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盲襻综合征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盲襻综合征(blind loop syndrome)是一种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各种小肠病变或手术后引起肠腔盲襻内容物淤积和细菌繁殖所致,以营养障碍、脂肪泻、体重下降、维生素缺乏和巨细胞性贫血等为其主要特征。1959年由Reilly和Card正式命名。
  • -预防
  • +流行病学
  • +病因
    任何肠道形态结构或功能障碍导致局部肠内容物淤积和细菌过度滋生者均可引起本综合征(广义的盲襻综合征),如克罗恩病、肠结核形成的肠腔狭窄或肠瘘和肠憩室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动力障碍。但实际上在外科领域较常见的盲襻综合征是由于肠侧-侧吻合后造成的盲襻或盲袋所致(狭义的盲襻综合征),如末端回肠横结肠吻合后形成的升结肠盲襻或胃空肠侧-侧吻合后的输入襻功能失常等。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盲襻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腹泻、营养不良、消瘦和贫血(巨细胞型),其主要病理机制如下:
    1.肠腔内细菌过度繁殖 当肠腔内容物滞留在盲襻或盲袋内,排空不畅或在其中反复徘徊,易发生细菌过度繁殖,是本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原因,常见的菌种有厌氧菌,其他尚有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副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肠链球菌和粪球菌等。大量肠菌可消耗肠内维生素B12,肠菌毒素又可抑制肠壁对维生素B12的吸收以及破坏已被吸收的维生素B12,因此可以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和巨细胞型贫血。肠菌还能水解结合胆盐为游离胆盐,因此肠腔内胆盐减少,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导致脂肪泻;肠菌还可羟化脂肪酸而形成不能吸收的羟化脂肪酸,后者更可损伤肠上皮而影响其对水和钠的吸收,引起水样泻。
    2.肠上皮受损 肠菌均含有蛋白酶,使肠上皮刷状缘膜内的酶失去活性,影响肠壁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肠腔内容物长期淤积,肠上皮受到损害,发生黏膜糜烂和出血,严重的又可并发肠穿孔或肠瘘。上述的羟化脂肪酸又可损害肠上皮细胞,长期肠上皮吸收障碍则可引起营养不良和消瘦。除上述的营养不良、消瘦、腹泻和贫血等症状外,患者还有部分梗阻症状诸如腹痛、腹胀、肠鸣亢进等表现。我们治疗一例急性回盲部炎性肿块,因当时情况不佳仅能作回肠横结肠暂时转流,后患者不愿继续治疗而出院。炎性肿块梗阻缓解,部分肠内容物仍可经远端回肠进入盲肠和升结肠而主要进入结肠,部分内容物经吻合口流入末端回肠,这样周而复始,远端回肠、盲肠和升结肠内积累粪便达5kg之多。由于盲襻黏膜糜烂,出血严重,出现便血和腹痛等慢性中毒症状,经切除盲襻后痊愈。
  • +临床表现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除了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室的检查辅助诊断。小肠液的细菌培养或14C-木糖呼气试验和氢呼气试验及14C甘氨胆酸呼吸试验有助于诊断肠道内细菌的过度繁殖,其中14C-木糖呼气试验为首选。另外,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hilling test)也有助于鉴别维生素B12缺乏的不同原因。一般来说,盲襻综合征患者维生素B12缺乏不能通过补充内因子得以纠正。小肠内镜和小肠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因。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可先给头孢类抗生素和甲硝唑治疗以控制肠菌繁殖,也可给予四环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盐,如这些药物没有疗效,还可尝试使用氯霉素。一般使用7~10天,症状可明显缓解。肌内注射维生素B12,首次1.0mg,以后每周0.5mg。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C、D、K以及钙片和铁剂。给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
    2.手术治疗 如有可纠正的解剖异常或病变,则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在全身营养情况改善后手术切除盲襻或盲袋,侧-侧吻合改为对端吻合,狭窄或内瘘作相应处理,预后良好。
  • +预后

相关检查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