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输卵管妊娠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输卵管妊娠(tubal pregnancy)是指受精卵在输卵管的某一部分种植并发育正常情况下,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并逐步向子宫腔移行。如因某些原因在输卵管受阻,受精卵在输卵管的其他部位着床,发育成为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妊娠(tubal pregnancy)占异位妊娠95%左右,其中壶腹部妊娠最多见,约占78%,其次为峡部、伞部,间质部妊娠较少见。另外,在偶然情况下,可见输卵管同侧或双侧多胎妊娠,或宫内与宫外同时妊娠,尤其多见于辅助生殖技术和促排卵受孕者。
  • -预防
    预防:
    输卵管妊娠的预防在于预防输卵管的损伤与感染,做好妇女保健工作,尽量减少盆腔感染。如有盆腔感染,应及早和彻底治疗。如已患输卵管妊娠,手术时应仔细检查对侧输卵管,保留的输卵管应是正常的,并应尽量避免造成对侧输卵管的医源性损伤。尤其是在内出血的病例,腹腔或盆腔内的血液或凝血块都可以使盆腔腹膜甚至输卵管浆膜层损伤,而形成粘连,同时血液是一个良好的培养基,易导致再感染。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虽然世界各地异位妊娠发生率的报告各异,但总的是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美国自1970~1992年,异位妊娠发生率增加了4倍,非白色人种的增加多于白色人种,重要的是,Koonin等(1997)以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1995年材料,异位妊娠在美国所有与妊娠有关的死亡中约占1/10。虽然1992年后美国异位妊娠总数有所下降,如1992年异位妊娠住院总数为10.88万人,1993年下降为5.3万人,但这种差异是与极早期的异位妊娠经诊断后并未住院治疗之故。我国上海市1988年报告了15所医院调查的异位妊娠发生率,其100次分娩数与异位妊娠之比自1983年时100∶0.6上升至1987年的100∶1.8,增长了3倍。参加该调查的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报告,1990~2000年的其100次分娩数与异位妊娠之比自100∶6.6上升至100∶11.5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英国Rajkhowa等(2000)曾报告以英国英格兰及威尔士医院出院统计为基础,其15~44岁女性在1966~1996年的30年,以1000次妊娠计算,异位妊娠发生率增加了3.8倍,即自1966~1970年的3.25/1000,至1994~1996年增加为12.4/1000。在一些发达国家异位妊娠仍是早期妊娠阶段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Fang等报告美国纽约自1988~1994年7年中,其孕产妇死亡率为20.2/10万,较同时期的美国平均死亡数8.2/10万明显增高,其主要死亡原因为异位妊娠、栓塞及高血压,而其中又与美国黑人中以上疾病死亡率较高有关,例如异位妊娠的黑人死亡与白人死亡之比为4.78∶1。在发展中国家异位妊娠的死亡率更高,例如加纳的异位妊娠发生率为39.5/1000次分娩,其死亡率仅达27.9/1000次异位妊娠,其中半数在来医院前或到达医院后不久即死亡。异位妊娠发生率的增长是全球性的,在早期妊娠死亡者中仍是主要原因,因此,异位妊娠依然是妇产科中的重要疾病。
  • +病因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输卵管管腔狭小,管壁薄且缺乏黏膜下组织,其肌层远不如子宫肌壁厚与坚韧,妊娠时不能形成完好的蜕膜,不利于胚胎的生长发育,常发生以下结局:
    (1) 输卵管妊娠流产(tubal abortion):多见于妊娠8~12周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受精卵种植在输卵管黏膜皱襞内,由于蜕膜形成不完整,发育中的胚泡常向管腔突出,最终突破包膜而出血,胚泡与管壁分离,若整个胚泡剥离落入管腔,刺激输卵管逆蠕动经伞端排出到腹腔,形成输卵管妊娠完全流产,出血一般不多(图6-2)。若胚泡剥离不完整,妊娠产物部分排出到腹腔,部分尚附着于输卵管壁,形成输卵管妊娠不全流产,滋养细胞继续侵蚀输卵管壁,导致反复出血。出血的量和持续时间与残存在输卵管壁上的滋养细胞多少有关。如果伞端堵塞血液不能流入盆腔,积聚在输卵管内,形成输卵管血肿或输卵管周围血肿。如果血液不断流出并积聚在直肠子宫陷窝,造成盆腔积血和血肿,量多时甚至流入腹腔。
    (2) 输卵管妊娠破裂(rupture of tubal pregnancy):多见于妊娠6周左右输卵管峡部妊娠。受精卵着床于输卵管黏膜皱襞间,胚泡生长发育时绒毛向管壁方向侵蚀肌层及浆膜,最终穿破浆膜,形成输卵管妊娠破裂(图6-3),输卵管肌层血管丰富,短期内可发生大量腹腔内出血,使患者出现休克,出血量远较输卵管妊娠流产多,腹痛剧烈,也可反复出血,在盆腔与腹腔内形成积血和血肿,孕囊可自破裂口排入盆腔。输卵管妊娠破裂绝大多数为自发性,也可发生于性交或 盆腔双合诊后。
