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小儿血友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缺乏因子Ⅷ(FⅧ)、Ⅸ(FⅨ) 或因子Ⅺ而导致的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甲,即因子Ⅷ(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AHG)缺乏症;血友病乙,即因子Ⅸ(又称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缺乏症;血友病丙,即因子Ⅺ(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缺乏症。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以血友病最为常见,尤其是血友病甲约占85%。
  • -预防
    预防:
    加强血友病携带者的检测,对血友病家族中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血友病胎儿应终止妊娠,无疑会降低血友病的发病率。
    根据本组疾病的遗传方式,对患者的家族成员需进行筛查,以确定其中病人和携带者,并对他们进行有关本组疾病的遗传咨询,使他们了解遗传规律。对家族中的孕妇要采用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断,如确定胎儿为血友病甲患者,可及时终止妊娠。
    预防出血应自幼养成安静生活习惯,以减少和避免外伤出血,尽可能避免肌内注射,如因患外科疾病需做手术治疗,应注意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或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早在18世纪Schloein就提出了血友病这一概念。1893年Wright首次发现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时间延长,认为本病是原发性出血性疾病。1947年人们认识到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时间延长与FⅧ水平下降有关,随后于1952年发现Christmas病是由于FIX水平下降所致,之后将FⅧ水平下降的血友病命名为血友病甲,将Christmas病命名为血友病乙。
    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正常的血浆能够纠正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时间延长,随后正常血浆替代治疗成为早期治疗血友病的基本方法。但是血浆中因子含量往往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因出血导致的死亡率仍很高。1964年冷沉淀物的发现开创了血友病治疗的新时代,冷沉淀物中含有丰富的FⅧ,可用于血友病甲患者的治疗。1965年出现了FⅧ部分纯化制剂,称为FⅧ浓缩剂(主要含有FⅧ和vWF)。自20世纪80年代始,为了防止输血相关的病毒感染,从献血者的筛选、因子浓缩制剂的病毒灭活处理以及纯化工艺等多方面,对替代治疗的产品进行了改进。1985年FⅧ和FⅨ基因克隆成功,1989年基因重组的FⅧ首次投入临床使用,近几年高纯度FⅨ制剂和基因重组的FⅨ也已开始使用。
    血友病的发病率约为1/5000男性人口,无明显地区和种族差异。其中血友病甲约占80%~85%,血友病乙约占10%~15%。据1992年24省、直辖市调查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万。血友病甲、乙、丙的发病比率约为16∶3∶1。其共同特点为终身有自发的或轻微损伤后长时间出血倾向。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FⅧ和FⅨ基因均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因此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都是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疾病。根据血友病的遗传规律可以有以下4种情况:
    1.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所生的男孩均是正常者,所生的女孩均是携带者。
    2.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所生的男孩有50%的概率为血友病患者,所生的女孩有50%的概率是携带者。
    3.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患者所生的男孩有50%的概率是血友病患者,所生女孩携带者和血友病患者各占50%,此种婚配情况很少见。
    4.男性血友病患者和女性血友病患者所生的男孩和女孩均患血友病,此种婚配情况至今尚未发现一例。
