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前列腺增生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泌尿科的常见病,也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据统计,50岁后的男性中5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且随年龄的增加有进行性发展的趋势,部分人群出现排尿刺激症状及排尿梗阻症状,需要药物治疗。药效不理想,或疾病发展较快,对日常生活、身体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则需要外科手术等治疗。
  • -预防
    预防:
    年龄是前列腺增生发病的基本条件之一。40岁对于人的发育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起居衰矣”。说明40岁以后,人的各组织器官在开始走下坡路,譬如人的前列腺组织中间质成分相对比上皮组织更活跃,发生前列腺增生时,主要表现为间质增生。虽然人们对前列腺增生病因尚未彻底明了,但以下措施对减轻病情及推迟该病的发生仍有一定的价值。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者为佳,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少饮或戒酒以减少前列腺充血的机会。切忌长时间憋尿,以免损害逼尿肌功能。尽可能少骑自行车,减少对前列腺部位的压迫以免加重病情。及时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积极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对于性生活,既不纵欲,亦不禁欲,可据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定。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切忌过度劳累。适度进行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可改善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目前,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分3级:
    1.一级预防 即在没有前列腺病的人群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男性健康。而关注男性健康应从前列腺开始,要提高广大群众对前列腺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前列腺病难治,但可以治好,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这个潜在威胁的漠然和无知。”当然,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前列腺病防治的过程中,无病预防,有病促进康复。
    2.二级预防 即在有了前列腺疾病后应尽可能的早治疗,彻底治疗,不留后遗症和并发症。
    3.三级预防 即在疾病已经发生器质性变化后如何维护它的功能,如前列腺已经Ⅱ度肥大了,说用药可以把它消除掉并恢复正常大,那是不现实的。但应该帮助它恢复排尿的功能,做到不阻不憋,顺畅自然,维护正常肾功能。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据统计,50岁后的男性中5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且随年龄的增加有进行性发展的趋势,部分人群出现排尿刺激症状及排尿梗阻症状,需要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表明,前列腺增生症可能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良性前列腺疾病,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不同症状并可进行性加重,也可出现相应的并发症。35岁以后从组织学上可观察到前列腺体积的增大,可见到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在解剖学上表现为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BPE)。50岁后可观察到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腺体增生,部分患者可出现伴随症状,临床上表现为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为主的症状,在尿动力学上出现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
  • +病因
    BPH的发生必须具备年龄的增长及有功能的睾丸两个重要条件。国内学者调查了26名清朝太监老人,发现21人的前列腺已经完全不能触及,或明显萎缩。但BPH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上皮和间质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性破坏引起。相关因素有:雄激素及其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间质-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炎症细胞、神经递质及遗传因素等。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前列腺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外形似栗子,位于耻骨后、小骨盆内。前列腺尖端抵近盆底肌,其环绕尿道的部分即为尿道外括约肌;后方与膀胱颈部相连,并可凸向膀胱内;腹侧附着于耻骨后,间隙内有阴茎背深静脉等血管穿行;背侧与直肠以狄氏间隙相隔,两侧有包含阴茎勃起神经的血管神经束通过,正中线有一条浅沟,称为前列腺中央沟。
    前列腺包膜为致密的环状纤维组织,增生的组织和腺体向外压迫,使外周少部分前列腺组织萎缩形成前列腺“外科包膜”,是外科手术时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的标志。两层包膜间有时有清晰的间隙,有时又密不可分。受此约束,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即向内压迫尿道、膀胱颈,出现排尿梗阻症状。
