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 -预防
    预防:
    及早隔离病人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包括医院、学校)、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病人应立即暂时隔离。
    国外自1966年开始大量使用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在小儿可达97%,成人可达93%。腮腺炎活疫苗与麻疹、风疹疫苗同时联合使用,结果满意,三者之间互不干扰。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9.5年。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径除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外,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在气雾室内进行),效果良好。
    我国材料证明,免疫半年后(喷鼻和气雾吸入合计),儿童免疫组发病率(7.4%)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78.5%),成人免疫组的发病率(0.33%)也低于相应的对照组(16%),均无不良反应。针对我国该病发病率高,病情重,应有计划地安排腮腺炎疫苗的使用。近几年来已有集体儿童机构直接向有关生物制品单位订购使用者,尤其对幼儿园的新入园的班级,普遍免疫可明显减少发病。目前国内正逐步推广该疫苗。
    腮腺炎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以防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蛋白质过敏者(因此活疫苗系从鸡胚中所得)。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该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其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采源困难,不易获得,且用后保护时间短,仅2~3周,故使用不多,其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炎为世界各地常见的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温带地区以冬春季最多,夏季较少,但也可发生流行。在热带无季节性差异,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国外文献中曾提及在普遍使用疫苗前,该病每隔7~8年有周期性大流行的倾向,显然是易感人群累积的后果。在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有计划地开展对易感人群的预防免疫,这种周期性流行情况即可防止。美国于1967年12月开始逐步扩大腮腺炎疫苗预防工作以来,发病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980年规定除有禁忌证者外,所有易感小儿、少年、成人都需免疫预防。1989年规定4~6岁小儿加强免疫。近10多年来我国流行性腮腺炎持续稳定上升。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病门诊中,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自1980年以来有增多趋势。1980-1990年10年中共有19880例,全年均有发病,以4~7月份为流行高峰。资料发现流行高峰持续2~3年后有1年较低,而后迅速进入更高的另一高峰期的规律,观察11年中共有3次。传染源为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病例,根据血清免疫学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的测定结果,证明隐性感染病例在流行时所占比例大(国内外统计为30%~50%)。但由于本身无症状,故易被忽略而不予隔离,因此传播广。病毒存在于病人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自腮腺肿大前至肿后8d均可检出,因此在此2周内有高度传染性。该病毒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人群对该病毒有普遍易感性。但由于1岁以内婴儿体内尚有经胎盘获自母体的非特异性抗体(为IgG抗体,此种先天被动免疫可维持6个月或长达9~12个月),成人中约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而产生一定的特异性抗体,因此约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是5~9岁的儿童。美国1988-1993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人52%为5~14岁儿童,<15岁者占36%。根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81-1984年8047例腮腺炎病儿分析,以3~5岁发病最多,占56.3%,2岁和6岁次之,1岁以内和11~13岁总共只占3.6%。男女之比为1.34:1,性别差异不大。一次得病(包括隐性感染和腮腺肿的病例在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再发病者极少见。
  • +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病毒,系RNA型,1934年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为85~300 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75%乙醇、0.2%甲醛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0℃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该病毒只在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殖。猴对该病毒最易感。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腮腺炎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d即出现,并于2周内达高峰,此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且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处分离出腮腺炎病毒。该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及上呼吸道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从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该病毒。根据该病病人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该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亨充血现象,腮腺四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肠浆液造酶腺也分泌淀粉酶,受累时也可影响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该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精曲小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8~30d,平均为14d。病儿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d),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近10多年来我国流行性腮腺炎病情较前加重,表现为热程长,并发症增多,住院患儿的比例也增高。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d后,腮腺即显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有时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颈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尔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d(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处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因滞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显著。腮腺肿胀大多于1~3d到达高峰,持续4~5d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为10~14d。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 +并发症
    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某些并发症甚至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
    1.神经系统并发症
    (1)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等,尤多见于儿童病例,男孩多于女孩,为常见的并发症。
    腮腺炎时脑炎的发病率为0.3%~8.2%。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病人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有报道称无并发症的腮腺炎中30%~50%,甚至65%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大前6d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肿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检查所见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有头痛、呕吐等,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似其他病毒性脑炎明显,以脑膜受累为主。预后多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国内已有血清学证实的腮腺炎脑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
    (2)多发性神经炎: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面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有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水者。
    (3)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75%为单侧性,故影响不大。
    2.生殖系统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期后期及以后的病人,小儿少见。
    (1)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病人的14%~35%,有报告有4岁患儿并发此症者。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d消退。阴囊皮肤水肿也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有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精曲小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附睾炎常合并发生。
    (2)卵巢炎:占成人女性病人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卵巢炎症状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因此导致不育的报道。
    3.胰腺炎 约见于5%的儿童中。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d~1周,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1周内消失。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值>260u/L(常为21~128u/L),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72h升高,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近年来随着儿童病人病情越来越重,胰腺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82-1991年因并发症住院的131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中,并发胰腺炎者35例,占第2位,仅次于脑膜脑炎。
    4.肾炎 早期病例尿中绝大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质,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5.心肌炎 有4%~5%病人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d,可与腮腺肿大同时或在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有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严重者可致死。大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
    6.其他 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病人31%并发此症)、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d~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多发生于腮腺肿后1~2周内,也有无腮腺肿者。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病人的血清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病变有关。
    3.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低效价如1:2即提示现症感染。近年来应用凝胶内溶血法,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而此中和抗体的检测简便、迅速,但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2)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双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如条件许可,宜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仅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3)血凝抑制试验:受病毒感染的鸡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病人的恢复期血清有强大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则较弱,如两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属阳性。
    4.病毒分离 早期病例的唾液、尿、血、脑脊液以及脑、甲状腺等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手续较繁琐,目前无条件普遍开展。
    5.尿常规检查 肾脏受累时,尿中可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甚至可出现类似肾炎的尿液改变。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需要可作肺部X线片、心电图、B超和CT等检查。合并心肌炎时心电图示:心律不齐、T波低平、ST段压低。
  • +诊断
    诊断:
    通常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即可作出腮腺炎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可进行血 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试验以确诊。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
    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3.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激素类、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学诊断。
    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
    6.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 腮腺炎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有的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来确诊。
  • +治疗
    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给 予解热止痛药物。睾丸肿痛时可用丁字带托起。中药治疗多用清热解毒,软坚消痛法,常用普 济消毒饮加减内服和青黛散调醋局部外敷等。发病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 滴注,疗程5~7天。对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程3~5天。脑膜脑炎、胰腺 炎等的治疗见相关章节。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