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溃疡性结肠炎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疾病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大肠黏膜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伴有糜烂和浅表溃疡,亦可向上扩展至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甚至全结肠。人们通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统称为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放射学检查也不易区分,甚至病理学诊断也难以鉴别。临床上约有15%的患者最终无法确诊。本条目主要讨论溃疡性结肠炎。
  • -预防
    预防:
    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避免感染疾病发生,保持较长的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个全世界都有的疾病,但以西方国家更为常见,其发病率为(5~15)/100 000,女性和男性发病机会接近。发病年龄呈双峰状分布,第一个峰在20~30岁,第二个峰则在40~50岁,并以第一个峰发病为多,在15%~40%患者中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家族史。白种人发病较黑人和东方人为高,在犹太人中更高。温带地区人群较热带地区人群有较高的发病风险。亚洲地区近年来有逐年增加趋势,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近十多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
  • +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最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和便血,约占85%。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频发腹泻,每日可达10~20次。粪便为水样,混以血液、脓液和黏液,偶有大量出血,一次出血量可达2000ml,连续出血量可达10 000ml。由于直肠受累,常伴有里急后重,甚至出现肛门失禁。超过6周以上的腹泻可以和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少数患者甚至出现便秘,奶制品可诱发腹泻。个别病例没有腹泻症状,唯一表现是全身性并发症。约2/3患者有腹部绞痛,轻者为隐痛,常位于左下腹和脐下,腹痛时伴便急,排便后腹痛稍缓解,但很快又复发。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体重减轻、失水等。并可出现与免疫有关的结肠外症状,如虹膜炎、腭垂炎、关节炎、脊柱炎、肝炎、脓皮病、结节性红斑等。这些症状在病变结肠切除后可完全缓解。本病症状多变。轻者仅有大便变稀或次数增多,呈周期性发作,体征可以完全正常。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多汗、大量便血、腹胀腹痛、心动过速、全身严重中毒、血压波动或甚至出现休克,其时腹部检查可发现腹胀,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明显,并有反跳痛,肠鸣音极少甚至消失。在我国,典型的急性暴发型少见,病理范围主要限于左半结肠,累及右半结肠、全结肠者少见。肠外表现亦少见,即使存在症状亦多较轻。
    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肠扩张(即中毒性巨结肠症)、出血、纤维收缩引起的肠管狭窄及癌变。病程20年后累计癌变率达10%~20%,所以对年轻时起病,病变时间长范围广的应随访监测。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是非特异的但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营养情况,C反应蛋白的增加与疾病是否活动有关。
  • +其他辅助检查
  • +诊断
    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并排除其他非感染性或感染性肠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反复发作有典型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并不困难,临床提示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的都应做结肠镜检查,肠镜下在急性期可见到直肠或结肠黏膜水肿、充血,棉球触之容易引起出血。后者对本病的诊断甚为重要。肠壁及肠腔内有脓性或带血的脓性渗出,严重者可见到黏膜出血点和溃疡。在慢性期直肠或结肠黏膜可呈颗粒状、炎症息肉样增生和肠腔狭窄。除临床症状外,可按内镜表现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仅见黏膜充血,有出血点以及易出血倾向;中型者以上改变更为明显,且有脓性渗出和小溃疡形成;重型可见弥漫性出血,有较大溃疡。肠镜检查时应行多点多段活检。X线片用来检查有无穿孔。钡灌肠非必须,因为气钡造影可能引起穿孔的风险,在肠镜因狭窄无法通过时检查剩余肠段可以考虑采用。另外CT和MRI也可采用。组织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病理报告应结合临床,注明活动期或缓解期。
    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时,出现高热、心动过速、腹痛、腹胀及全身严重中毒症状。腹部平片显示典型的充气和扩大的结肠,壁薄,临床诊断可以成立。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确立后,应从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病变活动性严重程度及有无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这四方面评估。临床类型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以前所谓的暴发型属于病变严重程度,不推荐使用。病变范围一般采用蒙特利尔分类。病变活动性分为缓解期和活动期,活动期严重程度参考改良Truelove和Witts分型标准,分轻、中、重三度。易于掌握,临床上实用(表26-4)。改良Mayo评分更多用于临床和研究疗效评估。所以诊断应包含如下内容:溃疡性结肠炎并附注临床类型、病变范围、活动程度及严重性、有无肠外表现。
    表26-4 改良Tru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分型
    分型排便次数(次/天)便血脉搏(次/min)体温(℃)血红蛋白血沉(mm/1h)
    轻度<4轻或无正常正常正常<20