    临床上有将前列腺分为五叶,即左、右、前、中、后叶,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实用性,但目前已经较少采用。1981年,McNeal根据形态、功能和病理特点,将前列腺分为四区,即外周带、中央带、移行带和尿道周围腺体区。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癌各有不同的好发区域。
    前列腺增生症多发生在移行带和尿道周围腺体区,可表现为腺体的增生或间质组织的增多,也可两者兼而有之,多见的是混合型。间质组织中含有平滑肌细胞,这些平滑肌细胞、前列腺包膜以及尿道周围组织均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或其他酶类递质神经支配,其中以肾上腺素能神经起主要作用。而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含有丰富的α受体,尤其是α1受体,激活这些受体可以明显提高前列腺尿道阻力,反之则能缓解尿道梗阻。
    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增生的腺体压迫膀胱颈和后尿道所致。增生的腺体压迫膀胱颈,直接刺激膀胱颈部的感受器,引起膀胱刺激征;压迫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膀胱颈部充血水肿,感受器阈值降低易受刺激;增生腺体向内压迫后尿道,导致尿道受压变形、狭窄、延长,尿道阻力增加,引起膀胱内压增高,并出现相关排尿梗阻症状。
    在早期,膀胱内压的增加促使膀胱逼尿肌出现代偿性肥厚,以克服增加的尿道阻力,以致形成膀胱小梁,小梁和小梁之间形成小室或假性膀胱憩室。如梗阻长期存在而未得到有效改善、排尿梗阻进一步加剧时,即使逼尿肌代偿性肥厚仍不足以克服尿道阻力,则逼尿肌失去代偿能力,残余尿增多,膀胱内压持续增高,肾分泌降低,或输尿管反流,继而出现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上尿路改变。
    梗阻加剧过程中,残余尿过多及肾积水,可加重尿路感染的发生和延长缓解时间,并可继发泌尿系统结石。结石、感染、梗阻,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快病情的进展,出现严重的症状。部分尿潴留患者,因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可出现充溢性尿失禁;极少患者因增生的前列腺腺体直接影响了尿道括约肌而导致真性尿失禁。
    关于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曾有“肿瘤学说”、“动脉硬化学说”、“内分泌学说”、“受体学说”等假设,但迄今仍尚未完全清楚,公认的重要因素包括年龄和有功能的睾丸。从青春期结束至40岁这一阶段,前列腺体积几乎无变化,此后因人而异,前列腺体积开始逐渐增加。针对青年时期已去除睾丸的人群(太监)的调查发现,这部分人群身上无一发生前列腺增生症,绝大多数人的前列腺已经明显萎缩或完全不能触及。因此,雄激素在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前列腺的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足够的雄激素来维持。在雄激素的长期作用下,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前列腺组织中的5α-还原酶能使血清中的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后者特异性地与前列腺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增大、增多,从而形成前列腺增生症。虽然年龄的增加使雄激素整体水平下降,但老年人前列腺局部摄取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的能力增强,因此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影响加重,前列腺增生的发展呈现出时间相关的进展性。打破这一机制,就有可能逆转疾病的进展。双氢睾酮与前列腺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后,还促使诱导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生物因子,动物实验证明,这些生长因子的失衡,可对基质细胞产生刺激,导致纤维结节形成,促使腺性细胞增生等。最近的研究表明,激素、生长因子等因素,还干扰了前列腺组织内细胞的凋亡,同样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出现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症状。
    因此,在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的具体机制中,可能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其中雄激素、生长因子、上皮和间质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的平衡性失调等起了重要作用,其他相关因素有:雄激素及其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间质-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炎症细胞、神经递质及遗传因素等。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前列腺增生症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增生的腺体压迫膀胱颈部和后尿道而逐步产生的。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膀胱刺激征、梗阻症状及相关并发症,各种症状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也可在整个病程中进行性发展。
    1.尿频、尿急 是前列腺增生症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排尿频率增加,而每次尿量减少,夜尿增多尤有意义。如无特殊原因,夜尿超过1次即为异常,严重者可出现10次以上的夜尿,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尿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增生的腺体压迫膀胱颈部,直接刺激了膀胱颈感受器,同时颈部受压充血水肿,梗阻加重,排尿不畅,膀胱有效容量减小。若伴有继发性膀胱炎或膀胱结石,症状更为明显。
    2.排尿困难 是前列腺增生症的重要症状。可出现排尿无力、射程短、尿线变细、排尿等待、尿后滴沥不尽、排尿中断、排尿时间延长等,部分患者可进展为尿潴留。排尿困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增生腺体向内压迫后尿道,导致尿道受压变形、狭窄、延长,同时刺激膀胱颈部感受器,导致肌群紧张,这些均使尿道阻力增加,严重时患者需要增加腹压才能克服阻力。部分患者出现残余尿增多。
