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外阴汗管瘤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外阴汗管瘤是一种向表皮内小汗腺导管分化的良性肿瘤。
  • -预防
    预防:
    慎用女性激素、如有异常皮损应及早诊治、做好随访。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本病好发于女性,且青春期加重。妊娠期、月经期或使用女性激素时皮损可增大肿胀。约18%的Down综合征成年患者可发生本病。
  • +病因
    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有遗传因素家族史,表明部分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一家系中的3人同患汗管瘤报道,或在家族中有其他痣样肿瘤(如毛发上皮瘤、皮脂腺腺瘤等)。弥漫性家族型汗管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本病有好发于女性,且青春期加重、妊娠期、月经前期或使用女性激素时皮疹增大,提示外阴汗管瘤与内分泌紊乱有关。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肿瘤位于真皮浅层,真皮中、上部可见多个嗜碱性上皮细胞聚集成的实体性细胞条索或囊性扩张和导管包埋在纤维性基质中,导管壁通常衬以两排上皮细胞,多数情况下,外层细胞扁平,胞浆淡红色,胞核小。管腔内充满均质嗜伊红物质及细颗粒状变性物质,内层细胞有分泌活性。细胞索可呈实体性团块,或一端为实体条索,另一端呈导管状,形如逗号或蝌蚪状,颇具特征(图1)。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外阴汗管瘤一般无自觉症状。夏季有些皮损有轻度肿胀感,自觉瘙痒。皮损常逐渐增大,达到一定大小则不再长大,但很少自行消退,无自愈倾向。病程缓慢,可长达数十年。女阴汗管瘤发生部位主要为大阴唇、阴阜、会阴,少数可见于小阴唇及阴蒂,皮损为肤色、淡红色、淡褐色丘疹或结节,针尖到小黄豆大小,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直径1~2mm的小丘疹。结节常较其他部位汗管瘤大,可融合成斑块,数目数个至数百个不等,可散在或群集分布。皮疹受月经周期影响,经前可增大(图2)。
  • +并发症
    并发症:
    局部皮肤感染。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激素水平监测、肿瘤标志物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 +诊断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部位及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可以做出诊断。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FOX-Fordyoe病 又称大汗腺粟粒疹。好发于青春期或青春期后女性,发病部位在腋下、乳晕、耻骨部、大阴唇外侧面及会阴部等大汗腺部位,分布对称,皮疹为肤色、淡褐色坚实的毛囊性丘诊,不融合,部分丘疹顶端有毛囊口,可挤出少量混浊性分泌物,患处毛发稀少或脱落,自觉阵发性剧痒。病理检查示毛囊壁中出现海绵水肿性水疱,毛囊漏头部棘层肥厚,漏头部周围的真皮中可有炎性细胞浸润。
    2.鲍温样丘疹病 多见于年轻女性,皮损好发于腹股沟、大小阴唇及肛周,典型皮损为多个褐黑色扁平丘疹,境界清楚,丘疹表面光亮呈天鹅绒样外观,散在分布或群集成线状或环状,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理改变为低度恶性的原位鳞状细胞癌。
    3.皮脂腺异位症 发生在黏膜部位,主要在口腔黏膜,也可见于阴部黏膜如小阴唇处,为粟粒大小或稍大的圆形、白色或淡黄色丘疹,成群或疏散分布,不融合,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每个丘疹均由成熟的皮脂腺小叶构成,直接开口于黏膜表面,无毛囊。
    4.硬化性基底细胞癌 肿瘤组织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往往排列成窄细的条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显著。可与汗管瘤鉴别。
  • +治疗
    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采用电解、电烧灼、二氧化碳激光,但易有瘢痕。液氮冷冻治疗,易有色素减退。在选择液氮冷冻或激光等疗法时,应分批治疗,应注意掌握治疗深度,以免形成明显瘢痕。在这方面采用激光治疗效果好,一般不留瘢痕。
    中医外治疗法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敷。
  • +预后
    无明显不良预后。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