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A群链球菌感染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链球菌(streptococcus)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寄生于健康人的鼻咽部、皮肤等处,可引起小儿咽峡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及各种化脓性感染。有的小儿感染本菌后可出现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等。近年来又认为可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受到儿科临床的高度重视。
  • -预防
    预防:
    A群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对猩红热患儿应及时隔离至少1周,咽拭子培养阴性后解除隔离,方可上学或入幼托机构。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7~10d,托幼机构及学校的工作人员或老师等应做咽拭子培养,若有带菌者亦应予以治疗。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小儿个人卫生,避免皮肤软组织感染。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链球菌A群感染较过去增多,婴儿感染发生率最低,5岁以下皮肤链球菌感染最常见,5~15岁链球菌咽炎及猩红热为多,严重的链球菌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小儿。
    患儿及带菌者均为传染源,学龄儿带菌者占15%~20%,鼻咽部、皮肤均可带菌,鼻咽部细菌通过咳嗽、打喷嚏经呼吸道直接传播,还可在皮肤、黏膜损伤时经伤口或通过污染的食品经口间接传播。
    小儿对链球菌有普遍的易感性,感染后(包括隐性感染者)都会产生两种免疫:①抗菌免疫:可产生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型的特异性,对不同型的链球菌无保护作用。②抗毒免疫:机体产生红疹毒素抗体,此抗体仅抵抗同种血清型的毒素,故仍有可能感染另一种外毒素的链球菌而再次发病。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A群链球菌侵入体内引起感染反应可分为3种。
    1.感染性反应 细菌进入呼吸道黏膜、皮肤及其他部位,由于其M蛋白有抵抗体内白细胞吞噬的作用而很快繁殖,且产生溶血素,使机体血细胞分解,细菌产生的诸多酶可破坏宿主组织使感染扩散,炎症细胞渗出,组织破坏及形成化脓病变,而致咽峡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脓肿、蜂窝织炎等。
    2.毒素性反应 A群链球菌产生致热性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毒血症及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toxic shock-like syndrome,TSLS),同时红疹毒素可引起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成猩红热皮疹。
    3.变态反应 A群链球菌感染后2~4周,部分患儿可出现心、肾、滑膜组织等处非化脓性病变,即风湿病和肾小球肾炎。近年来认为链球菌M蛋白和外毒素均具有超抗原作用,引起感染后自身变态反应。心脏可有心内膜炎、心肌炎和心包炎,可致心脏瓣膜损害。多发性关节炎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链球菌感染后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关。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A群链球菌可引起全身多部位的化脓性疾病,小儿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以学龄儿童为多。患儿有发热、头痛、咽痛、乏力等。体格检查见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容易抹去,可同时有颌下淋巴结肿痛。发热一般持续3~5d,在一周内症状和体征消失,但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消退较慢,常需数周。
    2.猩红热(scarlet fever) 小儿好发,尤以5~12岁为多,全年可发病,但冬、春季较多。近些年来,因生活条件改善及抗生素的应用,发病率减少,多为散发,病情较轻。潜伏期1~6d,多数为2~3d,起病较急,以发热、咽痛、呕吐、头痛等为主,体温可高达39℃,近年来发热较轻。病初软腭黏膜充血,并有粟粒状红疹或出血点,即称黏膜内疹。咽部疼痛,扁桃体红肿伴有黄白色点片状渗出物,舌面盖有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以舌尖及边缘处最明显,称为“草莓舌”,3~4d后白苔开始脱落,露出红的舌面及突出的乳头,称为“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痛。
    皮疹大多在起病24~48h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呈鲜红色,压之退色,其上散布着针尖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皮疹,似“鸡皮样”,有瘙痒。在皮肤皱褶处(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更多形成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Pastia征)。面部两颊潮红且有红疹,惟见口唇周围苍白无皮疹,称为“口周苍白圈”。皮疹持续时间轻者2~3d,重者可达1周。此时全身中毒症状也较重。
    到恢复期时患儿体温下降,一般情况好转,皮疹消退1周之后开始脱皮,脱皮的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比,轻者为糠屑样脱皮,重者呈片状脱皮,历时2~4周。近年来轻型患儿较多,皮疹少,持续时间短暂,可无脱皮,往往易漏诊,有的因出现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后,方予回顾性诊断本病。
    本菌亦可从患儿局部伤口侵入形成局部化脓性炎症而致病,无咽峡炎或杨梅舌,皮疹在伤口处首先出现且较明显,然后向全身蔓延,称为外科型猩红热,需与小儿夏季头部疖肿、甲沟炎、肛旁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等引起的猩红热样皮疹进行鉴别。
    轻型的猩红热皮疹尚需与麻疹、风疹、药物疹或不典型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等区别。
    3.皮肤、软组织及全身感染 新生儿脐部感染,初表现为脐部皮肤发红,继而化脓,可引起败血症;婴幼儿脓疱病,病初为小丘疹,随之变为疱疹,继发感染成为脓疱,可继续增多且破溃,5d左右结痂;伤口处继发本菌感染可扩散为蜂窝织炎,常导致败血症,且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腹膜炎及其他部位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4.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 病原菌大多数是A群链球菌M1、M3血清型,B群链球菌等较为罕见。国内报道是缓症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成人较小儿多见。病初出现畏寒、发热、咽痛、肌痛、腹痛、呕吐、腹泻等,淋巴结肿大、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及软组织有蜂窝织炎,伴有低血压性休克,严重者有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难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进行区别,最终以细菌培养阳性来鉴别。