    3. 尿潴留 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失代偿期表现。表现为无法排尿,需要导尿以引流尿液。急性尿潴留常在排尿困难的基础上,由于气候变化、劳累、饮酒、憋尿、使用解痉药等诱因,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局部充血水肿,引起急性的完全性排尿梗阻。慢性尿潴留的发生,因残余尿缓慢增多,患者不易警觉,常表现为充溢性尿失禁,体检可发现下腹正中隆起,叩诊浊音。
    4. 尿失禁 通常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后期表现。可能是前列腺受压后充血,刺激感受器而导致的急迫性尿失禁;也可能是残余尿缓慢增多,慢性尿潴留,膀胱内压超过尿道阻力而导致的充溢性尿失禁;极少可能是病变波及尿道括约肌,引起真性尿失禁。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询问病史、检查残余尿量等检查。
    5.血尿 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少见症状。由于前列腺增生,表面血管怒张,在用力排尿等诱因的作用下血管破裂而致,通常出血量少,偶尔可致出血性休克。
    6.后期并发症 梗阻后期,膀胱内压增高,输尿管反流,导致肾分泌功能降低、肾脏积水,可出现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可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缺乏、少尿、水肿、贫血、心悸等。部分患者出现神经肌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 +并发症
    并发症:
    为克服尿道阻力,通过增加腹压以协助排尿,可引起或加重痔疮、脱肛、疝、血压升高等病症,出现或加重这些疾病的相关症状。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尿常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肾功能检查等。
    尿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血尿、蛋白尿、脓尿及尿糖等,可以判断有无继发感染、结石及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PSA是良好的前列腺肿瘤标记物,在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前列腺炎患者中都能升高,但表现和变化不同。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PSA升高的比例低、数值小,其游离PSA占比例高,升高往往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在前列腺炎患者中,PSA升高数值可能较高,但变化较快,与前列腺炎疾病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在前列腺癌患者中,随着疾病的进展,PSA直线上升,伴随治疗开始及疗效的显现,PSA出现相关联的下降。PSA是了解前列腺增生体积、预测临床进展的指标之一,更是鉴别前列腺癌、随访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此外,泌尿系统感染、经前列腺的检查、急性尿潴留、导尿、直肠指诊及前列腺按摩等也可以影响血清PSA值,还与年龄和种族有密切关系。
    对有肾积水、输尿管扩张及其他怀疑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做肾功能指标检查。
    尿流率检查和尿动力学检查 尿流率检查(uroflowmetry)主要用于了解下尿路有无梗阻,各项参数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Qave),2秒钟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间,排尿时间和排尿总量等,应在尿量为150~200ml时进行检查较为准确,其中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较为重要,但不能区分梗阻和逼尿肌收缩力减低,必要时行尿动力学检查(urodynamics)。尿动力学检查较为复杂,但更为准确,结合其他检查,可以鉴别神经肌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各有其适应证。
    超声方便、灵活,可在任何地点开展,可以了解前列腺形态、大小、有无异常回声、突入膀胱的程度以及残余尿量,还可以精确测定前列腺体积(计算公式:0.52×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前列腺的超声检查有两个途径,经腹壁,最常用,可同时了解泌尿系统其他部位(肾、输尿管)有无积水、扩张,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经直肠(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更直接探测前列腺的形态等,更清楚地了解前列腺结节的情况。超声是前列腺增生症的重要检查,对判断前列腺增生症的程度、影响程度、有无并发结石和肾积水等均有较大价值。
    X线检查是经典的影像学检查,其中尿路X线片主要用于检查尿路结石,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用于了解继发的膀胱结石等。对伴发反复泌尿系统感染、血尿、肾积水或者怀疑有输尿管扩张反流、泌尿系统结石等情况时,应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intravenous urography,IVU)。疑有尿道狭窄时可行尿道造影。前列腺增生症时X线的表现有:①膀胱底部抬高;②下部可有充盈缺损;③膀胱内小梁、小室或憩室。
    CT、MRI,由于检查费用高,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如疑有肿瘤等其他疾病时,可考虑采用。放射性核素检查仅用于了解肾功能和有无肿瘤骨转移。
    2.尿道膀胱镜检查 对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血尿、疑有膀胱内占位或继发膀胱结石等的患者,应行尿道膀胱镜检查,可了解前列腺体积增大所导致的尿道或膀胱颈梗阻,观察到膀胱颈部倒V形改变,后尿道延长,膀胱颈后唇抬高,膀胱小梁、小室及憩室,还可观察有无膀胱结石或膀胱肿瘤、尿道有无狭窄等。必须注意,增生的前列腺对尿道膀胱镜检查可能造成困难,粗暴检查可能引起前列腺、尿道和膀胱的损伤。
