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颅内肿瘤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是指生长于颅腔内的新生物。它可原发于颅内的各种组织,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也可从身体其他部位新生物扩散到颅内,称转移性或继发性颅内肿瘤。
    肿瘤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制订了颅内肿瘤的分类标准,其核心部分见表1。
    表1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要点)
    一、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二、神经瘤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颅内肿瘤的发病率各国报告资料不一致。国外报告年发病率为(78~125)/10万。我国1985年11月公布的资料为农村人口中年发病率为79/10万;少数民族地区年发病率为(3~6)/10万。1987年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统计的数字为:颅内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男性(3~8)/10万,女性(3~5)/10万。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
  • +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是颅内肿瘤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严重脑外伤、脑出血、颅内占位等疾病或早或晚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静脉回流受阻,产生脑受压、移位,严重者发生脑疝,导致继发性脑干损伤,引起死亡。
    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还有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颅脑先天畸形及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三主征”。
    颅内压有三部分形成:脑组织、脑血流量和脑脊液。任何一种内容物的含量增多都会引起颅内压的增高。正常情况下,颅腔内容物总的体积维持稳定。若脑、血液、脑脊液三者中,有一种体积增大,则其他两种内容物的量相应减少(monroe-kellie原理)。颅内压的调节通常以容积-压力曲线来表示。颅内容物体积的增加与颅内压力的升高有一临界点,超过这一临界点,颅内容物体积微小的增加,可引起颅内压剧增。
    颅内的代偿机制可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其作用机制为:颅高压时,脑脊液回吸收速度增加而脑脊液的生成基本不变,这样可使脑脊液回吸收量增多。脑脊液重新分布,从颅内转移至脊髓内;颅内血液的减少和脑组织受挤压向压力低处移位,达到机体可以承受的平衡状态。所以早期的颅内压可处在正常范围内。病情加重,颅内占位病变使代偿机制逐渐失效,即可引起颅内压的显著上升。早期失代偿期,降低颅内高压可通过过度通气,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或引起相应血管的收缩,减少颅内动脉血容量的方法来实现。如果不能去除颅压升高因素,颅内压继续增高,颅内已无任何代偿空间。颅压恶性增高,引致脑疝。
    脑疝的形成是由于颅压的持续增高迫使一部分脑组织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移位,并被挤进一些狭窄的裂隙,造成该处脑组织、神经、血管受压,产生相应症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小脑幕裂孔疝幕上一侧的病变,常使颞叶内侧的海马钩回向下移位,挤入天幕裂孔,压迫中脑,形成天幕裂孔疝。可出现意识障碍、同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及生命体征改变。晚期可因脑干功能衰竭,导致呼吸心搏停止。
    2.枕大孔疝颅后窝病变将小脑扁桃体挤入枕大孔,压迫延髓,形成枕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可产生枕部和上颈部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意识障碍和小脑体征。同时呼吸中枢受压,造成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
    3.其他类型的脑疝 ①小脑幕切迹上疝:颅后窝的占位病变使小脑蚓部上端和小脑前叶的一部分经小脑幕向上疝出;②大脑镰疝:又称扣带回疝,由于一侧幕上占位使脑组织向对侧移位所致。
    颅内肿瘤在数月或数年中缓慢生长,所以下列症状有数月、数年进行性加重的病史。以下提示脑瘤可能:①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症状呈进行性加重;②成年后出现癫痫,特别是局限性癫痫;③女性原因不明的停经、泌乳,男性性功能减退伴视野缺损和视力减退;④成年人单侧神经性耳聋,伴同侧面部感觉减退;⑤儿童频繁呕吐而无消化道疾病,伴头围异常增大。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颅骨平片对颅骨肿瘤有帮助。CT/MRI及其显像剂强化,对颅内肿瘤诊断最常应用。脑血管造影(DSA)对于颅内血管丰富肿瘤和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脑脊液的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颅内转移瘤有帮助。
    脑瘤的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是确定脑瘤病理性质的重要方法。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颅内肿瘤除手术治疗外尚有下列方法。
    (一) 化疗药物治疗 详见表2。
    表2 脑肿瘤的化疗药物
  • 药 名剂量及疗程针对肿瘤
    替莫唑胺(TMZ)放疗同步化疗:口服75mg/m2,疗程42天。放疗结束后4高级别胶质瘤
    亚硝脲类:洛莫司汀(CCNU),多与其他类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胶质瘤
    丙卡巴肼(PCBZ)联合化疗PCV(PCBZ+CCNU+VCR)的组成部分胶质瘤
    顺铂及卡铂联合化疗方案:洛莫司汀(CCNU) 75mg/m2,口服,d1;广谱抗癌作用,髓母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子靶向药贝伐珠单抗(10mg/kg)联合伊立替康(340mg/m2或125mg/复发胶母细胞瘤及复
    溴隐亭(bromocriptine mesylate)口服本品1. 25mg,每晚1次,共3日。以后2. 5mg/d,共3日。随后每隔3日增加1. 25mg,分3次口服,直到需要剂量垂体瘤高泌乳素血症,
    (二) 脑肿瘤的免疫治疗 见表23-7-3。
    表23-7-3 脑肿瘤的免疫治疗
    药 名剂量与疗程针对肿瘤
    1.结合型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阶段胶质瘤
    6.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临床试验阶段胶质瘤
    8. IL-2、IFN-α、TNF-美国FDA已胶质瘤
    9.免疫佐剂:CpG寡脱动物实验及Ⅰ胶质瘤
    (三) 放射治疗
    1.脑瘤伽马刀治疗适应证
    (1) 听神经瘤:肿瘤最大径≤3cm,无脑干受压症状,无颅内压增高;年龄大、不能耐受手术者或术后残留、复发的肿瘤。
    (2)脑膜瘤:肿瘤平均径线≤3cm,无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及颅内压增高,拒绝手术者;年龄偏大、多发性脑膜瘤、深部脑膜瘤或术后残留和复发者。
    (3)垂体瘤:无明显视力视野障碍者;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垂体瘤,肿瘤与视交叉、视神经间距大于3~5mm者;年龄偏大或伴有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不愿接受手术的垂体微腺瘤患者。肿瘤控制率高,部分病例会出现垂体功能低下症状。
    (4) 脑转移瘤:新发单个肿瘤,直径小于3.0cm,或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如脑干、基底核等,无明显占位效应及颅内压增高;多发转移瘤,肿瘤数≤4个,病变位置较分散,开颅手术无价值者;5个以上转移瘤的伽马刀治疗尚在探索中;放疗后肿瘤局部推量治疗;放疗和放射外科治疗后原位复发者或脑内其他部位新发病灶。
    2.射波刀治疗适应证 射波刀(Cyberknife),本节重点简述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1) 脑转移瘤:射波刀治疗适应证与伽马刀类同,对较大病灶可采用分割治疗。
    (2)脑膜瘤:射波刀治疗适应证与伽马刀类同。
    (3) 垂体腺瘤:射波刀治疗适应证与伽马刀类同。
    (4)胶质瘤:首先神经外科手术。对于术后残余、深部及功能区的胶质瘤,可用射波刀。
  • +预后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