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 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多种因素、多种基因控制的结果。它是构成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和纤维环含水量减少,原纤维变性及胶原纤维沉积增加,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退变。间盘这种退行性变,在外力压力之下,即刻发生破裂,导致间盘突出。
2. 过度负荷 体力劳动者和举重运动员,因过度负荷,容易造成椎间盘过早的退变。当人体负重100kg时,正常的椎间盘间隙变窄1.0mm,向侧方膨出0.5mm;而当椎间盘退变时,负荷同样重量,则椎间盘压缩1.5~2.0mm,向侧方膨出1.0mm。当过度的腰部负荷时,例如弯腰提取重物,椎间盘内压增加,则容易造成纤维环破裂。
3. 急性损伤 积累性损伤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诱发因素,例如反复弯腰、强力的扭动作,最容易损伤椎间盘。急性损伤,例如腰背扭伤,可造成椎间盘内终板破裂,使髓核突入椎体内。
4. 长期震动 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腰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长期反复的椎间盘压力增高,可加速椎间盘的退变或突出。
5.遗传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小于20岁的青少年病人,约32%有遗传家史;有色人种的患病率较低。
6. 妊娠 妊娠期间盆腔、下腰部各组织结构松弛,而且腰骶部又承受更大的重力,这必然增加椎间盘的压力和损伤的机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型方法:
1. 病理分型 Mcnab将椎间盘突出分为5种病理类型:①周围性纤维环膨出;②局限性纤维环膨出;③椎间盘突出,移位的髓核限于很少几层的纤维环内,切开纤维自行突出;④椎间盘脱出,移位的髓核穿过纤维环而进入后纵韧带之下;⑤椎间盘游离,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物质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孔间等,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
我国学者宋献文依据手术观察及间盘突出情况将突出分为3种病理类型:①完整型:纤维环外完整,突出球状;②骨膜下破裂型:纤维环仍可完整,突出物呈长椭圆形,高低不平,可向上或向下到相邻椎体后面;③椎管内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物位于后纵韧带之下,或者游离到椎管中。
2. 临床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临床上较为有用的分型如下:①膨隆型:纤维环有部分破裂,而表面完整。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部隆起,表面光滑。这种类型的突出经保守治疗大多有效。②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坏,髓核突出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呈菜花状。这种类型的突出常需手术治疗。③游离型:椎间盘破裂,间盘碎块脱入椎管内,或者完全游离。这种类型的间盘突出症,首选手术治疗。④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Schmorl结节是指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中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而形成的结节;而经骨突出型是指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骨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这两种形式的间盘突出,在临床上仅可引起腰痛,而不引起神经根症状,往往不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