    3.残余尿量的测定 残余尿量的多少,反映梗阻的程度,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检查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测定时容易出现误差,且不能区分膀胱颈梗阻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多次检测有助于避免误差产生。残余尿量的测定可选以下三种方法:①超声波检测法:嘱患者排尿后测定膀胱内残留尿液的体积,该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结果有时不够准确,但有参考价值;②导尿法:嘱患者排尿后立刻在消毒条件下导尿,放出的尿液即为残余尿量,该方法结果最准确,但有继发感染、出血的可能,应谨慎采用;③分泌排泄法:在X线造影时,待膀胱显影后摄片,嘱患者排尿后立刻再次摄片,比较膀胱内残留造影剂即可估算出残余尿量,该方法在行X线造影时刻顺带进行,但估算有一定误差。
    以往曾以残余尿量超过50ml为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指征,而今良好的药物疗效,使手术指征更为严格,通常认为,经过正规的药物治疗、排除神经肌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多次测定残余尿量超过80ml,应进行外科手术。
  • +诊断
    诊断:
    50岁以上男性,出现尿频,特别是夜尿频,以及各种排尿困难的表现,都应考虑前列腺增生症的可能,需要做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估程度。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格检查尤其是直肠指诊、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综合判断。
    1.病史询问 需要详细了解发病情况、持续时间、诊治过程等,注意询问有无诱因、并发疾病等,特别是手术史、外伤史、既往史,了解患者目前或近期是否服用了影响膀胱收缩功能的药物,帮助判断是前列腺增生症或其他可引起排尿困难的疾病,如糖尿病、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
    2.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是美国泌尿学会制订的关于前列腺增生症所导致的症状的评估系统,共分七个问题,每个问题从无到严重程度的不同分别取分0~5分,总分为0~35分。这一评估系统,较全面地反映了前列腺增生症症状的影响程度,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员所采用,是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下尿路症状严重程度的主观反映。可将患者分为以下三组: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作为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的补充,为了解患者生活质量及忍受程度,还有生活质量评分(QOL),QOL评分为0~6分。
    3.体格检查 体检中最重要的是直肠指诊(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宜在膀胱排空后进行,可取侧卧位、站立弯腰位、胸膝位或截石位。直肠指诊可以了解前列腺凸向直肠部分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还可了解前列腺周围的直肠情况、肛门括约肌张力等。这可以帮助我们间接了解前列腺体积的大小、盆底肌神经状况,同时鉴别、排除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症时,直肠指诊可摸到增大的前列腺组织,两侧增大,中央沟浅、平或隆起,表面光滑,向直肠内突起明显,质地中等,韧而有弹性感。
    对疑有神经肌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必须进行相关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运动和感觉)。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任何能引起排尿困难的疾病,出现在50岁以上男性,都应与前列腺增生症鉴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疾病:
    1.膀胱颈挛缩 又称膀胱颈部纤维化,40~50岁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与前列腺增生症极其相似,询问病史可有慢性炎症,直肠指诊前列腺体积增大不明显,质地较硬。
    2.前列腺癌 通常早期无症状,常伴随前列腺增生,也可引起排尿梗阻,但进展较快。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异常,通常PSA>4ng/ml。直肠指诊前列腺质硬,有结节,需要行穿刺活组织检查以鉴别。
    3.尿道狭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症状为排尿困难,尿流变细,询问病史可有尿道的外伤史或感染史,尿道探杆检查及尿道造影可以明确狭窄的部位及程度。
    4. 神经肌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有排尿困难甚至出现尿潴留,询问病史有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史,体检有相应的体征,尿流动力学检查结合其他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可明确鉴别。
    5.膀胱癌 特殊部位如膀胱颈附近的膀胱癌,其临床症状也可能表现为膀胱出口梗阻,常有血尿,超声检查、尿道膀胱镜检查等可较容易鉴别。
    6.膀胱结石 疼痛伴尿流中断是其典型表现,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可有血尿,超声检查、尿道膀胱镜检查等可较容易鉴别。
  • +治疗
    治疗:
    前列腺增生症是常见病,个体差异极大,临床症状有轻有重,患者对疾病症状的耐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决定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是否需要治疗时,应该了解疾病导致的下尿路梗阻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了解患者的治疗意愿,病情是否允许可以不进行治疗。还应向患者介绍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治疗计划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1.观察等待(watchful waiting) 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良性增生过程,发展缓慢,多数患者症状长期无变化,自然过程较难预测。基于此,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症状轻微,或虽有症状但不影响生活质量,不需要治疗,可以采用等待观察。观察等待不使用任何药物、手术或其他物理治疗措施,但需要制订治疗随访的计划,包括对患者进行教育、给予生活方式的指导、安排随访观察等。
