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老年人眩晕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产生的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幻觉。患者感到周围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倾倒或升降沉浮等不稳感觉,常伴有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头晕与眩晕不同,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头脑不清醒,无天旋地转感觉,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多无眼球震颤。由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全身中毒、代谢性疾病、贫血、眼病等因素引起。
    眩晕是人群中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患病率为4%~50%,近来的研究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眩晕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眩晕,不同种族间无明显差异。
    引起眩晕的各种病因中,以前庭系统疾病为多见,其中以周围性前庭功能紊乱为主,占25%~71%,在诱发老年性眩晕的诸多因素中,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颈椎病,耳部疾病等与眩晕关系密切。近年来,焦虑抑郁等精神情绪因素与老年性眩晕的关系备受关注。
  • -预防
    预防: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降低血液粘滞度,有利于控制老年前庭损害发生。特别要注意耳毒性药物对前庭的危害。对老年衰老机制研究表明,加强营养,适当补充机体某些必须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可维持正常防御体系的抗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损害,延缓前庭器衰老和退变,从而减轻老年平衡障碍的程度。前庭习服训练可促进老年人前庭功能的代偿,据报道前庭习服训练及自信心培养是老年位置性眩晕病人惟一满意的治疗方法。服用血管扩张药和抗眩晕药如脑益嗪,对缓解前庭周围性眩晕及抑制眼震有明显效果。利用中药抗眩晕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防治老年眩晕和平衡障碍是一条防治的新途径。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老年人的眩晕和平衡障碍变得越来越严重。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前庭功能紊乱合并全身其他脏器疾病时更易发生头晕和眩晕,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Jenking报道70岁以上眩晕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47%和61%。在对63例65岁以上眩晕病人的研究中发现90%有前庭功能紊乱。Gerson对社区居住的977例65岁以上老人调查中发现,平衡障碍由低年龄组的13%增加到高年龄组的46%。在美国70岁以上老人约40%~60%有眩晕和平衡障碍。Belal在587例诊断为“原发性老年平衡障碍”的65岁以上老人中56.9%的病因在前庭器,10%双侧前庭功能低下。Overstall统计眩晕门诊就诊的老人中,50%有中枢性前庭损害,而周围性前庭损害占25%。Orma等对门诊老年人调查中,811例仅121例无眩晕。因此眩晕和平衡障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的严重问题。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前庭器和前庭中枢结构和功能的增龄性改变与血管病变特别是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有密切关系。前庭器和前庭核的血液供应来自椎基底动脉,前庭动脉管腔比耳蜗动脉更细小,并缺乏侧支循环,所以前庭器更易于因供血不足而造成损害。据李学佩等眩晕门诊老年和老年前期眩晕病人分析,因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所致的眩晕占52.8%。水越铁理和白川健夫的报告均证明脑血管障碍占压倒多数。由于增龄所致的组织老化和局部代谢改变可使前庭器官发生各种退变,如毛细血管壁进行性增厚、数量减少、直接营养神经束膜的血管外膜发生退变,而椎基底动脉硬化使局部供血不足,更加速加重这种退变,所以血管病变是前庭毛细胞、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退变的主要原因。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动脉硬化是常见原因。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严重时可使前庭核及与之相连的脑干网状结构供血障碍,致使眩晕反复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也可表现为突发性、旋转性眩晕,Evans对英国3036例65岁以上老年人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旋转性眩晕是发生中风的危险的先兆,出现旋转性眩晕后,约25%可发生中风。高血压或慢性低血压也会影响前庭及其中枢部分。这些改变有时虽很轻微,但却会造成老年人平衡障碍。
