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腰椎间盘突出症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在椎间盘突出症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调查资料表明,胸椎间盘突出症,仅占椎间盘突出症总例数的0.2%~4%,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占90%左右。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也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 -预防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在L4/5和L5/S1,在此间隙的发生占90%~96%,多个间隙同时发病者仅占5%~22%。患病的年龄多在20~50岁,约占80%,20岁以下的发病者仅有6%,有人统计500例的腰腿痛的病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占18.6%。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 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多种因素、多种基因控制的结果。它是构成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和纤维环含水量减少,原纤维变性及胶原纤维沉积增加,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退变。间盘这种退行性变,在外力压力之下,即刻发生破裂,导致间盘突出。
    2. 过度负荷 体力劳动者和举重运动员,因过度负荷,容易造成椎间盘过早的退变。当人体负重100kg时,正常的椎间盘间隙变窄1.0mm,向侧方膨出0.5mm;而当椎间盘退变时,负荷同样重量,则椎间盘压缩1.5~2.0mm,向侧方膨出1.0mm。当过度的腰部负荷时,例如弯腰提取重物,椎间盘内压增加,则容易造成纤维环破裂。
    3. 急性损伤 积累性损伤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诱发因素,例如反复弯腰、强力的扭动作,最容易损伤椎间盘。急性损伤,例如腰背扭伤,可造成椎间盘内终板破裂,使髓核突入椎体内。
    4. 长期震动 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腰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长期反复的椎间盘压力增高,可加速椎间盘的退变或突出。
    5.遗传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小于20岁的青少年病人,约32%有遗传家史;有色人种的患病率较低。
    6. 妊娠 妊娠期间盆腔、下腰部各组织结构松弛,而且腰骶部又承受更大的重力,这必然增加椎间盘的压力和损伤的机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型方法:
    1. 病理分型 Mcnab将椎间盘突出分为5种病理类型:①周围性纤维环膨出;②局限性纤维环膨出;③椎间盘突出,移位的髓核限于很少几层的纤维环内,切开纤维自行突出;④椎间盘脱出,移位的髓核穿过纤维环而进入后纵韧带之下;⑤椎间盘游离,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物质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孔间等,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
    我国学者宋献文依据手术观察及间盘突出情况将突出分为3种病理类型:①完整型:纤维环外完整,突出球状;②骨膜下破裂型:纤维环仍可完整,突出物呈长椭圆形,高低不平,可向上或向下到相邻椎体后面;③椎管内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物位于后纵韧带之下,或者游离到椎管中。
    2. 临床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临床上较为有用的分型如下:①膨隆型:纤维环有部分破裂,而表面完整。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部隆起,表面光滑。这种类型的突出经保守治疗大多有效。②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坏,髓核突出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呈菜花状。这种类型的突出常需手术治疗。③游离型:椎间盘破裂,间盘碎块脱入椎管内,或者完全游离。这种类型的间盘突出症,首选手术治疗。④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Schmorl结节是指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中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而形成的结节;而经骨突出型是指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骨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这两种形式的间盘突出,在临床上仅可引起腰痛,而不引起神经根症状,往往不需要手术治疗。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 前驱症状 指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前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症状。腰椎退行性改变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有时亦可出现下列症状:①急性腰痛的发生。往往是轻微的动作而诱发,例如弯腰洗脸,腰部剧痛,经卧床休息,或服用止痛药,甚至不经任何治疗而自愈。②腰痛反复发作。这种前驱症状的出现表明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疼痛发生持续3天至1周左右。间歇期病人无腰痛。③慢性持续性腰痛。有这种症状的病人,往往有几年反复发生的急性腰痛病史,而是逐渐转变成持续性腰痛。
    2.症状
    (1) 腰痛:腰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为91%。腰痛主要发生在下腰背部或腰骶部。发生腰背痛的原因,主要是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间盘突出较大时,刺激硬膜,可产生硬膜痛。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经过一段时间可以缓解。
    (2)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和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时为钝痛,而后逐渐加重。疼痛多呈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坐骨神经痛多为单侧性疼痛。在某种姿势下,因活动或腹压增加疼痛加重,或突然出现触电般的放射痛,自腰部向下肢放射。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和排便不能自控。马尾综合征发生率为0.6%~24.4%。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 体征