    对接受观察等待的患者,应该介绍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知识,简单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可能的自然进展,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下尿路症状,观察等待可能的结局和处理,在观察等待计划中注意要点等,同时还应该提供前列腺癌的相关知识。嘱咐患者适当饮水,每日水的摄入不少于1500ml,睡前限制饮水可以缓解夜尿频多症状。节制含乙醇饮料和刺激性食品,如茶、咖啡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或加重排尿刺激症状,引起尿频、尿量增多等。对于全身其他疾病治疗用药如M受体阻滞剂等,应该了解、评估这些药物对前列腺的潜在影响,并告知患者,对可能的影响做好预处理的指导,必要时嘱其到其他专科医师门诊,帮助调整以减少合并用药对排尿的干扰。
    初诊患者,不管症状轻重,均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直肠指诊、尿常规、血清PSA、超声检查等。如接受观察等待,应嘱咐、安排进行定期复查,开始后6个月进行随访,病情稳定以后可每年进行一次复查。随访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是否出现临床进展以及前列腺增生症相关并发症,是否需要改为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并可根据患者的愿望转为药物治疗或外科治疗。
    2.药物治疗 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体积的增大,部分患者出现排尿刺激症状和(或)排尿梗阻症状,症状明显并影响生活质量,需要治疗,首选的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短期目标是缓解下尿路症状,长期目标是延缓疾病的临床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尽可能降低药物治疗副作用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是前列腺增生症药物治疗的总体目标。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原理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抗雄激素治疗:抗雄激素治疗较早运用于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最早采用的是雌激素,如己烯雌酚,初期治疗效果显著,可较快速地消退前列腺组织的水肿,解除尿道阻力,恢复排尿通畅。但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男性乳房发育、性功能障碍、血脂异常等,长期服用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因此仅可短期应用。也曾采用过孕激素等制剂,如醋酸环丙孕酮、甲羟孕酮等,治疗后不但梗阻症状好转,前列腺体积也有缩小。
    新型雄激素拮抗剂,如氟他胺(flutamide)等药物,抗雄激素作用更强,服用3个月以上,能明显缩小前列腺体积。而LHRH类似物,如诺雷德(zoladex)等通过耗竭雄激素的释放,也能很好地缩小前列腺体积。但这些药物价格昂贵,有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不宜广泛使用。抗雄激素治疗干扰了血清总睾酮的作用,全身反应明显。
    (2) 5-α还原酶抑制剂: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中富含5-α还原酶,它将睾酮转化为作用更强的双氢睾酮,后者特异性地与前列腺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从而激发前列腺的增生。5-α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前列腺组织内睾酮向双氢睾酮的转变,进而降低前列腺内双氢睾酮的含量,逐渐达到缩小前列腺体积、改善排尿困难的治疗目的。目前国内应用的主要为非那雄胺(finasteride)和依立雄胺(epristeride)。
    已有多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长期服用非那雄胺,能缩小前列腺体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尿流率,并使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和手术干预的风险降低50%。非那雄胺的长期疗效已得到证实,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使用非那雄胺6个月后获得最大疗效,连续药物治疗6年疗效持续稳定。研究还显示非那雄胺能减少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尿的发生率,资料显示术前应用非那雄胺(5mg/d,4周以上),能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时前列腺体积较大的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
    非那雄胺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异常、性欲低下及其他表现,如男性乳房女性化、乳腺痛等。非那雄胺能降低血清PSA的水平,长期服用非那雄胺每天5mg可使PSA水平减低50%。在观测、随访前列腺癌时,对于长期应用非那雄胺的患者,应将其血清PSA水平加倍后才体现其真实的PSA水平。
    依立雄胺是一种非竞争性5-α还原酶抑制剂,临床试验显示,依立雄胺能降低I-PSS评分、增加尿流率、缩小前列腺体积和减少残余尿量。
    (3) 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滞分布在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表面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松弛平滑肌,降低尿道阻力,达到缓解排尿梗阻的作用。常用的α-受体阻滞剂有以下三类:
    1) 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具有阻滞α1和α2受体的双重作用,效果明显,但头晕、鼻塞、体位性低血压、逆行射精等不良反应强烈,目前临床上以逐渐被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取代。
    2) 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如多沙唑嗪(doxazosin)、阿夫唑嗪(alfuzosin)、特拉唑嗪(terazosin)等,这类药物相对于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而效果更好,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3) 高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如坦洛新(tamsulosin)、萘哌地尔(naftopidil),这类药物起效更明显,不良反应更小,临床应用前景更广泛。
    α-受体阻滞剂治疗后48小时即可出现症状改善,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各种α1-受体阻滞剂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使症状评分平均改善30%~40%、最大尿流率提高16%~25%,但采用I-PSS评估症状改善应在用药4~6周后进行。研究证实单独使用α-受体阻滞剂有长期疗效。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前列腺增生症急性尿潴留患者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成功拔除尿管的机会明显高于安慰剂治疗。连续使用α-受体阻滞剂1个月无明显症状改善则不应继续使用。
    (4) 抑制胆固醇类药:在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胆固醇明显增高,可能与雄激素的代谢有关。美帕曲星具有抑制胆固醇从肠道中吸收的作用,减少前列腺内胆固醇的含量,能改善排尿症状,减少残余尿。
    (5) 中药和植物制剂:许多植物制剂含有植物固醇和多种氨基酸,能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抗炎作用;也能降低激素的结合;还可能降低5-α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双氢睾酮的生成。棕榈科中一些植物的提取物,如伯泌松等能降低5-α还原酶Ⅰ和Ⅱ型的活性,减少双氢睾酮的生成。其他,如太得恩、前列平、保前列、护前列等有类似疗效。一些花粉制剂,服用后可加强排尿力量,降低膀胱颈和尿道阻力,缓解临床症状。
    中医药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健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应用于前列腺增生症临床治疗的中药种类很多,如翁沥通、癃闭舒、前列舒乐等,在缓解前列腺增生症相关下尿路症状方面获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广泛的临床应用。中药和植物制剂的成分复杂,具体生物学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积极开展对包括中药在内的各种药物的基础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药与植物制剂的国际地位。同时,以循证医学原理为基础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对进一步推动中药和植物制剂在前列腺增生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采用药物的联合治疗。联合治疗通常是指联合应用α-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治疗,适用于前列腺体积增大、有下尿路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进展危险较大的患者更适合联合治疗。也可以其他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患者前列腺增生临床进展的危险性、患者的意愿、经济状况、联合治疗带来的费用增长等。目前的研究结果证实联合治疗的疗效是长期有效的。
    3.手术治疗 前列腺增生症是进展性疾病,下尿路症状加重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最大尿流率进行性下降、急性尿潴留、反复血尿、复发性尿路感染以及肾功能损害等,患者最终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来解除下尿路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所致的影响和并发症。
    当患者出现以下状况时,建议采用手术治疗:①反复尿潴留(至少在一次拔管后不能排尿或两次尿潴留);②反复血尿,5-α还原酶抑制剂治疗无效;③反复发作的继发性泌尿系统感染;④继发膀胱结石;⑤继发性上尿路积水(伴或不伴肾功能损害);⑥合并膀胱大憩室,腹股沟疝,严重的痔疮或脱肛,临床判断不解除下尿路梗阻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者;⑦残余尿量明显增多,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排除神经肌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或神经肌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因素不明显的,有充溢性尿失禁的患者应当考虑外科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性手术、经尿道手术、激光治疗。
    (1) 开放性手术:开放性手术主要适用于前列腺体积大于80ml的患者,特别是合并膀胱结石,或合并膀胱憩室需一并手术者。共有三种径路:①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最多采用,能同时处理膀胱内病变;②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能行改良的保留尿道的术式,减少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③经会阴前列腺摘除术:创伤较小,手术显露差,难度大,较少采用。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需要输血的概率高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逆行射精的发生率约80%,术后尿失禁、膀胱颈挛缩和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分别约1%、1.8%和2.6%。可能产生勃起功能障碍,但这可能与手术无关。近年来,随着前列腺剜除技术的成熟,即使大体积前列腺,也较少采用开放手术。