    高脂血症和血液高粘滞度是老年人前庭障碍的另一重要原因。Spencer发现444例有内耳疾患的老年病人中,合并高脂血症者占46.6%,推测是由于高血脂使内耳小动脉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氧扩散减少、ATP产生减少的缘故。血脂增高导致内耳动脉硬化,组织供血不足,在此基础上由于病毒感染或发生血管痉挛、栓塞或血栓形成,使内耳功能进一步下降。高脂血症可引起脂代谢障碍,脂质沉积,使内耳毛细胞变性、小动脉硬化;脂质过氧化损害造成前庭器生物膜、细胞器及酶的结构和功能紊乱;使血液粘滞度增高及血液流变性改变,致前庭系统供血不足。小血管内脂质含量增加,使血小板膜流动性下降,血小板聚集,凝血机能亢进,致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有形成份随增龄而发生一定程度改变,如纤维蛋白原随增龄增加,则是老年人易发生血液粘滞度增加的另一原因。高血液粘滞度可使内耳小动脉血流缓慢,甚至栓塞,位听感受器供血不足而缺氧、营养障碍,内淋巴液生化成分改变,最终致位听功能紊乱。
    微量元素与酶代谢参与前庭系抗衰老过程。某些微量元素通过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增强组织抗氧化能力参与抗衰老过程。锌作为辅助因子参与体内200多种酶代谢,缺锌造成机体各类物质代谢改变,前庭酶系也不例外。如神经递质合成,内耳液电化学和酸碱平衡调节均依赖锌的存在。铁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以含铁酶的形式存在于内耳中,严重缺铁可致严重贫血、内耳代谢障碍,出现耳鸣、耳聋和眩晕。锰与内耳发育、耳石和前庭感觉上皮形成及代谢关系密切,缺锰可使前庭感觉上皮退变,出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铜、锰、铁、硒等元素还是很多抗氧化酶的组成部分,上述元素缺乏可致相应酶活性下降,自由基蓄积,脂质过氧化物及其产物丙二醛增加,加重机体各系统及前庭系的衰老和损害。另外,锌还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重要元素,缺锌可致或加重免疫功能障碍,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组织与年龄有关的变化是由于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细胞和分子遗传结构损害的积累所致。随着增龄,自由基产生增加,而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功能减弱。老年人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及丙二醛增加。前二者引起细胞膜功能障碍和膜酶损伤,前庭器也不例外,而丙二醛则能带着原自由基的损伤潜能扩散到其他细胞器产生毒性效应,通过破坏、交联而改变DNA结构,特别对线粒体基因组的损害而引起细胞衰老退变。老年人前庭系统特别是毛细胞对能量代谢敏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损害而发生眩晕和平衡障碍。
    耳源性病因中梅尼埃病老年很少发生,如出现类似症状也多是能找出病因的梅尼埃综合征。病因包括过敏、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肾上腺皮质或垂体功能低下、外伤或精神因素。外伤后眩晕常在头、颈部外伤后发生,是前庭功能紊乱的结果。现在有人认为是精神性的,由于同时伴随其他疾病以及社会精神的应激变化例如孤寂和感到丧失信任,因此这种病人康复时间比较长。位置性眩晕在老年很常见,可由于外伤,也可合并其他耳病、如前庭系自发性退变、颈椎骨质增生、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脑干脱髓鞘病等。前庭神经元炎很少。耳部肿瘤总的来讲发病率低,但应想到听神经瘤。耳毒性药物对老年的危害比青年人严重,因为老年代谢缓慢、肾功能衰退、药物排泄障碍,血浆内半衰期延长、浓度增高,致使迷路淋巴液内药物浓度增高,引起位听系统末梢感受器损害。顺铂对前庭毒性作用不容忽视。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眩晕的临床症状