    图6-2 输卵管妊娠流产示意图
    图6-3 输卵管妊娠破裂示意图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interstitial pregnancy)常与宫角妊娠(cornual pregnancy)混用,但严格地讲,间质部妊娠更靠近输卵管黏膜,而宫角妊娠则位于宫腔的侧上方。间质部妊娠虽不多见,但由于输卵管间质部管腔周围肌层较厚,血运丰富,因此破裂常发生于孕12~16周。一旦破裂,犹如子宫破裂,症状极严重,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后果严重。
    (3) 陈旧性宫外孕: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若长期反复内出血形成的盆腔血肿不消散,血肿机化变硬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临床上称为陈旧性宫外孕。机化性包块可存在多年,甚至钙化形成石胎。
    (4) 继发性腹腔妊娠:无论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胚胎从输卵管排入腹腔内或阔韧带内,多数死亡,偶尔也有存活者。若存活胚胎的绒毛组织附着于原位或排至腹腔后重新种植而获得营养,可继续生长发育,形成继发性腹腔妊娠。
    输卵管妊娠和正常妊娠一样,合体滋养细胞产生hCG维持黄体生长,使甾体激素分泌增加,致使月经停止来潮,子宫增大变软,子宫内膜出现蜕膜反应。
    若胚胎受损或死亡,滋养细胞活力消失,蜕膜自宫壁剥离而发生阴道流血。有时蜕膜可完整剥离,随阴道流血排出三角形蜕膜管型(decidual cast);有时呈碎片排出。排出的组织见不到绒毛,组织学检查无滋养细胞,此时血hCG下降。子宫内膜形态学改变呈多样性,若胚胎死亡已久,内膜可呈增生期改变,有时可见Arias-Stella(A-S)反应,镜检见内膜腺体上皮细胞增生、增大,细胞边界不清,腺细胞排列成团突入腺腔,细胞极性消失,细胞核肥大、深染,细胞质有空泡。这种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和分泌反应,可能为甾体激素过度刺激所引起;若胚胎死亡后部分深入肌层的绒毛仍存活,黄体退化迟缓,内膜仍可呈分泌反应。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表现与受精卵着床部位、有无流产或破裂以及出血量多少和时间长短等有关。在输卵管妊娠早期,若尚未发生流产或破裂,常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其过程与早孕或先兆流产相似。
    典型症状为停经后腹痛与阴道流血。
    (1) 停经:多有6~8周停经史,但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还有20%~30%患者无停经史,把异位妊娠的不规则阴道流血误认为月经,或由于月经过期仅数日而不认为是停经。
    (2) 腹痛:是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主要症状,占95%。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之前,由于胚胎在输卵管内逐渐增大,常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当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突感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若血液局限于病变区,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当血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时,可出现肛门坠胀感。随着血液由下腹部流向全腹,疼痛可由下腹部向全腹扩散,血液刺激膈肌,可引起肩胛部放射性疼痛及胸部疼痛。
    (3) 阴道流血:占60%~80%。胚胎死亡后,常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色暗红或深褐,量少呈点滴状,一般不超过月经量,少数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类似月经。阴道流血可伴有蜕膜管型或蜕膜碎片排出,是子宫蜕膜剥离所致。阴道流血常常在病灶去除后方能停止。
    (4) 晕厥与休克:由于腹腔内出血及剧烈腹痛,轻者出现晕厥,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量越多越快,症状出现越迅速越严重,但与阴道流血量不成正比。
