童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唑(SMZ-TMP 40/8mg/kg,bid,6周)加利福平(po,10~20mg/kg,qd,6周)或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5mg/(kg·d),肌注或静滴,疗程7~10天]。
    (二) 慢性感染 需要注意排除感染复发和局灶性病变。治疗上以对症治疗辅以病因治疗。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布鲁氏菌骨髓炎应予彻底清创,辅以长期抗菌治疗,除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外,亦可试用氯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疗法。脊柱炎或椎间盘感染一般无须外科引流。关节炎患者有时需作滑膜切除术,具体可请外科协助治疗。布鲁氏菌心内膜炎的方案及疗程无专门的临床研究数据,可采用布鲁氏菌常规诊疗方案:首选多西环素100mg/次,一日2次,加用庆大霉素或链霉素(剂量及疗程同上);亦可选用多西环素(100mg/次,一日2次)并加利福平600~900mg/d,疗程45天。合并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者可选用多西环素(100mg/次,一日2次)加利福平(600~900mg/d),以及加复方磺胺甲唑(po,160/800mg, bid)三联治疗,疗程5~6个月,也可用头孢曲松(iv,2g,bid,1个月)替代复方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
  • +预后
    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仅10%~15%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内膜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遗留有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