    (1)眼球震颤:眼球震颤是眼球在某一固定点发生不自主的节律性的来回往返运动。前庭性眩晕常伴有眼球震颤,非前庭性眩晕一般无眼球震颤。前庭周围性眼球震颤与中枢性眼球震颤鉴别要点如下:①周围性病变: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突然发生,眩晕和眼球震颤程度一致。眼球震颤常为节律性,伴躯体向眼球震颤的慢相侧倾倒。通常伴耳鸣和听力减退,常见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和耳毒性药物中毒等。②中枢性病变:眼球震颤可为水平、垂直和旋转性,眩晕和眼球震颤程度不一致,企图倾倒与眼球震颤方向无肯定关系,不一定伴耳鸣和听力减退,常见于脑干和小脑病变。③眼源性眼球震颤:呈摆动性,快慢相区别不明显,无旋转性眼球震颤。眼睛向前正视时也出现眼球震颤为其特点,一般不伴听力减退,无躯体倾倒现象。有些患者因眼球震颤在阅读或注视时出现代偿性头部运动。
    (2)耳部症状:由于前庭神经核与耳蜗神经位置接近,前庭器官疾病所致的眩晕,常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
    (3)平衡障碍:由于迷路或前庭神经病变,不能维持肢体平衡,表现躯体偏斜、站立不稳,甚至倾倒。肢体偏斜的方向是向前庭功能破坏的一侧,与眼球震颤慢相的方向相同,也称为调和性或一致性偏斜。这是大脑皮质中枢的一种调节反射动作,或是一种错误的意识纠正动作。
    (4)自主神经反应:前庭神经核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等有广泛的联系。因此,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变慢、血压下降等改变。
    (5)视觉症状:眼性眩晕常伴有视觉症状,如视力障碍或复视,其他类型的眩晕视力障碍并不多见。
    2.眩晕的系统定位
    (1)视觉系统:视觉器官病变,如屈光不正、眼肌麻痹、视力减退等引起的眩晕,均称眼性眩晕。眼性眩晕,不伴旋转性感觉,只感外界环境来回摆动,无听力障碍,亦无白发性倾倒,可出现假性眼球震颤,即水平性摆动样震颤,快、慢相区别不明显,节律不规律,持续时间长。检查时可发现眼肌麻痹、复视等眼部损害表现,覆盖病侧眼睛后,眩晕可立即消失。
    (2)深感觉系统:深部感觉障碍,如头部、下肢肌肉、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损害所引起的眩晕,称姿态感受性眩晕。此类眩晕有深部感觉缺失的共济失调,可作为定位诊断依据,如脊髓痨等损害脊髓后索时,可引起此类眩晕。
    (3)前庭系统:前庭系统病变为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眼球震颤与眩晕同时出现,常常是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眩晕的重要客观指标。前庭系统引起的眩晕分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两种。
    ①周围性眩晕:A.眩晕突然发生,呈旋转性,持续时间较短,常反复发作。头部或体位改变可促使眩晕加重。B.眼球震颤明显,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转性。眩晕与眼球震颤方向一致。C.眩晕程度剧烈,常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D.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明显,耳鸣较固定,持续时间也较长。E.前庭功能减弱。F.无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②中枢性眩晕: A.眩晕为旋转性,持续时间较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眩晕的程度较轻,与头部运动或体位改变无关。B.眼球震颤呈水平性、旋转性或垂直性。眼球震颤粗大与眩晕程度不一致,持续时间也较长,一般在2~3周以上。C.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较少且不明显。D.一般无明显的耳鸣、听力减退等听神经症状。E.前庭功能正常。F.常有脑干、小脑及大脑颞叶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 +并发症
    并发症:
    随引起眩晕的病因不同而不同。突然发生可致意外损伤。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殊。眩晕者应作贫血、低血糖、内分泌紊乱等相关检验;血常规检查可证明有无贫血;血糖测定可确定有无低血糖的存在;血尿素氮增高可确定尿毒症的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多有血脂增高。脑脊液检查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确定尤为重要;脑蛛网膜炎、脑脓肿时,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及蛋白均增高。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怀疑听神经瘤者应摄内听道平片。
    2.颈性眩晕可摄颈椎片。
    3.脑电图对眩晕性癫痫的诊断有帮助。
    4.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可选择作头颅CT或MRI。
    5.任何不能用周围前庭病变解释的位置性眩晕和眼震均应考虑中枢性病变,应建议作后颅凹的MRI检查。
    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协助定位诊断前庭神经病变有一定帮助。
