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多汗症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多汗症(hyperhydrosis)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自发性多汗,表现阵发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出汗增多,常为两侧对称性,但也可见偏身多汗。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因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前者病因不明,多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如神经症、焦虑状态,亦可因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出现局部或全身性多汗。后者见于神经系统某些器质性疾病,如内囊、丘脑、纹状体、脑干、小脑、脊髓、神经节、神经干及交感神经系统病变。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多汗症是由于各种情况下泌汗的神经纤维过度活跃的结果,可出现在某些周围神经病(如砷或铊所致)早期兴奋期,随后出现无汗症,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疼痛综合征的表现,也是痛性单神经病的表现(灼痛)或痛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表现(烧灼足综合征)。脊髓截瘫患者可出现非体温调节性多汗症,如上胸髓横断的患者面部及上部躯干过度出汗。此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传染病等亦可出现全身汗液分泌过多;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出现先天性多汗症。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 多数患者表现阵发性全身多汗,亦可局限性或偏侧性多汗。多汗常自少年期开始,青年期明显加重,情绪激动、环境温度上升或活动后出汗增多,重者表现大汗淋漓,可影响工作。
    2.先天性多汗症可能与遗传有关,表现手掌、足底及腋部多汗,见于一些遗传性综合征,诸如Spanlang-Tappeiner综合征、Riley-Day综合征。
    3. 根据多汗的部位,多汗症可分为 ①全身型:多为功能性或躯体病变引起;②偏身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③传导束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④节段型:多为脊髓侧角或交感干病变所致;⑤末梢型:表现手掌、脚掌及腋下等,多为体质性;⑥局部型:多为反射性,如食用刺激性食物;局部多汗症可为先天性。手掌多汗常让人难以忍受使人窘迫,也经常是焦虑症状或神经症的标志;焦虑患者常见手掌寒冷、湿勃。
    4.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上述部位尚可表现少汗,其中包括先天性少汗(hypohidrosis)及无汗症(anhidrosis)。少汗症及无汗症是由于汗腺变性所致,但其中有些无汗症是遗传性疾病,为性连锁隐性遗传方式。无汗症患者表现皮肤干燥、脱屑,不能耐受高热环境,外部气温升高可导致体温升高或痉挛发作,甚至死亡。皮肤局限性无汗症是周围神经病常见的表现,是由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断所致,其边界可通过出汗试验绘出。无汗区相当于感觉缺失区域。相反,脊神经根疾病不影响出汗,节前轴突一旦进入交感神经链就有很多节段间混合,且在L2节段以下神经根内无节前自主神经纤维。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多汗症主要根据多汗的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客观检查通常不难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1.继发性多汗者以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为主。原发性多汗者应注意避免诱因。精神紧张的患者尽量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可用地西泮、氯丙嗪等。体弱的患者可行全身强壮治疗,服用中药如玉屏风散;戒食辛辣食物,配合应用调整自主神经功能药物。
    2.局限性多汗可用3%~5%甲醛溶液涂搽局部,并注意皮肤清洁。局部注射肉毒毒素治疗有效。有人采用3%~25%氯化铝或5%~10%枯矾等收敛剂局部敷用,效果较好;轻症患者可用具收敛性作用的爽身粉。全身性多汗者可用阿托品0.3~0.5 mg口服,每天3次,或用颠茄合剂等抑制多汗。重症患者可行颈交感神经封闭,或行胸2~3交感神经切除或消融术,该方法疗效好,安全性高,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变化小。
    3.放射治疗 手足掌多汗可试用深部X线治疗,每次100R,每周2次,总量800~1000R。
    4. 中药治疗可用黄芪、牡蛎、麻黄根等固汗,也可用当归六黄汤。针灸治疗可取穴大椎、行间、复溜或灸气海等。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