    因子Ⅷ是一种大分子复合物,在血浆中由小分子量具有促凝血活性的Ⅷ:C和大分子量的von Willebrand因子(vWF)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其中Ⅷ∶C只占复合物的1%。因子Ⅷ是一种水溶性糖蛋白,可被Xa或凝血酶激活为Ⅷa。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在Ca2及磷脂存在的条件下,Ⅷa以辅酶的形式参与因子Ⅸa对因子X的激活,使因子X被因子Ⅸa激活的速度大大提高。缺乏因子Ⅷ或因子Ⅸ时,凝血活酶生成减少,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延迟,凝血时间延长,引起出血症状。vWF作为因子Ⅷ的载体对其起稳定作用,并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vWF水平或功能降低时,可引起因子Ⅷ缺乏及出血倾向。
    Ⅷ∶C 80%由肝窦内皮细胞合成,其余由脾、肺、肾、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其活性极不稳定,在4℃贮存24h后可丧失20%,Ⅷ∶C血浆含量5μg/L,活性50%~150%,半衰期8~12h。因子Ⅸ由肝脏合成,属于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半衰期18~24h,血浆活性80%~120%。因子Ⅺ由肝脏合成,半衰期为40~48h,4℃下稳定,故本病患儿替代治疗时输入库存血浆即可补充因子Ⅺ。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为本病的主要表现,终身轻微损伤或手术后有持久出血倾向。
    血友病甲、乙临床表现相似,出血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血友病甲多在婴儿开始学爬、学走时发病,生后9个月内发病者少,偶见新生儿断脐时出血不止,轻症患儿可至成年后才发现。血友病乙重型患儿少见,轻症患儿多,多在2岁内发病,少数迟至5~6岁。
    (2)关节出血:是血友病甲患儿的特殊表现之一,约见于75%的血友病甲患者。常发生在运动及创伤后,婴儿多为踝关节受累,儿童以膝关节受累常见。出血前有轻度不适,继而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如出血量少,治疗及时,关节血肿可被吸收。但关节的反复出血常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关节腔变窄,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形成慢性血友病性关节炎,甚至关节畸形、功能丧失。
    (3)血友病肌肉出血和血肿:以下肢、前臂、臀部多见。深部血肿有相应部位疼痛、压迫症状。如出血量多,可引起休克、贫血、黄疸及全身发热。皮下、齿龈、口腔及鼻黏膜易于受伤故为出血多发部位,但皮肤黏膜出血并非为本病的特征,皮肤瘀点、瘀斑少见。如出血发生在咽、喉易引起窒息。消化道出血、血尿亦常见,小儿血尿易误诊为“肾炎”。儿童脱牙或外科手术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等若不采取相应措施,会引起持久的渗血或出血。颅内出血少见,可以是自发性,但通常由外伤引起,常危及生命。对伴有剧烈头痛的血友病患儿应警惕颅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的可能。
    血友病丙纯合子患儿有出血倾向,出血较轻,多发生在手术后或外伤后,自发性出血少见;偶有皮肤黏膜出血,青春期女性可有月经过多,出血程度与因子Ⅺ浓度无明显关系,患儿常合并因子V、因子Ⅶ等凝血因子缺乏。杂合子患儿无出血症状。
    2.血友病临床分型
    (1)重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1%,多在1岁前出现自发性出血,出血部位多且严重,反复关节内或深部组织(肌肉、内脏)出血,关节畸形多见。
    (2)中间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为1%~5%,多在1~2岁时发病,创伤后可引起大出血,关节、肌肉出血多见,但反复发作次数少,很少在未成年前出现关节畸形。自发性出血少见。
    (3)轻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为6%~25%,多在2岁后发病,轻微损伤或手术后有出血不止,无自发性出血及关节出血。
    (4)亚临床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为26%~45%,仅在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出血不止才发现本病,容易漏诊。
  • +并发症
    并发症:
    并发关节或内脏、肌肉出血,创伤后出血不止,可并发贫血、休克、黄疸等。关节的反复出血常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关节腔变窄,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形成慢性血友病性关节炎,甚至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如出血在咽喉部可并发窒息。可并发消化道出血、血尿等。颅内出血少见,对伴有剧烈头痛的血友病患儿应警惕颅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的可能。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凝血时间延长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不良,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异常。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当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异常时,可用纠正试验来鉴别。在经硫酸钡吸附后的正常血浆中存有因子Ⅷ、Ⅺ而不含因子Ⅸ,在正常血清中含有因子Ⅸ和Ⅺ而不含因子Ⅷ。因此,若上述两项试验可被硫酸钡吸附后的正常血浆纠正,而不被正常血清纠正,则为血友病甲;若上述两项试验被正常血清纠正,不被吸附血浆纠正,则为血友病乙;若上述两项试验可被正常血清和吸附血浆纠正,则为血友病丙。
    2.血浆中因子Ⅶ∶C或因子Ⅸ活性测定(一期法) 该方法简单而常用,也是血友病临床分型的主要依据。
    3.基因诊断
    (1)DNA多态性分析: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序列(VNIR)和短重复序列(STR)分析。用于已获先证者且先证者的母亲是该酶切位点的杂合子的前提下,利用基因内或基因旁与血友病有关的片段长度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判断疾病基因是否存在,若将所有存在的RFLP进行连锁分析,则血友病家系遗传诊断的可靠性达99.9%。
    (2)致病缺陷直接检测分析:包括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可检测点突变,多用于先证者的基因分析,其突变检出率为80%~90%。
    (3)Southern印迹法:主要检测内含子22大片段DNA倒位的基因缺陷,此缺陷多为重型患者。用于血友病家系成员的遗传咨询。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影像学检查,如X线、B超、CT检查等,可发现关节畸形、内脏出血等。
  •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出血症状和家族史即可考虑为血友病,进一步确诊须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携 带者检查: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所生儿子均为正常,所生女儿均为携带者;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 性所生的儿子有50%的几率为血友病患者,所生的女儿有50%的几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女性 携带者与男性患者所生的儿子有50%的几率为血友病患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所生的儿子和 女儿都是患者,但这种几率极为罕见。基因序列分析除可确诊本病外,尚可发现轻症患者和致 病基因携带者。
    根据因子Ⅷ:C或因子Ⅸ:C活性水平的高低,将血友病A或血友病B分为重型(<1%)、中型 (1%~5%)、轻型(>5%~25%)及亚临床型(>25%~45%)4种临床类型。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注意与vWD相鉴别,后者因vWF质或量的异常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可借助于阿司匹林耐量试验、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的诱导无凝集反应及vWF因子抗原(vWF∶Ag)测定等鉴别。
    1ml正常血浆所含的凝血因子的总量被定义为1个单位的因子。用活性的百分数表示因子的水平,即100%的水平(1U/ml)等于1ml正常血浆中因子的活性。根据FⅧ或FⅨ的水平将血友病分为4型(表1)。
    1.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的鉴别诊断 血友病甲与血友病乙的临床出血表现和家族遗传形式类似,两者APTT皆延长,难以鉴别。TGT和纠正试验可以鉴别两者。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是FⅧ∶C测定辅以vWF∶Ag测定和FⅨ∶C测定辅以FⅨ∶Ag测定。
    2.与获得性因子缺乏症的鉴别 获得性因子缺乏症常见的是获得性FⅧ缺乏症,而获得性FⅨ缺乏症少见,临床表现和血友病相似,但出血程度较重,较多发生在妊娠女性、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实验室检查APTT延长,小量的正常血浆不能纠正,测定抑制物滴度可以明确诊断。但应注意的是重型血友病患者长期应用因子替代治疗,可产生因子抑制物,血友病甲发生因子抑制物的发生率远高于血友病乙的发生率,此类患者治疗非常困难,出血死亡率高。
    3.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 此类疾病特别应与血友病甲相鉴别,其特点是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规律,男女均可发病,出血症状类似血友病。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诱导血小板聚集、APTT延长、FⅧ∶Ag下降或正常、vWF:Ag减低或正常(如正常需进一步检查是否为变异型)。