    7.前庭功能检查
    人的听觉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而前庭功能是否随增龄而减退,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前庭系统和参与平衡功能的其他系统都有高度的代偿功能,因此前庭系统发生老年变化时,可无明显前庭症状。老年人前庭功能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前庭功能减退。
    (1)自发性和位置性眼震:斋藤等检查198名健康老人,未发现一例有自发性和位置性眼震。但有人却认为平衡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位置性眼震极为常见,因此无诊断特异性。
    (2)旋转试验:有人对不同年龄的人做旋转试验,发现对旋转试验的反应与年龄有关。多数认为老年人前庭反应减退,也有人认为在中年或中年后期前庭反应最强,60岁以后才渐减退;少数人发现老年人前庭反应正常。虽然应用的眼震指标和检查方法不同,但多数发现旋转后眼震振幅随增龄而减小。如Scoder发现老年人旋转后眼震总振幅、总次数和眼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青年人。Nicolai检查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首次旋转后眼震反应,发现老年组(60~80岁)的眼震总振幅和总次数明显低于青年组。Wall Ⅲ研究正弦旋转试验(0.005Hz~1.0Hz)的前庭-眼反射,发现增益振幅随增龄而减少,在0.005和0.01Hz时相差显著。Stefansson认为随增龄旋转后眼震的最大慢相速度逐渐降低,在6°/秒2时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向优势在3°/秒2和6°/秒2时也随增龄而增加,在3°/秒2时具有统计学意义。Camarada发现在Coriolis加速试验中,老年人的植物神经反应较年轻人弱。
    (3)冷热试验:Mulch和Petermann检查102名健康人冷热试验的最大慢相速度、最大振幅、最大频率和眼震总次数,发现前庭反应的眼震指标绝对值和年龄有关,表现为中年和中年后期反应最强,眼震各指标绝对值最高,60岁以后逐渐减退。Bruner对293名22~88岁眩晕病人检查结果表明,前庭反应逐渐增强,到60~70岁后才渐减退,尤以最大频率和最大慢相速度明显。也有人发现反应高峰期分别在40岁或46~50岁。虽然对反应高峰期年龄组确定不同,但都是在中年或中年后期,而且肯定老年人的前庭反应减退。除上述中年或中年后期前庭反应最强,以后反应渐减退的观点外,一些作者发现老年人对冷热试验反应明显低于青年人,最大慢相速度、最大振幅、最大频率和眼震持续时间等多项指标,老年人前庭反应明显降低。但Karlsen发现冷水灌注仅眼震持续时间随增龄而缩短,热水灌注的眼震振幅、频率、最大慢相速度和持续时间均随增龄而减低,而且71岁以上年龄组热水反应均较冷水弱。这可能是热水刺激更接近生理刺激。
    相当数量老年人前庭反应性增高,有人认为与动脉硬化引起内耳血液动力学变化有关。当血管处于神经机能病变阶段,前庭兴奋性增高,到动脉硬化期,前庭反应减退。Gramovski等比较平均年龄19岁和65岁二组健康人双耳双温试验眼震电图参数,老年组最大。Lfimmli比较中间年龄30岁和70岁二组健康人眼震电图参数,眼震持续时间随增龄而延长,而慢相速度无相应变化。Oosterveld以“逆转关系”来解释老人前庭兴奋性增高:随着年龄增大,前庭系统功能衰退,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呈代偿性增强,即所谓“适应-调节”理论在机体老化过程中为保持机体生命力,延长生命而产生代偿机制。
    (4)耳石功能:球囊和椭圆囊描记的最大振幅值60岁前比较稳定,而后变小,75岁后特别明显。
    (5)眼运动功能及姿势描记试验:扫视是眼球运动的一种形式,泛指视线从一个注视点迅速移到另一注视点,旁中脑桥网状结构存在着与扫视有关的运动前神经通路。从各家测得的扫视潜伏期可看出,随扫视幅度增大,潜伏期延长。年龄越大潜伏期越长。Sharpe等认为老年人眼动系统受损可能与小脑萎缩有关,故潜伏期是年龄老化的指标。扫视试验理想的精确度应为100%,增益等于1,但绝大多数大于或小于1。随年龄增长,生理欠冲减少,生理过冲增加。过冲比例增大亦是大脑预测机能老化、控制能力下降的表现。Hutton等研究了老年人眼跟踪,显示随年龄增长跟踪能力减退。年轻人跟踪异常20%,而60岁以上则上升至80%。Barber认为跟踪的老化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增益下降。但张素珍等则认为各年龄组眼速、增益无差异,但随着年龄增大总失真度(跟踪眼速/靶速×100%)明显增大,故跟踪曲线的总失真度是年龄老化的敏感指征。视动性眼震试验,斋藤雄一郎发现老年组视动眼震总眼震数与年轻人无异,但最大慢相速度低于年轻人,这是由于老年人神经系统老化;意识清晰度降低,慢相速度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但张素珍等测定各年龄组慢相速度及增益无差异,40岁以上增益反较年轻人大。Stenfansson等亦发现随年龄增长,视动性眼震慢相速度增加,60岁以后逐渐下降。老年人视动性眼震反应增高可能与脑动脉硬化、大脑及小脑抑制能力降低有关。刺激速度增大至40°/秒时,视动性眼震慢相增益下降快,是年龄老化的指征。小脑对眼运动作用Morales-Garcia等已有总结,他们指出小脑病变会损害正常眼运动,因正常眼运动是通过小脑眼束传导的。眼运动系统独立于前庭系统,但它可通过把冲动传人小脑,修正小脑眼反应。Purkinje细胞对输入眼肌的兴奋有抑制作用,因此输入眼肌冲动的减低,就会引起异常的眼肌运动,从而造成眼运动共济失调。小脑与前庭核之间有直接联系,所发出的突起主要与Purkinje细胞有关。Peterka等发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头位改变发生平衡障碍甚或跌倒的人中,54%是60岁以上老人。因此平衡障碍最主要发生在小脑眼系统或小脑前庭脊髓系统。小脑Purkinje细胞损失比大脑细胞要多。50岁后即可测到细胞数的减少。