    (2) 经尿道手术:经典的手术方法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the prostate,TUIP)等。目前TURP仍是前列腺增生症治疗的“金标准”。各种外科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与TURP接近或相似,但适用范围和并发症有所差别。作为TURP或TUIP的替代治疗手段,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ransurethral electro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TUVP)、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电切术(transurethral bipolar plasmakinetic prostatectomy,TUPKP)、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in saline,TURiS)目前也广泛应用于外科治疗。所有上述各种治疗手段均能够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70%以上的下尿路症状。
    1)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主要适用于治疗前列腺体积在80ml以下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技术熟练的术者可适当放宽对前列腺体积的限制。
    手术时,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取截石位,使用5%葡萄糖液或10%甘露醇液及甘氨酸液作冲洗液,可选用F24或F26电切镜进行手术。为降低膀胱内压力,可选用低压连续冲洗式电切镜,或先行膀胱穿刺造瘘。
    手术中,先于截石位5点或7点处开始切除组织,深达包膜,前抵精阜,可将前列腺分块切除,如中叶、右侧叶、左侧叶等循序切除;如果前列腺体积较大、长径较长,可将前列腺分段切除。
    应注意观察双侧输尿管口位置,避免损伤。术中要意识到闭孔神经反射的可能性,往往在颈部两侧手术时较易发生,一旦发生及时停止脚踏,可采用闭孔神经阻滞或反复电灼刺激麻痹后再继续手术。术中仔细辨别前列腺包膜,如不慎穿孔,宜尽快结束手术,同时应用利尿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免水吸收致“水中毒”的发生。手术至前列腺尖端时,不宜超越精阜平面,尽力避免尿失禁的发生。
    因冲洗液吸收过多导致的血容量扩张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 syndrome,TURS,“水中毒”)发生率约2%,危险因素有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和前列腺体积大等。TURP手术时间延长,经尿道电切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出现TURS,需应用利尿剂并补钠以避免出现脑水肿危及生命。需要输血的概率2%~5%。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1%~2.2%,逆行射精的发生率65%~70%,膀胱颈挛缩及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分别约4%和3.8%。
    2) 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TUIP):适用于前列腺体积小于30g,且无中叶增生的患者。手术步骤、方式与TURP相似,治疗后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改善程度也与TURP相似。因手术时间相对短,与TURP相比,并发症更少,出血及输血危险性降低,逆行射精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缩短。但远期复发率较TURP高。
    3)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适用于凝血功能较差的和前列腺体积较小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是TUIP或TURP的另外一种选择。由于采用了电汽化止血技术,与TURP比较止血效果更好,远期疗效及并发症与TURP相似。
    4) 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TUPKP/TURiS):是使用双极电切系统,并以与单极的TURP相似的方式进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手术,采用生理盐水为术中冲洗液。术中出血及TURS发生减少。因为良好的止血效果和极少的TURS发生率,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泌尿外科医师采用这一系统,已逐渐取代传统的TURP。
    (3) 激光治疗:前列腺激光治疗是通过组织汽化或组织的凝固性坏死后的迟发性组织脱落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疗效肯定的方式有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汽化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凝固术等。
    1) 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holmium laser resection/enucleation,HOLRP):激光所产生的峰值能量可导致组织的汽化和前列腺组织的精确和有效的切除,术后留置导尿时间短。术后排尿困难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75%~80%的患者出现逆行射精,没有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报道。