  •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中比较困难的是如何与克罗恩病相鉴别。这两种病变都是非特异性炎症,均有较长时间反复发作史,主要症状为腹痛和腹泻,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表26-3)。
    表26-3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分类
  • 分类分布结肠镜下所见炎症
    E1直肠局限于直肠,未达乙状结肠
  • +治疗
    治疗:
    本病的治疗基本属内科范畴,只有在内科疗法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考虑外科手术。但外科手术切除结肠似乎可以带来治愈可能。
    1. 内科治疗 轻度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可以使用栓剂或灌肠剂,配合口服疗效更好。中度病例氨基水杨酸制剂仍是主要治疗药物,疗效不佳病变范围广泛可以改用激素治疗,0.75 ~1mg/(kg ·d)(其他类型全身作用激素的剂量按相当于上述泼尼松剂量折算)给药。达到症状缓解后开始逐渐缓慢减量至停药,注意快速减量会导致早期复发。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可使用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当激素及上述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或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时,可考虑英夫利西(IFX)治疗,国外研究已肯定其疗效。对于重度病例应积极治疗包括全身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①病情严重者暂禁食,予胃肠外营养;②大便培养排除肠道细菌感染。检查是否合并难辨梭菌及CMV感染,如有则做相应处理;③注意忌用止泻剂、抗胆碱能药物、阿片制剂、NSAIDs等以避免诱发结肠扩张;⑤对中毒症状明显者可考虑静脉用广谱抗菌药物。首选静脉使用激素,疗效不佳或病情有恶化趋势应及时甚至提前更换治疗方案,包括及时的外科介入。
    2.外科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需作结肠切除者除急诊手术外,多需进行术前准备。静脉营养补充,纠正贫血;对应用激素治疗患者,术前加大激素量,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每8小时100mg;术前2天用泻药和灌肠清洁肠道;术前麻醉诱导期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1) 手术适应证:绝对指征:大出血、穿孔、癌变及高度疑为癌变。相对指征:①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病例;②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者宜更早行外科干预;③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和(或)药物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者,可考虑外科手术;④肠腔狭窄合并肠梗阻;⑤严重结肠炎伴有关节炎、脓皮病及虹膜炎等肠外并发症;⑥儿童患者由于慢性病程影响生长发育。
    (2) 可供选择的术式
    1) 急诊手术:急诊手术不仅要考虑安全有效还要考虑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的可能。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首选全结肠切除后回肠造瘘术:切除病变肠管,远端闭合,保留直肠残桩,取末端回肠于腹壁造瘘,形成人工肛门。好处是将来有机会行直肠黏膜剥脱、回-肛一期肠吻合。手术相对简单安全,风险小。直肠炎症严重、癌变或高度疑为癌变则考虑结直肠一期切除末端回肠造瘘。
    2) 择期手术:直肠黏膜剥脱、回-肛肠内囊袋式吻合: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后,作回肠袋肛管吻合术(IPAA)。此手术已经成为择期手术首选术式。手术方式是将30cm长末端回肠折叠对系膜缘侧-侧吻合后形成J形储存袋然后顶端拉下与肛管作端-侧吻合。由于J形储存袋手术相对简单,肠管使用少有利于避免吻合张力大的问题,排空好,因此被大多数外科医师采用,是目前流行做法。J形储存袋与肛管吻合方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完全黏膜剥脱,与齿线吻合,彻底消除病变或潜在恶变可能的黏膜组织。缺点是操作复杂,存在外括约肌损伤的可能,此外手术中也可能残余黏膜组织。另一种是双吻合器法,保留齿线上2cm黏膜移行区。好处是操作相对简便,外括约肌没有损伤,保留黏膜移行区排便控制感觉更好。但残余的直肠黏膜区有炎症和潜在恶变可能,需长期跟踪随访,一旦发现可疑癌变须行黏膜切除。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已有开展。据文献报道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较小,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较快而并发症率和生活质量两者并无差别。
    手术并发症包括早期的出血、漏、肠梗阻、狭窄及盆腔脓肿。盆腔脓肿往往导致手术失败需要切除囊袋而不得不造瘘。远期并发症包括肠梗阻、囊袋瘘管形成、囊袋炎和功能不佳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报道19%~27%之间,死亡率在0.2%~0.4%之间。大部分报道囊袋手术术后功能佳。据Mayo Clinic的Farouk等对1386例IPAA手术后随访8年的资料,近80%的患者白天控制良好,约19%的病例偶尔失禁,只有不足2%的病例会经常失禁。
    择期手术中也有一部分患者需要行全结直肠切除末端回肠造瘘术。采用此术式往往因为患者高龄,合并症多,肛门括约肌功能不佳及伴有直肠癌。在IPAA术式成为主流之前,很多病例采用全结直肠切除末端回肠造瘘Kock式内囊袋手术。该手术需游离出一段带系膜的末端回肠,长约45cm,将近侧30cm长肠管折叠,并在系膜对侧行侧-侧缝合,使成一单腔肠袋,将远端15cm长肠管向近端套叠,成一人工活瓣,使长约5cm,于其周围缝合固定瓣口,将内囊袋固定于壁腹膜上,其末端行腹壁造瘘。由于所形成的人工活瓣滑动下移导致控制不佳,排空障碍而且很难插管排空,因此往往需要再次手术切除,如今该术式已很少采用。
  • +预后
    国内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为多,轻症及缓解期长者预后较好,病变只局限于直肠者预后良好。年过60岁或20岁以下者,病情往往较严重,常有并发症,低血钾、低蛋白血症、病变范围又广者,预后差。伴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椎炎并不影响预后。并发结肠穿孔或大出血时,预后较差;病程超过10年者,癌变率较高。
  •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