    用眼运动试验、姿势描记检查平衡功能,显示随年龄而出现较多的退变,它比用冷热和旋转试验检查显示的前庭眼反射的变化要明显,说明老年人平衡障碍是小脑:Purkinje细胞损失的结果。这些细胞有眼运动系统和躯干肌肉系统的传出控制,小脑对这些肌肉运动有协调作用。
  • +诊断
    诊断:
    老年性眩晕表现多样,原因复杂,涉及诸多临床学科,使其定位与定性诊断极为困难。对于老年性眩晕或老年性平衡功能失调,应首先判断其症状是因前庭系统的老年性退行性变所引起还是由于眩晕性疾病所致。
    1.病史采集与分析
    由于眩晕患者以主诉为主,因此,病史对眩晕的诊断十分重要,也是诊断眩晕的重要依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眩晕症状的性质。②眩晕发作的特点。③眩晕发作的诱因。④伴发症状。⑤既往病史等。依据病史可初步判断导致眩晕发生的可能原因,应初步判断:①眩晕是由前庭疾病还是由全身性疾病所致。②眩晕是源于前庭周围性疾患还是中枢性疾患。③眩晕是由半规管疾患还是耳石器疾患所致。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眩晕症状涉及到临床多个学科,应丰富相应学科的有关知识,避免诊断时出现片面臆断。②同一发病原因的疾病,由于病变部位、程度的不同,眩晕表现形式和特点可有所不同。③同一部位的病变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④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眩晕。⑤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有多种导致眩晕的疾病。
    2.检查
    (1)全身检查: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可导致眩晕的全身性疾病。
    (2)耳鼻咽喉科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听力学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以发现导致眩晕的耳与前庭系统的可能病因。
    (3)神经科检查:了解有无导致眩晕的神经系统疾病。
    (4)眼科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视性眩晕。
    (5)听力学检查:了解是否合并听觉减退及其可能发生原因。
    (6)前庭功能检查:了解前庭功能的状态及前庭功能异常的性质。
    (7)影像学检查:宜采用高分辨薄层CT扫描及MRI,有助于发现引发眩晕的一些内耳前庭及中枢性病变。
    (8)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发现一些可能导致眩晕发生的代谢性异常因素。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眩晕的病因鉴别诊断:依据患者是单次或反复眩晕发作、单侧或双侧的前庭损害、症状与头位变化的关系等,可作病因鉴别诊断。
    (1)单次眩晕发作:①常见原因:A.周围性: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B.中枢性:脑干卒中或小脑卒中、多发性硬化。②少见原因:迷路梗死、Ramsay Hunt综合征、梅毒性迷路炎、结核性迷路炎、莱姆病、结节病(肉芽肿)、胆脂瘤、听神经瘤。
    (2)反复眩晕发作:①常见原因:A.周围性:梅尼埃(Ménière)综合征。B.中枢性: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缺血。②少见原因:梅尼埃(Ménière)病、外淋巴瘘、复发性迷路缺血、高黏状态、Cogen综合征、耳硬化症、前庭发育不全、家族性复发性共济失调、前庭癫痫发作。
    (3)位置性眩晕:①常见原因:A.周围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B.中枢性:中枢性位置性眩晕。②少见原因: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前和水平半规管)、酒精中毒、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4)双侧前庭神经病变:①常见原因:周围性:耳毒性前庭神经损害(氨基糖甙类抗生素)。②少见原因:A.周围性:耳硬化症、前庭神经元炎后遗症、双侧听神经瘤(神经纤维病)、双侧梅尼埃(Ménière)综合征、特发性双侧前庭神经病、Paget病。B.中枢性:韦尼克(Wernicke)综合征。