    (5) 腹部包块: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所形成的血肿时间较久者,由于血液凝固并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如子宫、输卵管、卵巢、肠管或大网膜等)发生粘连形成包块,包块较大或位置较高者,腹部可扪及。
    (1) 一般情况:当腹腔出血不多时,血压可代偿性轻度升高;当腹腔出血较多时,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快而细弱、心率增快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通常体温正常,休克时体温略低,腹腔内血液吸收时体温略升高,但不超过38℃。
    (2) 腹部检查:下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尤以患侧为著,但腹肌紧张轻微。出血较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有些患者下腹可触及包块,若反复出血并积聚,包块可不断增大变硬。
    (3) 盆腔检查:阴道内常有来自宫腔的少许血液。输卵管妊娠未发生流产或破裂者,除子宫略大较软外,仔细检查可触及胀大的输卵管及轻度压痛。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阴道后穹隆饱满,有触痛。将宫颈轻轻上抬或向左右摆动时引起剧烈疼痛,称为宫颈举痛或摇摆痛,此为输卵管妊娠的主要体征之一,是因加重对腹膜的刺激所致。内出血多时,检查子宫有漂浮感。子宫一侧或其后方可触及肿块,其大小、形状、质地常有变化,边界多不清楚,触痛明显。病变持续较久时,肿块机化变硬,边界亦渐清楚。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时,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基本符合,但子宫不对称,一侧角部突出,破裂所致的征象与子宫破裂极相似。
  • +并发症
    并发症:
    1.贫血 由于腹腔内出血及阴道流血,患者常呈不同程度的贫血貌。连续观察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变化很重要,二者逐渐降低,多表示为腹腔内或腹腔外出血。白细胞可略有增高,有时超过10×109/L。
    2.失血性休克 出血量较大且未及时处理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3.肩痛 约10%的患者主诉肩痛。是由于腹腔内的血液刺激膈肌,反射性刺激膈神经而引起。此现象称为Danforth征。
    4.体温及血压变化 体温一般在正常范围,但突然大量失血后,体温可低于正常;在慢性反复少量出血的病例,体温可略升高,这是由于血液被吸收所致,合并感染时,则体温可达38℃以上。血压在急性失血时降低,下降程度与失血量有关,但失血停止时,血压可逐渐回升,若继续出血,则血压再次下降。
    5.脐周围的皮肤 在比较瘦而腹壁很薄的患者,腹腔内大量出血后,有时在脐周围可见皮肤呈紫蓝色,此种现象常称为Cullen征。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尿或血hCG测定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至关重要。异位妊娠时,患者体内hCG水平较宫内妊娠低。连续测定血hCG,若倍增时间大于7日,异位妊娠可能性极大;倍增时间小于1.4日,异位妊娠可能性极小。
    血清孕酮的测定对判断正常妊娠胚胎的发育情况有帮助。输卵管妊娠时,血清孕酮水平偏低,多数在10~25ng/ml之间。如果血清孕酮值>25ng/ml,异位妊娠几率小于1.5%;如果其值<5ng/ml,应考虑宫内妊娠流产或异位妊娠。
    肌肉破坏时可产生SMHC,Birkhahn等(2000)报道用血清SMHC作前瞻性研究,异位妊娠29例,血清SMHC的平均值为2.53ng/dl,其余的146例非异位妊娠,血清SMHC为1.41ng/dl,<0.0001,研究者认为以血清SMHC作为诊断输卵管妊娠单独的指标尚嫌不足,故须进一步研究。
    α-FP,HPL,PAPP-A及CA125。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B型超声检查对异位妊娠诊断必不可少,还有助于明确异位妊娠部位和大小。阴道超声检查较腹部超声检查准确性高。异位妊娠的声像特点:宫腔内未探及妊娠囊,若宫旁探及异常低回声区,且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可确诊异位妊娠;若宫旁探及混合回声区,子宫直肠窝有游离暗区,虽未见胚芽及胎心搏动,也应高度怀疑异位妊娠。由于子宫内有时可见到假妊娠囊(蜕膜管型与血液形成),应注意鉴别,以免误诊为宫内妊娠。
    将血hCG测定与超声检查相配合,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帮助很大。当血hCG>2000IU/L、阴道超声未见宫内妊娠囊时,异位妊娠诊断基本成立。