  • +治疗
    治疗:
    自幼养成安静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和避免外伤出血,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非 甾体抗炎药(NSAIDs),尽量避免肌内注射,如因患外科疾病需行手术治疗,应注意在术前、术中 和术后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
    对表面创伤、鼻或口腔出血可局部压迫止血,或用纤维蛋白泡沫、吸收性明胶 海绵蘸组织凝血活酶或凝血酶敷于伤口处。早期关节出血者宜卧床休息,并用夹板固定肢体, 放于功能位,亦可局部冷敷,并用弹力绷带缠扎。关节出血停止、肿痛消失时,可行适当体疗,以 防关节畸形。严重关节畸形可用手术矫形治疗。
    (1)因子Ⅷ浓缩剂:系人的血浆制备而成,被广泛用于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因子Ⅷ的半衰 期为8~12小时,需每12小时输注1次,每输入1U/kg可提高血浆因子Ⅷ活性约2%。因子Ⅸ的 半衰期为18~24小时,常24小时输注1次,每输入1U/kg可提高血浆因子Ⅸ活性约1%。为防 止经血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基因重组人因子Ⅷ和因 子Ⅸ制剂,如应用最广泛的第二代重组人因子Ⅷ制剂,进一步降低了病毒感染的风险。各种出 血情况时因子Ⅷ和因子Ⅸ用量参见表15-2。
    表15-2 因子Ⅷ和因子Ⅸ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出血程度因子Ⅷ因子Ⅸ
    早期轻度出血10~15U/kg,每12小时1次,共1~3次15~30U/kg,每日1次,共1~3次
    重度出血(颅内出血、严重出首日每次50U/kg,每12小时1次,然首日80U/kg,以后维持因子Ⅸ
    (2)冷沉淀:通常以200ml血浆制成,每袋容量为20ml,含因子Ⅷ和因子ⅩⅢ各80~I00U、纤 维蛋白原250mg、一定量的vWF及其他沉淀物。用于血友病A和血管性血友病(vWD)等的治 疗,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剂量和方法参阅表15-2。冷沉淀中FⅧ含量是血浆的 5~10倍,对血友病A的治疗效果优于血浆。
    (3)凝血酶原复合物:含有因子Ⅱ、Ⅶ、Ⅸ、Ⅹ,可用于血友病B的治疗。
    (4)输血浆或新鲜全血:血友病A患者需输新鲜血浆或冰冻新鲜血浆,按1ml血浆含因子Ⅷ 1U计算;血友病B患者可输储存5天以内的血浆,一次输入量不宜过多,以每次10ml/kg为宜。 无条件时,可输给6小时内采集的全血,每次10ml/kg,可提高患者血中因子Ⅷ活性10%。输血 的疗效只能维持2天左右,仅适用于轻症患儿。
    约15%的血友病A患者经反复因子Ⅷ替代治疗后,血浆中会出现抗因子Ⅷ抗体,如输注常 规剂量因子Ⅷ后无效,常提示有因子Ⅷ抗体存在。对这些患者治疗方法是:①增加因子Ⅷ剂量 达原剂量1倍以上,其中部分用于中和抗体,余下部分发挥止血作用;②活化因子Ⅶ(Ⅶa)或活 化凝血酶原复合物,因Ⅶa可直接与组织因子共同作用活化因子Ⅹ (Ⅹa),从而促使凝血活酶的 形成;③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④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⑤用链球菌蛋白A吸附抗体。 因子Ⅸ抗体发生率低,发生时可加大因子Ⅸ的剂量,即达到止血目的。
    (5)预防性替代治疗:根据1%~5% FⅧ的中型患儿很少发生自发性出血的事实,定期输注 FⅧ,维持血浆浓度>1%,从而阻止反复出血导致相关并发症,是重型患儿长期预防出血相关并 发症及正常活动的主要手段。预防性治疗剂量策略多采用渐增性阶梯式方式:50μg/kg,每周1 次;40μg/kg,每周2次;或30μg/kg,每周3次。
    (1) 1-脱氧-8-精氨酸加压素(DDAVP):有提高血浆内因子Ⅷ活性和抗利尿作用,常用于治 疗轻型血友病A患者,可减轻其出血症状,剂量为0.2~0.3μg/k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 注射,此药能激活纤溶系统,故需与6-氨基己酸或氨甲环酸联用。如用滴鼻剂(100μg/ml),每次 0.25ml,作用相同。因其抗利尿作用有导致严重低钠血症的可能,故应用过程中需监测血钠水平。
    (2)性激素:雄性激素达那唑(danazol)和女性避孕药复方炔诺酮均有减少血友病A患者出 血的作用,但其疗效均逊于替代疗法。
    正在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前期验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可能成 为治愈血友病的有效手段。
  • +预后
    预后与临床分型、发作次数、出血部位有关,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重型患儿往往因颅内出血、手术后出血而死亡,但随治疗水平的提高,残疾、夭折者均明显减少。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