    2.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前庭系统眩晕因损害部位不同而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两类。前者主要由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损害所引起,后者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所引起。
    其鉴别见(表1)。
  • +治疗
    治疗:
    1.病因治疗:眩晕的病因已经明确者,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治疗,及时停用耳毒性药物,并给予维生素B族药物;治疗眼部疾患和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等。有些疾病须施行手术治疗,如颅内肿瘤、脓肿、寄生虫等,中耳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迷路炎等。颈椎病患者,如果骨赘压迫椎动脉引起供血不足发生的眩晕,可试行颈椎牵引治疗。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应用特殊的耳石复位法治疗。
    2.一般治疗:在眩晕发作时,患者应静卧休息,避免声光刺激,尽量减少体位变化以免加重症状。适当地控制水和钠的摄人,给予富含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类饮食。对于眩晕症状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由于担心再发而高度紧张,须辅以精神安慰和耐心解释工作。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眩晕和减少恶心、呕吐、出汗等伴随症状,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1)镇静止吐药物:镇静止吐药物能抑制前庭系统反应和呕吐中枢,减少胃肠道呕吐中枢的冲动传入,减轻眩晕及其伴发症状。①地西泮(安定):2.5mg,3次/d。②苯巴比妥:0.03g,3次/d。③异丙嗪:12.5~25mg,3次/d。④甲氧氯普胺(胃复安):5~10mg,3次/d,也可肌内注射,10~20mg或40mg。
    (2)抗组织胺药物:用于治疗乘坐飞机、车船等引起的眩晕。①苯海拉明:20~50mg,2~3次/d。②茶苯海明(乘晕宁):50mg于乘车船前30min口服,必要时每隔4~6h 1次;或每次50~l00mg肌内注射。③地芬尼多(眩晕停):25mg,3次/d。
    (3)抗胆碱能药物:用于治疗副交感神经的张力增高引起的眩晕。①东莨菪碱:0.2~0.3mg,3次/d,或0.3~0.6mg肌内注射。②阿托品:0.5~1mg肌内或皮下注射。③普鲁苯辛:15~30mg,3次/d。
    (4)血管扩张药物:用于治疗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梗死等,也可用于治疗迷路水肿。①倍他司汀(培他啶):4~8mg,3次/d;倍他司汀注射液20mg,静脉滴注,1次/d。②氟桂利嗪:5~l0mg,每晚1次。③5%碳酸氢钠:20ml,加入5%葡萄糖或注射用水10~20ml,静脉注射。④尼莫地平:20mg,3次/d。⑤婴粟碱:30~60mg,肌内注射,2次/d。⑥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5%葡萄糖250~500ml,静脉滴注,1次/d。⑦低分子右旋糖苷:250~500ml静脉滴注,1次/d。⑧银杏叶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液或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于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①阿司匹林:80~l00mg,1次/d。②氯吡格雷:75mg,1次/d。长期应用注意防治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毒副反应。
    (6)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有调节免疫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用于治疗梅尼埃病、多发性硬化、颅内压增高等疾病引起的眩晕。地塞米松5~l0mg、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1次/d,3~5d后逐渐减量。
    (7)脱水利尿药:用于治疗颅内压增高、梅尼埃病、内分泌障碍而致水钠潴留等原因引起的眩晕。①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1~2次/d。②呋塞米(速尿):20~40mg,静脉注射,1次/d。③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25mg,l~2次/d。④氨苯蝶啶:50mg,l~2次/d。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