    腹腔镜检查是异位妊娠诊断的金标准,而且可以在确诊的同时行镜下手术治疗。但约有3%~4%的患者因妊娠囊过小而被漏诊,也可能因输卵管扩张和颜色改变而误诊为异位妊娠,应予注意。
    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适用于疑有腹腔内出血的患者。腹腔内出血最易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即使血量不多,也能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血液。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液,说明有血腹症存在。陈旧性宫外孕时,可抽出小块或不凝固的陈旧血液。若穿刺针头误入静脉,则血液较红,将标本放置10分钟左右即可凝结。当无内出血、内出血量很少、血肿位置较高或直肠子宫陷凹有粘连时,可能抽不出血液,因此阴道后穹隆穿刺阴性不能排除输卵管妊娠。
    很少应用,适用于不能存活宫内妊娠的鉴别诊断和超声检查不能确定妊娠部位者。将宫腔排出物或刮出物做病理检查,切片中见到绒毛,可诊断为宫内妊娠;仅见蜕膜未见绒毛,有助于诊断异位妊娠。
  • +诊断
    诊断:
    1.停经 除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外,多有6~8周停经。
    2.腹痛 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之前,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
    感,当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患者突感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随病情进展为全腹痛。
    3.阴道流血 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流血量不多,有时可见蜕膜管型或蜕膜碎片排出。
    4.晕厥与休克 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由于腹腔内出血及剧烈腹痛,
    患者出现晕厥或休克,症状与阴道流血量不成正比。
    5.下腹部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妇检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或稍大,未发
    生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者,可能触及胀大的输卵管及轻度压痛;发生流产或破裂者,后穹隆饱满,触痛。宫颈举痛,子宫漂浮感,于子宫一侧或其后方可扪及包块,境界不清,触痛明显。
    6.尿HCG 阳性,或血β-HCG高于正常值、低于相应孕周的正常值。
    7.B超检查 宫内未见孕囊或胚芽,宫旁见无回声包块,甚至见到胎心搏动。
    8.阴道后穹隆穿刺 可抽得暗红色不凝固血液。
    9.腹腔镜检查 见输卵管肿大,表面紫蓝色,或可见输卵管破裂出血。
    10.诊断性刮宫 病检未见绒毛组织,有时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呈A-S反应
    或间质蜕膜变。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输卵管妊娠应与流产、急性输卵管炎、急性阑尾炎、黄体破裂及卵巢囊肿蒂扭转鉴别,见表。
    表 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
     输卵管妊娠流产急性输卵管炎急性阑尾炎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
    停经多有多无
    腹痛突然撕裂样剧痛,自下腹一侧开始向全腹扩散下腹中央阵发性坠痛两下腹持续性疼痛持续性疼痛,从上腹开始经脐周转至右下腹下腹一侧突发性疼痛下腹一侧突发性疼痛
    阴道流血量少,暗红色,可有蜕膜管型排出开始量少,后增多,鲜红色,有小血块或绒毛排出无或有如月经量
    休克程度与外出血不成正比程度与外出血成正比无或有轻度休克
    体温正常,有时低热正常升高升高正常稍高
    盆腔检查宫颈举痛,直肠子宫陷凹有肿块无宫颈举痛,宫口稍开,子宫增大变软举宫颈时两侧下腹疼痛无肿块触及,直肠指检右侧高位压痛无肿块触及,一侧附件压痛宫颈举痛,卵巢肿块边缘清晰,蒂部触痛明显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正常升高升高正常或稍高稍高
    血红蛋白下降正常或稍低正常正常下降正常
    阴道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阴性可抽出渗出液或脓液阴性可抽出血液阴性
    hCG检测多为阳性多为阳性阴性阴性阴性阴性
    B型超声一侧附件低回声区,其内有妊娠囊宫内可见妊娠囊两侧附件低回声区子宫附件区无异常回声一侧附件低回声区一侧附件低回声区,边缘清晰,有条索状蒂
