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又名纽扣热(boutonneuse fever),马赛热(marseille fever,exanthematic fever of marseille)亦称地中海热(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等,是蜱媒斑点热组中分布相当广泛的一种轻症立克次体病。以被硬蜱叮咬部位出现原发病灶或焦痂,全身遍布斑丘疹皮疹为特征。
  • -预防
    预防:
    消灭寄生于家犬体外的蜱类,清理犬舍及周围环境使它合乎卫生要求,以消除蜱类孳生地。注意个人和集体防护以避免被蜱叮咬。尚无疫苗。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家犬为本病原体的主要贮存宿主动物,故是常见的传染源。一些蜱类能长期贮存立克次体并经蜱卵垂直传递,因而带毒蜱也是一种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本病是通过寄生于犬体的血红扇头蜱为媒介,叮咬人体时,经皮肤伤口,将犬的或蜱自身贮存的立克次体感染给人。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有相当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 本病在1910年最先发现于突尼斯,继而沿地中海一带有发病。已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前苏联、印度等一些地区,以及非洲几内亚海岸、塞内加尔、莱昂山脉一带均有本病。只要有带毒家犬存在并有媒介兼贮存宿主蜱类的吸血活动,即可发生本病流行。全年都可发病,但随各地气候对媒介蜱类活动季节性影响的差异,可因月份不同出现不同感染趋势。
  • +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康诺尔立克次体(Rickettsia conorii),它在宿主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寄生、增殖,以生长在胞质的较胞核中的数量为多。形态特征和染色类似于立氏立克次体。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在被蜱叮咬的部位可见肉芽肿样原发病灶。皮疹的主要病变为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及蜕变。发生血管栓塞,在血管栓塞周围有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约1周。
    2.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骤,恶寒战栗,体温突然升至40℃,伴有剧烈头痛和肌痛,持续发热至两周。被蜱叮咬处1周内呈现初发病灶,见有大头针至豌豆粒大小的焦痂,局部淋巴结肿痛。在病程第3~4天出现浅红色斑丘疹,最先见于前臂,逐渐扩展至颜面、手掌和足蹠,乃至全身。后期皮疹变为出血性。
    3.实验室检查 蜱传斑疹伤寒的检查项目可参照落基山斑点热。
  • +并发症
    并发症:
    重症患者可并发肌炎、脑炎、肾衰竭、休克及DIC等。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丙谷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OX2及OX19阳性,采用纯化的康诺尔立克次体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如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间滴度升高4倍或以上即可确诊。必要时可分离病原体。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并发肌炎、心电图异常。
  • +诊断
    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史并结合局部原发性病灶、皮疹等临床特征,即可作出临床诊断。OX2及OX19阳性,采用纯化的康诺尔立克次体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如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间滴度升高4倍或以上即可确诊。必要时可分离病原体。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与虫媒其他类斑疹伤寒鉴别。病原学和血清学特异反应是可信的鉴别。
  • +治疗
    治疗:
    口服氯霉素、土霉素或四环素1g/d,分2次服。用药2~3天后,体温即可正常。
  • +预后
    多属轻症,恢复较快。无复发或后遗症。病后免疫力持久。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