    (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例如,髓核突出在神经根外侧,上身向健侧弯曲,腰椎凸向患侧,这可松弛受压迫的神经根。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3) 压痛及骶棘肌痉挛: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4)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 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还有的病人出现神经反射异常。
    (6)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70°以内,可出现坐骨神经痛。阳性率约90%。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 腰椎平片:腰椎下位片,腰椎可呈侧凸。侧凸多见于L4/5椎间盘突出。腰椎侧位片,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价值。当侧位片显示椎间隙前窄后宽时,提示腰间盘纤维环不完全破裂,髓核膨出。当椎间隙减小或明显狭窄,表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2) X线造影:可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突出的程度,准确率达80%。
    (3) CT检查: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韧带是否增厚,椎间盘突出程度和方向,诊断价值较大。
    (4) MRI检查:可全面观察腰椎间盘是否有病变,了解髓核突出程度和位置,并可鉴别椎管内有无其他占位性病变。
    (5) 电生理检查:可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 +诊断
    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作出印象诊断;再依靠特殊检查作出初步诊断;最后要做好鉴别诊断,除外其他疾病,才可明确诊断。
    1. 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腰痛;②坐骨神经痛;③马尾神经综合征;④腰部活动受限;⑤病变间隙棘突有压痛;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
    2.依靠特殊的检查来诊断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是造成腰背痛及腿痛的主要疾病,但许多疾病也有类似症状,因此须做好举例诊断、除外其他疾病,才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腰肌劳损,腰椎横突综合征,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椎管内肿瘤,神经根及马尾肿瘤等。
  • +治疗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之分。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取决于此病人不同的病理阶段和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这两种疗法各有其指征。
    1. 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的目的使椎间盘突出的部分和受到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得以消退,减轻并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1) 非手术疗法的适应证:①初次发病,病程短者;②病程虽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的病人;③经特殊检查,突出较小的病人,由于全身性疾病或者局部皮肤疾病,不能施以手术者;④不同意手术的病人。
    (2)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1) 卧床休息:病人必须卧床休息,直到症状完全缓解。一般需卧床3周。3周后,戴围腰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
    2) 持续牵引:牵引的目的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纳;牵引可解除腰椎后关节的负载,同时可以解除肌肉痉挛。常用的牵引式有手法牵引、骨盆牵引等。
    3) 理疗、推拿和按摩: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可使痉挛的肌肉松弛。
    4) 激素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是一种长效抗炎剂,可以减轻、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症。
    5) 痛点封闭疗法:适用于腰部有明确的局限性压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常用2%普鲁卡因2~5ml,或2%利多卡因2~10ml施行痛点封闭。
    6) 髓核化学溶解:将胶原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注入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该酶能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但不损伤神经根,使椎间盘内压降低,使突出的髓核缩小,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2. 手术疗法
    (1) 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 手术的适应证:①非手术疗法无效,症状继续加重者;②首次剧烈发生,病人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病人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者;③病人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④中年病人病史较长,影响工作和生活者;⑤经脊髓造影、CT、MRI检查;⑥保守疗法有效,但症状反复发生,且疼痛较重者;⑦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者。
    2) 手术疗法禁忌证:①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影响生活工作者;②首次发作或多次发作,未经保守治疗;③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较广泛的纤维组织炎、风湿症等症状;④临床疑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X线特殊检查未见有特殊征象。
    (2) 常用的手术方法:①后路髓核摘除术;②内镜下髓核摘除术;③人工髓核置换术;④侧路经皮髓核摘除术;⑤前路经腹膜或腹膜外髓核摘除术;⑥人工椎间盘置换术;⑦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等。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