  • +并发症
    并发症:
    1.化脓性并发症 年幼体弱儿多见,如中耳炎、乳突炎、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心包炎等。
    2.变态反应并发症 少数病儿在感染后数周可出现风湿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急性期过后可有心脏瓣膜损害,但近20~30年来小儿风湿病及风湿性心脏病明显减少。另外A群链球菌特别是12型感染后几周有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有化脓性并发症者更高,感染严重者,如TSS病人细胞分类可呈左移,猩红热者出疹后嘈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至5%~10%。TSS病人血小板计数起病时可正常,继而下降。
    2.尿常规 高热病人可出现蛋白尿,并发肾炎时尿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细胞和管型,无并发症者尿液异常在热退后消失。
    3.细菌培养 标本可取伤口的脓液,咽喉、鼻腔等病灶的棉拭,疑为败血症时的血液等。脓液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镜下观察时,细菌常呈双或以单个形式存在,而不是呈典型的链状。培养怀疑链球菌感染的标本应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培养基中加入10% CO2,常有助于形成典型的溶血现象。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平皿上数小时或数天后形成菌落。咽拭或伤口等处分泌物或渗出物有A组链球菌生长。由侵袭性A组链球菌所致TSS,其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60%。
    4.生化检查 检测抗体时取血清。恢复期血清可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test)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风湿热患者血清中的ASO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单位以上。活动性患者抗体一般超过400单位。补体水平测定可见大多数患者补体C3及CH50备解素下降,C3<0.8mg/ml,病后6~8周多能恢复正常。如补体持续下降而不恢复正常,则应怀疑是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或其他系统性疾病(SLE等)。部分病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试阳性及冷球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第Ⅷ因子和胞质素活性增高。
    5.抗链球菌DNA酶及透明质酸酶试验 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6.Dick试验(Dick test) 是一种皮内试验。注射0.1ml含有1个皮肤试验量的链球菌红疹毒素于受试者一侧前臂皮内,6~24小时出现直径大于1cm红斑者为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对猩红热无免疫力。注射局部无反应或红斑小于1cm者为阴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猩红热有免疫力。若早期Dick试验结果阳性,恢复后转为阴性,可作为猩红热的诊断依据。
    7.其他 TSS病人可出现肺功能减退,血氧饱和度降低,肝功能、肾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等表现。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应常规做X线检查了解心、肺情况;做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脑电图,脑CT,B超等检查。
  • +诊断
    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最后确诊可依据从咽拭子、感染部位脓性分泌物中获得阳性细菌培养结果。除做溶血反应外,应以血清分类法确定其群别及型别。检测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效价在1:400以上有诊断意义。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A群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或皮肤、软组织局部化脓性感染或全身性化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难以区别。链球菌扁桃体炎尚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咽白喉 起病较缓,发热较本病为低,咽部充血不著,覆盖灰白色假膜,并可波及软腭、悬雍垂及咽壁等部位,假膜不易拭去,剥离时可留下出血面,咽拭培养及涂片检查有助于诊断。
    2.樊尚(奋森)咽峡炎 口臭著,扁桃体及软腭上有污灰色假膜、继发性坏死。并有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浅溃疡,周围组织无明显充血或水肿。病变多为一侧性,全身症状轻、热度低、白细胞计数正常。渗出物涂片可找到樊尚螺旋体和梭形杆菌。
    3.药疹 可呈猩红热样皮疹,有服药史及一定潜伏期,无咽峡炎及“草莓舌”改变,中毒症状轻。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咽部体征可与链球菌感染相仿,但发热持续时间长,抗菌药物无反应,周围血象中异常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5.麻疹 起病初有明显卡他症状及口腔麻疹黏膜斑,起病后4天出疹,为斑丘疹,分布广,皮疹之间皮肤正常。
    6.风疹 浅红色斑疹,耳后、枕淋巴结肿大,咽部症状轻,无“草莓舌”。
    7.金葡菌感染 由于该菌有红疹毒素,亦可呈猩红热样皮疹,鉴别主要依靠细菌培养。
    8.其他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可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这两种疾病多有明显的皮肤病损和关节酸痛等关节炎症状,前者血中狼疮细胞及抗DNA抗体阳性,后者束臂试验阳性。只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检查,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 +治疗
    治疗:
    A群链球菌感染首选的治疗药物至今仍为青霉素,对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均有效,小儿剂量:每日2万~4万μ/kg,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5~7d。对重症患儿则应加大剂量,每日20万μ~40万μ/kg,分3~4次静脉滴入,必要时可选两种抗生素同用。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滴注,近年来A群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亦增高,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有休克时需积极进行抢救。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