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 + 全部展开 -全部收缩

  • -概述
  • -预防
    预防:
    开展卫生宣传,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鱼、虾肉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切过生鱼的刀具应洗净再用以免污染。切断传播途径,不用粪便直接喂养鱼苗亦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明显流行,与进食生鱼、生虾习惯有关,近年来由于卫生水平的提高,感染率已有下降趋势。
  • +病因
    中华分支睾吸虫卵内含毛蚴,先后寄生于淡水螺(在第一中间宿主孵化成尾蚴)和鲤科淡水鱼,当人或其他哺乳动物进食污染的生鱼、生虾后,其中囊蚴经胃液作用而在十二指肠中脱囊,幼虫循胆总管至肝内胆小管发育成长,约1个月即成熟为成虫。成虫体形扁平,约(10~25)mm×(3~5)mm大小,雌雄同体,有时移居于较大胆管或胆总管,偶寄生于胰管。成虫所产的虫卵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寄生的成虫有数十条至数百条者不少见,成虫及其所分泌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可刺激胆管壁,引起胆小管柱状或囊状扩张,上皮细胞增殖,管壁纤维增生,或发生腺瘤样或息肉样增生而致胆管狭窄。急性重度感染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腺体增生,慢性感染时则有结缔组织增生。成虫移居于胆囊或胆总管后,则易引起感染和梗阻。虫卵、成虫遗骸以及脱落的细胞可组成结石核心,产生胆石症。肝细胞可呈营养不良、脂肪变性和萎缩,并发门脉性肝硬化者9%。由于长期胆汁淤滞,可继发胆汁性肝硬化。近期已注意到这一胆道寄生虫病与肝胆管癌发生之间的关系。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多呈慢性起病,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消化不良、倦怠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在后期则有肝硬化、胆管狭窄等征象。
  • +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虫卵检查操作简便,但检出率低。成虫抗原皮内试验的阳性率可达95%。
  •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肝脏B超和核素等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诊断价值。
  • +诊断
    诊断:
    继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石症时很难与一般的胆囊炎和胆石症鉴别。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史。
  • +鉴别诊断
  • +治疗
    治疗: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是一内科疾病,外科治疗主要针对其继发症和并发症,如胆囊炎、胆道感染、胆道梗阻和胆石症等,但术后必须进行驱虫治疗,常用吡喹酮,总量100~150mg/kg,分为每次服20~25mg/kg,一天3次,连服2天,可获满意效果。
  • +预后
    少数成虫感染或治愈后不再重复感染者,预后较好。成虫寄生达100条以上,或多次重复感染者,可产生肠道和肝脏的病变,不及时治疗则预后差。少数患者可能还会诱发胆管细胞型肝癌。
请给以上评星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
查看排行
转发到 0
版权所有:网上健康教育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5 粤ICP备2021027967号-2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进入健康教育工作网