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首页
资讯厅
展览厅
演播厅
测评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罗阿丝虫病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罗阿丝虫病(loaiasis)是由罗阿丝虫引起的一种结缔组织丝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皮下结缔组织的游走性肿块以及丝虫性结膜炎、关节疼痛等。
-
预防
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从治疗着手,大规模普查普治患者,以消灭传染源。成人乙胺嗪200mg/d,连服3天,1次/月,可有效地预防罗阿丝虫感染。使用杀虫剂消灭虻幼虫滋生,皮肤上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以防斑虻叮刺亦有必要。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本病广泛流行于非洲中部刚果河流域各国与地区,其发病率为3%~35%。我国从援外回国人员中已发现有患本病者。传染源为患者,传播媒介及中间宿主为斑虻属(),亦称非洲红头苍蝇,主要为分斑虻(C.dimidiata)和静斑虻(C.silacea)。
+
病因
虫体微白色,呈半透明丝状,雄虫长30~34mm,宽0.35~0.43mm雌虫长50~70mm,宽0.5mm,常寄居于皮下与眼结膜下,可存活15年之久。微丝蚴长250~300μm,宽6~8.5μm,多在白天10~15时于患者外周血中出现,亦曾发现于尿、痰、脑脊液中,呈昼现周期性。当中间宿主斑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发病。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成虫可在皮下或结膜下移行,亦可移行至任何内脏。再历时6个月后血中可发现微丝蚴。成虫在体内可存活15年或更长。
成虫在皮下移行时可引起游走性局限性肿块,多突然发生,通常有鸡蛋大小,但境界不清,主觉明显疼痛,可持续数天后消退。损害好发于上肢、手、小腿及面部。偶见风团、瘙痒或丘疹性皮炎以及发热等。成虫常侵入眼结膜下,引起流泪、眼痛、结膜炎及眼睑水肿等。偶有累及脑和周围神经者。
+
并发症
并发症:
本病并发症较少见。可并发脑膜脑炎,脑脊液内可找到微丝蚴。服用乙胺嗪后,垂死的微丝蚴可阻塞大脑毛细血管,引起持续性昏迷。此外,还可发生丝虫病性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热带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蛋白尿甚至血尿等。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高达60%~90%。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
诊断
诊断:
根据从患者皮下或眼结膜下取出虫体或外周血微丝蚴阳性而确诊。至今尚没有可靠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临床需与链尾丝虫病,常现丝虫病,奥氏丝虫病相鉴别。
+
治疗
治疗:
除采取防虻、灭虻等预防措施外,乙胺嗪(海群生)有良好治疗效果,成人每次100~200mg,每天3次,7~14天为一疗程,小儿酌减。本品亦可用于预防,必要时可辅以手术驱虫。
+
预后
丝虫病一般对生命威胁不大,但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晚期象皮肿影响劳动力。
相关检查
知识库
血小板计数
知识库
不稳定血红蛋白
知识库
红细胞计数
知识库
白细胞计数
知识库
白细胞分类计数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