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嘌呤代谢异常(purine metabolic disorders)在小儿时期主要见于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见于男孩。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国内于1979年首次报道。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本病的基本生化异常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 or HPRT)的缺陷。正常时HPRT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在脑的基底节内活性较高。本酶的功能是使磷酸核糖基转移到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分别形成次黄嘌呤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鸟苷酸(guanylic acid,GMP)。IMP和GMP对于嘌呤的合成有反馈抑制作用。患病者由于HPRT缺陷,IMP和GMP合成减少,对嘌呤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嘌呤合成增多,致使其终末产物尿酸大量蓄积体内,出现高尿酸血症。HPRT的部分缺陷表现为痛风,完全缺失则表现为Lesch-Nyhan综合征。本病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几乎完全丧失,推测D1多巴胺拮抗因子可能与本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尤其是自残行为有关。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男孩发病、智力低下、舞蹈状手足徐动、强迫性自残、攻击性行为和高尿酸血症。
    患儿初生时正常,开始发育正常,但可能在尿布上有橘黄色砂砾状的尿酸结晶,或有血尿、尿路感染、尿结石等。约6~8个月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面部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舞蹈手足徐动。运动发育倒退,肌张力增高,或肌张力不全。约1~2岁逐渐开始有自残行为,咬伤自己的手指、舌、口唇,使之破裂断残,由于疼痛而大声喊叫。自残是一种强迫行为,有的猛撞自己头部,自发性暴怒发作、骂人。不自主运动、肌张力不全以及肌张力增高,可致步行困难、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有的有巴氏征。激动时可诱发突然角弓反张体位。多有智力低下但不似运动障碍那样严重,患儿有的尚能理解语言,但没有一例能够走路者。少数患儿智力近正常,但有严重攻击性行为。少数可有惊厥发作。
    患儿EEG多为正常,CT、MRI或为正常或有脑萎缩。还可有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症状即泌尿道结石,晚期有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结节、巨细胞性贫血等。尿酸肾病如不经治疗,多在10岁以前因肾功能不全而死亡。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血清尿酸增高,常为357~595μmol/L(6~10mg/dl)。尿中排出的尿酸过多,大于25mg/(kg·24h)。尿酸/肌酐的比值增高,正常时小于1,患儿可达2~4:1。确诊要靠酶活性测定,患儿红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HPRT活性减低或消失。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活性为正常或增高。杂合子的检出和产前诊断都已可能。近来有人用大量毛发滤泡检测其酶活性以查出杂合子。产前诊断可用羊水细胞或胎盘绒毛,检出患病的男性胎儿可做选择性流产。
    HPRT基因定位于Xq26-q27.2,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共计57kb,有多种突变类型。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确诊、检出杂合子及产前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对于尿酸过高的患者可口服别嘌呤醇(allopurinol),使血清尿酸维持在179μmol/L(3mg/dl)以下,预防肾结石,改进肾功能,但对神经系统症状无效。开始剂量为2~5mg/kg/d,再根据尿酸水平调整剂量,年长患儿可用到每日200~400mg。对患儿应加强护理,保证营养,防止自残,进行必要的约束。酶代替疗法未取得明显效果。基因治疗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