    2) 经尿道激光汽化术(transurethral laser vaporization):与前列腺电汽化术相似,用激光能量汽化前列腺组织,以达到外科治疗的目的。短期IPSS评分、尿流率、QOL指数的改善与TURP相当。术后尿潴留而需要导尿的发生率高于TURP。术后无病理组织,疑有前列腺癌的病例应慎用。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3) 经尿道激光凝固术(transurethral laser coagulation):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手术方法。光纤尖端与前列腺组织之间保持约2mm的距离,能量密度足够凝固组织,但不会汽化组织。被凝固的组织最终会坏死,脱落,从而减轻梗阻。优点在于其操作简单,出血风险以及水吸收率低。采用meta分析发现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凝固术后需要导尿的尿潴留发生率和尿路刺激征发生率分别为21%和66%,明显高于TURP的5%和15%。
    上述三类手术方式均有肯定的疗效,治疗效果主要反映在患者主观症状(如I-PSS评分)和客观指标(如最大尿流率)的改变。治疗方法的评价则应考虑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医师个人经验、患者的意愿、前列腺的大小以及患者的伴发疾病和全身状况。
    4.物理治疗 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不满意,而又不能或不愿采用手术治疗,可选用物理治疗。常用而有确切疗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经尿道微波治疗(transurethral microwave therapy,TUMT):可部分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尿流率和LUTS症状。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意长期服药)而又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以及伴反复尿潴留而又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各种微波治疗仪的原理相似。超过45℃为高温疗法,而低于45℃治疗效果差,不推荐使用。其5年的再治疗率高达84.4%,其中药物和手术再治疗率分别为46.7%和37.7%。
    (2)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t intensive focus ultrasound,HIFU):可部分改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尿流率和LUTS症状。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意长期服药)而又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以及伴反复尿潴留而又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HIFU超过60℃为热疗,治疗效果佳。
    (3) 经尿道针刺消融术(transurethral needle ablation,TUNA):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对一般患者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法。术后下尿路症状改善率50%~60%,最大尿流率平均增加40%~70%,3年需要接受TURP约20%。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4) 前列腺支架(stents):是通过尿道膀胱镜放置在前列腺部尿道的金属(或聚亚氨脂)装置。可以缓解前列腺增生症所致下尿路症状。仅适用于伴反复尿潴留又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作为导尿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有支架移位、钙化,支架闭塞、感染、慢性疼痛等。
    (5) 经尿道前列腺气囊扩张:仍有一定应用范围。
    针对前列腺增生症的各种治疗计划都应该包含随访,目的是评估疗效、尽早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或并发症并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计划的不同,随访内容也不同。
    观察等待不是被动的单纯等待,应该告知患者需要定期的随访,在症状没有加剧、没有发展到需要外科手术时,可在6个月时开始第一次随访,之后每年一次。如果发生症状加重或出现手术指征时,就需及时改变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或采取手术治疗等。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流率检查和残余尿测定、直肠指诊、血清PSA测定等。
    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在症状没有加剧、没有进展到需要外科手术时,可在服药后6个月时进行第一次随访,之后每年一次。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流率检查和残余尿测定、直肠指诊、血清PSA测定等。对服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开始服药后1个月内应该关注药物副作用。如果患者有症状改善同时能够耐受药物副作用,就可以继续该药物治疗。对服用5-α还原酶抑制剂的患者,应该特别关注血清PSA的变化并了解药物对性功能的影响。
    在接受各类手术治疗后,应该嘱咐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进行第一次随访,主要是了解患者术后恢复状况、术后早期可能出现的相关症状并告知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时基本可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流率检查和残余尿测定、尿液细菌培养等。必要时重复上述检查。
    对接受微创治疗的患者,由于治疗方式的不同,其疗效和并发症可能不同,建议较长时间随访,可选择接受治疗后第6周和第3个月,以后每6个月一次。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流率检查和残余尿测定、尿液细菌培养等。
  • +预后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一般经过治疗,预后良好。如不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慢性下尿路梗阻可致肾功能衰竭而威胁生命。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