  • +治疗
    治疗:
    异位妊娠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采用化学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输卵管妊娠、要求保存生育能力的年轻患者。符合下列条件可采用此法:①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②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③妊娠囊直径≤4cm;④血hCG<2000IU/L;⑤无明显内出血。主要的禁忌证为:①生命体征不稳定;②异位妊娠破裂;③妊娠囊直径≥4cm或≥3.5cm伴胎心搏动。化疗一般采用全身用药,亦可采用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常用甲氨蝶呤(MTX),治疗机制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治疗方案很多,常用剂量为0.4mg/(kg·d),肌内注射,5日为一疗程;若单次剂量肌内注射常用50mg/m2体表面积计算,在治疗第4日和第7日测血清hCG,若治疗后4 ~7日血hCG下降<15%,应重复剂量治疗,然后每周重复测血清hCG,直至hCG降至5IU/L,一般需3~4周。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未必每例均获成功,故应在MTX治疗期间,应用B型超声和血hCG进行严密监护,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毒副反应。若用药后14日血hCG下降并连续3次阴性,腹痛缓解或消失,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者为显效。若病情无改善,甚至发生急性腹痛或输卵管破裂症状,则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局部用药可采用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在腹腔镜下将甲氨蝶呤直接注入输卵管的妊娠囊内。
    分为保守手术和根治手术。保守手术为保留患侧输卵管,根治手术为切除患侧输卵管。手术治疗适用于: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征象者;②诊断不明确者;③异位妊娠有进展者(如血hCG>3000IU/L或持续升高、有胎心搏动、附件区大包块等);④随诊不可靠者;⑤药物治疗禁忌证或无效者。
    (1) 保守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特别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明显病变者。近年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输卵管妊娠在流产或破裂前确诊者增多,采用保守手术明显增多。根据受精卵着床部位及输卵管病变情况选择术式,若为伞部妊娠可行挤压将妊娠产物挤出;壶腹部妊娠行输卵管切开术,取出胚胎再缝合;峡部妊娠行病变节段切除及断端吻合。手术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以后的妊娠率。输卵管妊娠行保守手术后,残余滋养细胞有可能继续生长,再次发生出血,引起腹痛等,称为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术后应密切监测血hCG水平,若术后血hCG升高、术后1日血hCG下降<50%,或术后12日血hCG未下降至术前值的10%以下,均可诊断为持续性异位妊娠,及时给予甲氨蝶呤治疗,必要时需再手术。
    (2) 根治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应在积极纠正休克同时,迅速打开腹腔,提出病变输卵管,用卵圆钳钳夹出血部位,暂时控制出血,并加快输血、输液,待血压上升后继续手术切除输卵管,并酌情处理对侧输卵管。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应争取在破裂前手术,避免可能威胁生命的大量出血。手术应作子宫角部楔形切除及患侧输卵管切除,必要时切除子宫。
    输卵管妊娠手术可经腹或经腹腔镜完成,其中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除非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快速进腹止血并完成手术,其余情况均可经腹腔镜手术。与经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日更短,术后康复更快,术后输卵管通畅性、宫内妊娠率及再次异位妊娠率也均无明显的差异。
  • +预后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